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东北抗战

2019-03-05 09:17谭忠艳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东北军满洲东北地区

谭忠艳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33)

周恩来少年时期在东北生活、求学三年,这三年时间为其革命思想和理想信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其生活和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更使其对东北地区以及东北人民充满了热爱。在东北人民抵抗外来侵略、谋求民族解放过程中,周恩来直接或间接地进行领导、指导,提供帮助,同时对东北人民的抗战精神高度赞扬,推动了东北抗战进程的开展。

一、协助满洲省委工作,代表党中央对东北抗战进行领导

周恩来对于满洲省委的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充分的协助,1928年周恩来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10月初离开莫斯科回国,途径沈阳的时候,首先听取了满洲省委成员的工作汇报,然后将中共“六大”的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另外结合共产国际的指示对于东北地区的革命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周恩来对于满洲省委的亲临指导,使满洲省委对于革命形势以及党的政策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理解,纠正了政策以及实践中的错误倾向。

1931年日本殖民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9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在草拟决议的过程中,周恩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决议》提出加紧组织领导和发展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警醒民众的民族自觉。1937年7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首先阐述了整个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然后提出“为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谅解,而共赴国难了”①。这一主张对东北的抗战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38年周保中建议北满党组织政治上以中央“四·一五”告全党同志书及国共第二次合作声明,以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原则指示为基础。

满洲省委初创时期,干部匮乏,而且面临严峻的斗争环境,为了领导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干部到东北领导革命斗争。1929年党中央第39次政治局会议召开,周恩来时任中央政治局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长,在会议上提出派遣刘少奇赴东北领导满洲省委工作,同时周恩来亲自动员地下党员丁君羊去东北协助刘少奇的工作。中共满洲省委在刘少奇的领导之下,全面开展工作,使东北地区群众革命热情膨胀,群众运动空前开展,对于东北革命工作的进步与成绩周恩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及高度评价,指出“在精神路线上迥然与前异,的确创造了满洲党的斗争精神”②。1929年,周恩来在上海举办了秘密的干部培训班,满洲省委派出赵尚志等人参加,使东北地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和领导水平得到了提升,为推动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干部。

周恩来对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关注还体现在一些微小的事情方面,1930年由于叛徒出卖,东北地区相继出现了三起“抓捕”事件,满洲省委主要领导人接连被捕。针对这种情况,满洲省委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万生为营救奉天被捕同志给天生的信》,以“万生”为名,向党中央汇报了具体情况以及营救中存在的困难,“奉地互会成立,虽有数月,但上海互总置之不加闻问,更加经费亦不寄给”,周恩来在获知这一情况之后,批示“天生:此信我看过,望告济总党团速汇款去救济在狱人士,至急勿误”③,这一批示为满洲省委营救被捕同志、保存革命力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撰文分析东北抗战,给予战略指导

九一八事变之后,周恩来针对东北地区复杂的斗争形势,以伍豪为名发表了《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与我党当前的任务》,提出必须以“工人农民及一切被压迫民众自己武装起来,赶走日本帝国主义”④为中心口号,来推动群众运动,认为要想将帝国主义势力彻底赶出中国,必须要将全中国的工人、农民以及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群众真正联合起来、武装起来,周恩来的这一观点将东北抗战作为全国抗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东北抗战指明了方向。在东北抗战的具体组织方面,周恩来认为组织救国义勇军是工农劳苦群众的普遍要求,是将其团结到中国苏维埃革命旗帜之下的重要途径。这篇文章在《红旗周报》刊登之后,辗转传到东北,成为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理论基础。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起草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作为东北抗日斗争的纲领性文件,具体提出“只有在群众斗争中创造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武装,才能保证彻底抗日救国,同时支持、援助和联合其他非党的一切抗日武装力量,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⑤。满洲省委提出的这一方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定性意义,群众斗争的重要性,以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这与周恩来对东北问题的分析体现了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十年和十一年之际,周恩来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新华日报》发表相关社论《“九一八”十年》和《第十一年的“九一八”》,对于东北地区的抗战形势进行了分析。在《“九一八”十年》中周恩来首先界定了东北抗战的地位,认为九一八事变是世界性侵略战争的开端,这一界定将东北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之上,周恩来提出中国抗战的目的,是要维护中国主权的完整,这一说法的本质含义中国抗战的最低目标为恢复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状态,由此可见,周恩来认为收复东北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目标。为了明晰中国抗战的形势,周恩来分析了国际形势,日美谈判使本已基本明确的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出现疑云,尽管如此,周恩来仍然对中国抗战充满了信心,提出了中国抗战的基本方针,日本和美国虽然进行了谈判,但是不管结果如何,都不能影响中国独立自主的抗战,更不能动摇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同时提出自力更生抗战到底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的方针,这一方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中国持续抗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周恩来撰文《第十一年的“九一八”》,分析国际形势以及中国抗战。文中对东北抗战的地位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对东北抗战的战略意义进行分析,认为从世界范围考察,东北地区是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首先爆发的地方,根据形势分析,可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结束的地方,另外,由于东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成为日本殖民者进犯苏联的缺口,这就使东北的得失具有世界性的战略意义。这一论断将东北地区的抗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激励了东北人民抗战的信心与决心。在1942年的社论中,周恩来重点分析了中国现阶段抗战面临的困难,并对东北地区抗战的困难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东北是首先沦陷而且已经沦陷了十一年之久,与其他沦陷区在时间和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这决定了东北地区的抗战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更多的困难。

