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林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思考

2019-03-05 12:27尹玉蓉任建勇马明科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秦岭林区森林

尹玉蓉, 任建勇, 马明科

(1.宝鸡市马头滩林业局, 陕西 宝鸡 721006; 2.西安市小王涧国有生态林场, 陕西 周至 710400)

1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背景

党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4年和2017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召开了两届中国质量大会,李克强总理到会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从此,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进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森林质量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关系到森林生态资本的增减、生态功能的发挥,也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生态文化繁荣、民生福利改善的基础,是实现绿色增长的基础[2]。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森林质量解释为“森林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所有功能与价值总和”[1]。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了“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重要指示。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8]。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就是在精准化森林经营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森林经营全过程的精细化、差异化管理[2]。从而达到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加速林木生长速度,维护森林健康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目标,更充分地发挥森林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等多种功能。秦岭林区是我省有林地的集中分布地,森林覆盖率56.3%,纯林区县如宁陕县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有评估显示,人类直接或间接从陕西境内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总价值超过每年2 000亿元以上。因此,秦岭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不仅在林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林区乡村振兴、区域生态文明进程和美丽中国建设中也有特殊意义。

2 秦岭林区森林质量现状与问题

经过两期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以来,秦岭植被得到了显著恢复,森林覆盖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3.24%。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潜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2.1 森林水平分布不均匀

当前,秦岭地区原始森林已经损失殆尽,现存森林主要由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及飞播林组成。森林更新过程中,天然次生林不管是天然下种还是萌蘖起源,都与基础种源(下种母树或伐根)的分布状况有关;飞播林播种时,种子均匀度更受多因素影响;人工造林特别是集体林,本身就是随着居住区呈点状分布的。因此,林木在水平方向上呈不连续的团块状分布,集团间出现林中空地,集团内过疏、过密的林分也占到乔木林的30%。另外,次生林局部萌蘖能力强的树种如卜氏杨、栎类、毛樱桃等,伐根上萌条成丛挤在一起生长,严重影响成林和成材效果。

2.2 人工林树种组成单一

以周至县为例,近年来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县和“三北”防护林建设、日元贷款造林、大绿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中,新增造林面积1.6万hm2。其中集体林地退耕造林3 000 hm2,基本是山茱萸、核桃、柿子等单一树种纯林;国有林地飞播林全部为油松纯林,人工营造林基本是油松、华北落叶松等纯林[3]。在秦岭西段宝鸡市的国有林区,天然次生林中栎类纯林几乎占到一半;凤县境内的集体经济林中花椒园占到90%。由此看,秦岭林区林分树种结构问题普遍存在。

2.3 森林健康存在隐患

用大样地法对秦岭中西段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调查显示,森林以中、近熟林为主(63.50%),成、过熟林面积较小(26.10%),乔木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约100 m3,森林生长率2.70%。采用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1级木(优势木)占13.01%;2级木(亚优势木)占58.52%;3级木(中等木,树冠较窄)占15.03%;4级木占(被压木,树高和直径生长差的小径木,1/3-1/2枝条有枯死现象)11.15%;5级木(濒死木,完全处于林冠下层,生长极差,部分树木枯死)占2.29%。表明林分蓄积量和生长率偏低,28.47%的树木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林内枯立木、风倒木未清除,存在病虫感染和扩散隐患。同时资料显示,秦岭林区两个最重要的针叶树种,华山松遭受大小蠹严重危害,油松林受松材线虫病威胁加剧。

2.4 森林经营理念和管理不适应

秦岭是中国的地理标识,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在秦岭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上,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国家生态安全的大局出发,做到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和综合账。现实状况是大多有管护、无营林。目标仅仅定在“无重大火灾和不爆发大规模病虫害上”。天然林一封了之,人工林一绿了之。理念、目标、制度、人才、投入等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新时代要求存在多方面的不适应。

3 秦岭林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建议

依照国家《“十三五”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规划》要求,为实现秦岭林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目标,建议从以下方面做起。

3.1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森林分类经营制度

森林分类经营是被国家政策和法律保障执行的基本制度,是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扛鼎之作。十八大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强化了森林资源保护修复、提质增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秦岭林区基本处于国家重点公益林功能区,主要要发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屏障作用,应该抓紧制定该区域森林经营规划和经营质量提升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成效落到实处。

3.2 完善森林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标准是目标的具体化,有了新的标准,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70年来,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森林质量的评价标准也不断趋于完善和科学。建国初期,与木材和林副产品供应有关的指标,如生长率、蓄积量、材性等,成为森林最主要的质量标准;上世纪后期,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作为森林评价标准,除了物质元素,还加进了环境元素,是一大进步;当前,我们要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乃至于世界生态文明共同体构建的广阔视野里,完善和重构森林质量的评价标准。这就要求在国土安全、空间利用、民族复兴、世界和谐的维度上评价森林质量,使得秦岭林区森林在数量、布局、结构、功能、效率、趋势等各方面全面达标。

3.3 提高森林经营的科技水平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必须依靠更高更精准的科技支撑[4~6]。秦岭林区森林既有区域性特点,也有结构性特点。它是一个有复杂褶皱的立体空间,海拔300~3 767 m,底平面东西长400多 km,南北宽约150 km的不规则形状,在它表面的任一位点上,气候、土壤、地形等的自然立地和社会经济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它里面有城市、乡村,有矿区、农田、森林、草原、湿地,有公益林、商品林和兼用林等,这些都需要精准配置人才、技术、条件、信息、管理等要素,才能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

据此,首先要培养高质量的森林经营人才,以胜任高水平规划、方案、设计的编制和施工;其次要有信息化、机械化、良种化等现代化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支撑良种繁育、防灾防害、实时监测、决策优化、远程指挥等高质量的操作;第三要建立诊断、预警、改进机制,以实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PDCA)的闭环完整和有效运行。

3.4 推行森林作业法体系

森林作业法是根据特定森林类型的林分特征、主导功能、立地环境、经营目标以及林分特征而采取的造林、抚育、采伐、改造和更新等一系列综合技术措施组成的新型营林模式[7]。当前推崇“自然森林经营作业法”和“多功能森林经营作业法”。新的作业法方案宜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林地一张图”紧密结合,针对具体森林类型、林班小班的微环境定,制定全周期森林经营设计并实施。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可视化模拟技术展现森林经营活动,做到及时调整,缩短周期,使复杂的经营规划和漫长的效果呈现得以快速解决。

猜你喜欢
秦岭林区森林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好忙好忙的秦岭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