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执行过程中,追求“童化”教学运用,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共识。所谓“童化”教学,就是从儿童思维出发,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感受展开的教学,教师教学行为被儿童“同化”。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需要理性运用“童化”手段,从长远角度着眼童话知识和学生技能的构建,以全面塑造学生学科核心技能。
教学童话内容时,教师需要从学生学力基础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宜的学习契机。特别是“童化”教学方法的适度运用,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触动。教师生动讲述、多媒体展示、发动学生课堂演绎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还会将游戏活动、竞赛活动等引入童话教学,能够成功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但我们也应该有理性思考,热闹的课堂是不是一种“表面繁荣”呢?学生学习到了哪些东西呢?教材文本知识是不是被严重忽视了呢?如果教师能够观照到这些问题,自然会作出更为理性的思考和设计。
童话有灵动的任务形象和“童化”语言,与学生学习思维有更高契合点,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取向,同时也需要观照童话文体特点,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多重融合。如教学《去年的树》,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音频材料,然后让学生跟随音频进行仿读,并给学生布设了角色演绎活动:同桌两个人,一个人饰演小鸟,另一个人饰演其他角色,展开对话表演。在这篇童话故事中,小鸟是主要人物,在演绎时,需要表现小鸟的诚信品质。童话都是虚构的故事,而且都蕴含深刻道理,在演绎中要展现童话的基本特征。学生拿到演绎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展开互动讨论,逐渐达成学习共识。课堂演绎开始,教师对学生具体表现给出专业点评。
教师为学生设计课堂演绎活动,这是“童化”教法的适时运用。让学生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发掘童话深邃内涵,这是知识和思想的内化,属于理性认知构建。教师从教材知识角度展开布设,给学生提供更多感知和体验。童话故事体裁本身有自己的知识构建系统,教师对此有更多观照,让教学设计和执行趋于理性化,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深刻和丰富。
课堂合作学习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喜欢让学生展开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童话的内涵。课堂演绎的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也能够给课堂注入丰富活力,但学生学习思维是不是得到了历练呢?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深刻内涵和蕴含的哲理有没有深刻的认知呢?这些问题也值得教师做深刻反思。课堂互动是必要的,调动课堂气氛也是必须的,如何让学生在良性互动中形成学习启迪,如何合理运用教学过程的生成点,这是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这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红头,一个是青头,两只蟋蟀通力协作,顺利脱险,表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主题。教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内容创编课本剧:这则童话中有不少对话,根据剧情需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创编适合演出的课本剧,给两个人物配置更多台词,加上一些动作和表情,表明团结和友情的重要性。学生根据教师布设,顺利进入课堂互动环节。为展开良性互动,教师主动参与学生课本剧活动之中,并饰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学生需要给教师设计台词,无疑给学生带来更多挑战。学生对课本剧创编倾注了更多精力。课堂演绎开始,教师与学生展开合作演出,虽然在搭配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但课堂演绎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深刻意蕴进行体会,帮助学生顺利构建童话认知基础。
教师参与到童话故事演绎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互动,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其“童化”属性更为鲜明。教师在参与互动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透过人物形象塑造,逐渐理解童话的涵义,自然属于理性学习范围。童话故事是以情节人物作为载体,目的是传递一种道理,让学生通过童话故事接受教育。教师与学生互动,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这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教学发动。
童话教学训练设计时,教师需要建立科学的认知观。既要利用“童化”形式,也要追求理性内涵。让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仿写、续写、扩写,这是比较常见的训练方式。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对童话文体特点和蕴含哲理进行渗透,也需要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对人物、情节、环境展开描绘,这样才能找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形成崭新的教学成长点。
学生对童话有特殊感知力,教师对此需要有充分认知,在训练设计时有所观照。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学习,对童话故事有了整体感知,教师为学生布设了训练任务:这个老屋为帮助他人选择挺立,但老屋最终还是要倒下的,根据这个结局,将童话进行续写,后来应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续写童话时,需要前后情节的一致性,还要注意语言运用要统一,体现一种风格。学生听说要续写童话,都感觉有一些难度。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出指导,学生逐渐找到习作灵感,开始了具体创作。教师深入课堂之中,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并给出具体的引导和启迪。有学生这样写道:老屋终于支撑不住了,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它默默地倒在地上。蜘蛛来了,对老屋鞠躬致谢;小猫来了,对老屋唱起挽歌;老母鸡来了,对老屋诉说……也有学生写道:老屋自知时日不多了,便给邻居捎话,让大家都躲避一下,以免受到惊扰,众人都来为老屋送行。老屋感动不已,连连点头道谢,眼睛也湿润了。它向大家挥挥手,然后安然倒下……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续写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课堂学习互动气氛逐渐建立起来。
教师让学生续写童话故事,这个设计本身是带有“童化”意味的,但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更多的却是对故事人物形象的理性塑造,因为没有太多离奇情节的设计,自然少了一些情趣,对童话本身的思考更为深刻了,自然符合理性探索的诉求。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更多阅读兴趣,这是最值得教师关注的教学设计取点,以此作为教学启动点,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其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性。
小学生对童话有特殊情结,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运用时,需要合理运用“童化”手段,关注教材知识的生发点、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点、校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理性思考的机会,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健康成长。为提升童话教学品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在学习中积累童话知识、在探索中明了童话哲理、在训练实践中成长童话思维,这才是最为合理的“童化”教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