周恩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两篇社论对于中国东北抗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于东北抗战进行了战略指导,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两篇社论体现了周恩来对于东北人民深切的同情,对于东北抗战胜利的决心与信心,在两篇社论中都以饱满的感情向东北人民传达了抗战誓言,“我们誓愿和你们肩并肩的抗战下去,一直打到东北原野,一直打到鸭绿江边,把东北人民从敌寇铁蹄之下解放出来,把东北领土归还到中华民国的版图”⑥,这对于正处于抗战最艰难时期的东北军民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明确了抗战的前途与方向,坚定了抗战信心。这在冯仲云对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的回忆总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偶然读到了关内报纸上写的海可枯、石可烂,决不忘掉东北义勇军同志们和打到鸭绿江边去的句子更加坚实了他们的信念,更鼓舞了他们最后的勇气”⑦。由于交通、通讯的落后,以及社会形势的复杂,周恩来的相关评论文章传入东北存在滞后性,但是并没有削弱其影响,1942年周保中为东北抗联部队寄送学习材料,其中包括《“九·一八”十年》,并指出“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但是论文的内容,有重要的原则性,代表中共党中央的政治意见和主张,希望加以深刻领会和作为目前生活中的政治参考”⑧。

三、关注东北军和关外东北流亡群体,推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5年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召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基本确立,会议决定成立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周恩来兼任书记,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争取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工作,周恩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6年1月25日,周恩来同毛泽东、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一道共同发布了《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全体将士书》,提出红军愿意首先同东北军达成并共同实现联合抗日的共识,成为全国抗日运动的先锋,这一主张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东北军的基本态度,即为联合抗日,激发了广大东北军将士的爱国情怀,得到了热烈的拥护,为之后的进一步谈判奠定了基础。

1936年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举行了会谈,确立了联合抗日救国的基本方向,4月22日,周恩来在给张学良的信中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抗战形势以及东北军的处境,提出“蒋氏屈服难免,其两次抗议蒙苏协定尤见端倪。为抗日固足惜蒋氏,但不能以抗日殉蒋氏。为抗日战线计,为东北军前途计,先生当有以准备之也”⑨,周恩来对形势的客观、深入的分析,使张学良以及东北军对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抗战形势以及东北军的前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之后,周恩来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积极奔走、多方联络,最终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避免了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周恩来对于关内的东北流亡群体非常关心,对于东北救亡总会(简称“东总”)直接关怀与领导。东总是由东北流亡同胞组成的抗日救亡团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是东北抗战的重要组织。1937年周恩来指示当时负责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刘澜波,要求他尽快把东北各救亡团体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总的东北救亡团体,开展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以促成蒋介石早日抗日。3月底,周恩来在上海听取了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的汇报,对其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指示,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之下,组织东北抗日救亡团体,采取措施促成国民政府早日参加抗战,建议李延禄等人,先在上海召开筹备会议,然后去北平召开成立大会。4月在周恩来的关怀及领导之下,在高崇民、杜重远、李延禄、阎宝航、刘澜波等人的组织下,东总在北平成立。1938年1月周恩来邀请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张廷枢以及东总的部分成员在汉口见面,鼓励他们坚持斗争,打回家乡去,收复东北失地,这次会面使与会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明确了抗战的方向,增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四、高度赞扬东北抗战,进行精神鼓励

周恩来对于东北抗战高度关注,对东北人民的苦难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对东北人民在异常艰苦、孤悬敌后的环境下克服困难、坚持抗战的精神高度赞扬。1941年9月18日周恩来在《“九一八”十年》中表达了对东北人民的情感,“我们于此,敢以最大的关怀和眷念,遥寄给在困难中的东北同胞和在苦斗中的东北义勇军,我们更以最大的同情和热忱,致敬于在苦干中的东北流亡人士”,这段文字体现了周恩来对于东北地区的情感。另外,周恩来在各个场合多次公开赞扬东北人民的抗战,鼓励东北人民坚持斗争,使东北人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关怀,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对于东北抗战的支持。

1946年4月,周恩来向马歇尔分析了国民党政府不愿在东北停止冲突的根本原因,他认为是蒋介石政府不愿意承认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部队,甚至污蔑他们为“土匪”,加以“讨伐”,为了反驳这一观点,周恩来列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奋勇抗战的历史,从而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东北军民在东北抗战中的贡献。建国之后,周恩来对在东北抗战中做出过贡献的将士深切关怀。为了缅怀在东北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将东北抗战精神传承下去,周恩来支持修建了杨靖宇烈士陵园、东北烈士纪念馆等,并为东北烈士纪念馆题词“革命先烈永垂不朽”,1953年和1963年周恩来两次视察了东北烈士纪念馆,表达了对东北抗战中牺牲的革命志士的深切缅怀。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总结了周恩来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高度概括其精神实质,认为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热爱人民、勤政为民,自我革命、永远奋斗,勇于担当、鞠躬尽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在领导与指导东北抗战过程中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抗战大局,对东北人民深切热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其精神实质的总结与概括。总之,周恩来对东北抗战的领导、指导与关注既源于周恩来的东北情怀,更是共产党人坚守信仰、勇于承担精神的体现。

注 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4:76.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96.

③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7)[M].内部出版,1988:334.

④红旗周报(第二十期)[M],1931-10-21.

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中共东北地方党史资料访问录选编——周保中同志专辑[M].内部出版,1980:59.

⑥崔齐.周恩来政论选(上)[M].人民日版出版社,1998:415.

⑦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奋斗简史[M].载于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452.

⑧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63)[M].内部出版,1988:314.

⑨周恩来.周恩来书信选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87.

猜你喜欢
东北军满洲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谈东北沦陷谁之过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夜幕下的满洲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