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

2019-03-05 05:19章德林袁坤2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舆情高校学生舆论

★ 章德林 袁坤2*

(1.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协同创新中心 南昌 330027;2.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1]的确,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庞大的媒介系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信息传播、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巨大革新。在高校,学生不仅借助网络方便学习和生活,网络也成为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表评论的主要平台,而随着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增多及其群体意见影响的扩大,便形成一定规模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然而,处于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面对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冗杂的噪音信息以及谣言信息难以理性甄别,“两微一端”移动舆论场的普及也导致舆情发生了新的转变,这无疑给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带来了困难。因而,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及舆情引导境遇的探讨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问卷调查

为此,我们针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师生制定了《江西省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调查问卷》《江西省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问卷》,利用问卷调查平台采用网络发布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活动,共收到有效问卷826份,运用网络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细致地统计分析。

2 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随着新时代网络技术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多样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点。

2.1 舆情关注内容呈现多极化趋势 调查显示,28.64%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五小时以上,更有6.72%的学生上网时间在10小时以上。网络尤其是手机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整体情况来看,他们对网络舆情的摘取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无论是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动态还是社会热点、学校事件,都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舆情占据主导。调查表明,74.72%的大学生都在关心日常生活舆情,网络上对人们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的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甚至在高校演变为广泛探讨。例如2017年5月,九江学院举行的丁璇女德讲座就引发了高校学生对新时代女性道德标准的讨论,又如6月杭州保姆纵火案、9月陕西产妇跳楼事件、2018年长春长生假疫苗事件等,在学生群体中也引发深入讨论,有的热题甚至成为班会主题和思政课案例。日常生活舆情先是以极其快的速度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热度规模,而后进入高校学生视线并蔓延开来。

娱乐新闻舆情仍热度不减。当今的95后青年大学生,尤其是部分步入校园的00后大学生,他们追逐时尚、崇拜偶像,日常讨论也倾向于明星琐事,娱乐明星新闻成为他们的共同话题。所以,娱乐新闻的关注度在学生群体中高达58.9%,诸如宋仲基宋慧乔婚礼、范冰冰偷税漏税、赵丽颖冯绍峰官宣等,甚者更如由于鹿晗公布恋情,导致微博处于基本瘫痪状态,无法刷新和评论,并迅速在全国高校学生群体中诞生了新的网络用语“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

关乎学生权益的校园舆情举足轻重。校园事件舆情多与学生权益密切相关,当学生的权益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学生往往会诉诸于微博或校园网络,诸如食堂饮食、寝室管理等这类安全问题,以及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不满意等问题都极容易生成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诸如近段时间在网络上频频被曝光的高校图书馆考研占座及扔书事件,学校领导对这类舆情需要及时关注、妥善解决。除此之外,还有学术造假、师德败坏、贪污腐败等有损学校声誉的负面事件也包含在内,如2018年的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韩春雨撤稿事件。此外,学术研究舆情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这是在历来舆情研究中较少关注的,虽然仅有33.87%的人数比重,但是也不可否认,在研究生以及少部分本科生群体中,他们对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及专家理论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探讨,从而形成小范围内的舆情,这是高校舆情的独特之处。

激起爱国情愫的时政舆情不容忽视。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通过关注时政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爱国情怀,对于一些重大的时政热点,利用跟帖、开设网站的形式进行讨论,如南海仲裁案、中印洞朗对峙事件、中美贸易战等,这类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容易引发学生的情绪反应,从而形成舆情。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关注内容的多极化趋势表明,学生的网络参与热情在不断高涨,但是如此浩大的信息关注量,加之网络空间的宽松自由,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言论,造成了舆情的复杂化。所以,把握好学生的舆情关注点,将能更好地建构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对突发舆情提供充足的引导。

图2是位温误差与垂直速度的关系,可以看出,与水平方向误差特征类似,垂直方向误差也是集中在对流区域(图2a、b),这进一步说明了在对流区域及其附近误差容易快速增长。从时间演变来看,误差最大值仍然是在飑线强盛时期(24日00时),中心值可达5 K(图2b),随后误差大值区范围不断扩大而不局限于对流区域(图2c、d)。整个飑线模拟过程中,在离对流区域不远的地方也有小振幅的误差存在,这可能是由于湍流的内部作用引起的。

2.2 舆情载体的多样化和非官网化趋势 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的传达方式逐渐多样化,“两微一端”移动舆论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舆情媒介的传播模式,微信、微博、QQ、论坛、新闻客户端、BBS等成为舆情的聚集场和发源地。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或发布舆论的主要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QQ群、微信、微博,这3种非官网载体传播舆论高速便捷、互动性强、信息更新快,大量信息以重组浓缩的形式抓住青年学生的眼球,满足了“快餐时代”人们的碎片化阅读需求。

另一方面,官方新闻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却仅有35.49%,使用率最低的是校园BBS,只有4.23%的使用人数,而QQ群的使用率却高达68%。官方新闻网内容过于庞大,语言过于严肃,互动性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就低。

舆情载体的多样化导致舆论极易迅速流动达到高潮,而舆情的非官网化趋势也使得虚假信息、煽动性信息、攻击性信息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理性去甄别,会在短时间内形成负面舆情,甚者以谣传谣。

2.3 舆情向情绪化发展 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处于从“95后”向“00后”转变的时期,青年学生群体自我意识强烈,追求潮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方式,并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社会热点现象。而且,在某类特别关注的舆情事件中,当某些观点与自己相左时,在冲动情绪的催促下会急于去表达自己的内心看法,发表一些攻击性言论,从而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尤其是产生不良情绪时,网络就成为了切合张扬个性的最好场所。据调查,当问到“心情糟糕时是否会在网上释放自己的情绪?”时,有58.03%的学生表示偶尔会,7.72%的学生经常会,只有34.25%的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当代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进行情绪性表达,如果学生的情绪被某些不实舆论误导,就会激发学生的不正当行为,例如由“钓鱼岛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反日游行、打砸抢烧的恶性事件。

3 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舆情发展的时代特点中我们正可从另一个角度归纳出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为舆情引导策略的分析提供实际参考。

3.1 舆情容易生成 当代,开放的网络空间使得大学生可以匿名在网络上自由表达对某些社会热点的看法,甚至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宣泄自己的情绪。微博、微信、QQ这类舆情载体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因为交际圈内都属于熟人关系网络,学生偏爱于使用这类网络平台,据调查,86.05%的学生会把上网时间用来浏览或更新个人空间,舆论在熟人交际圈相互交叉传播开来,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舆情,有74.35%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1.87%的学生还会因此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2017年8月南京火车站猥亵一事受到极大关注,在警方调查结果还未公布之前,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生李炳鑫被一位叫“古风同志”的网友误认是涉事男子而遭到广大网友的舆论冲击、网络暴力,同时其母校也成为网络热搜,最后经过微博发文才澄清事实。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新时代下舆情的生成比较容易而且传播比较迅速。

3.2 舆情泛滥难以监管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载体多样、舆情内容丰富的时代,大到国家时政,小到日常琐事都可以引发舆情危机,极其简单的复制粘贴方式就可以将浏览到的舆论无限大地传播开来,每个人都成为舆情的发布者和接收者,90.54%的学生认为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的优势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舆情监控难度大为提高。而在进一步调查中我们发现,舆情发生之后,超过41.1%的学生对于一些热点话题会比较关心并和周围人讨论,8.34%的学生会积极参与评论转帖。刘伯高提出,在Web2.0时代“新媒体消解了国家对媒体的绝对控制以及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使传统的‘把关人’作用弱化以致丧失,导致舆论的源头不可控,传播速度不可控,内容分散不可控,舆论容易放大不可控。”[3]而这点也告诉我们,高校建立舆情预防应对机制迫在眉睫,对舆情的监控还需加大力度。

3.3 舆情道德的缺位,网络自律较差

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是否存在道德约束?只有11.08%的学生认为已经存在,76.71%的学生认为虽然存在但是仍需加强,12.2%的学生觉得基本不存在道德约束。不可否认,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表达渠道不断扩大,网络环境也因其虚拟性比现实世界更加缺少约束和监管,随之而来的则是舆情道德的缺失,在网络上发表观点可以不用负责,导致网络上造谣生事、恶意诽谤的事情时有发生。

面对网络的不良行为,虽然3.11%的学生认为网络应该可以畅所欲言无需多管,但是还是有43.59%的学生提倡要用法律进行约束,53.3%的学生认为用道德自我约束才是最关键的解决方式。大学生刚刚进入校园还没有融入社会,价值体系不够完善,在自由的网络世界里放纵行为,缺乏自我道德约束,倘若任其发展势必对社会产生危害,对大学生自身也有害而无益。

4 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

学生舆情问题出现后,学校的舆情引导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当前高校的舆情引导普遍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这也导致高校学生舆情引导工作陷入困境,一直难以取得较大突破。

4.1 舆情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网络舆情的引导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然而,我国目前不健全的网络规章制度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脱节,56.2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网络舆论监管能力有限,不能全面监管网络舆论,这主要表现为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的薄弱。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危害下,舆情引导的最好状态就是在舆论尚未形成大范围舆情时得到较好的疏导,建立预警机制尤为重要,时常收集网络舆情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预先疏导,可以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即使舆情爆发之后,只要迅速作出应急预案也可以使舆情危机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大多数高校目前缺乏应急机制,加之危机处理能力不足,面对舆情危机未能做出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舆情引导效果自然不佳。

4.2 舆情引导方式的不合理 舆情危机的产生与大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关,他们刚刚步入社会,难免会被不良舆情误导,学校的引导方式至为关键。然而,绝大部分高校的处置办法是控制性的冷处理,而非引导性的有效化解,忽视学生的网络主体地位,果断采取删帖、封帖的方式来遏制舆情,有的虽然在强暴力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但是也不能排除存在着学生会转向其他途径变相扩散的可能。校园BBS是学生反映意见的渠道之一,面对相关部门为达到BBS的和谐而删除学生帖子的事件,武汉大学原校长顾海良呼吁:欢迎学生骂学校,有关部门不要删帖。调查显示,60.87%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学生的网络舆情教育只是偶尔进行且影响力较小,高校对学生的舆情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灌输和说教的方式,内容与时代脱节,对学生的网络舆情特点也不了解。随着网络新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突破固有方式,捕捉舆情信息,利用新时代媒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调查发现,有43.48%的教师认为虽然高校工作者都有微信、微博等网络应用,但是与学生的交流很少。

4.3 舆情引导投入的不充足 参与调查的91.3%的高校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学生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和引导,但是我们目前面对的现状,一是学校对学生舆情引导的重视不够,22.73%的教师认为所在高校根本就不存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即使有36.36%的教师认为是存在的,但是62.64%的学生觉得学校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程度一般,少部分认为几乎不重视。导致一些关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舆情很难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如食堂饮食卫生、寝室管理服务、考研自习位置不足等问题由于长时间积累得不到解决,引起学生的不满。

二是在资金、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还不充足。首先,各高校在网络舆情监管上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少的,而高效率的舆情检测需要购置较好的计算机设备和先进的网络监控系统,资金不到位致使软硬件设备得不到完善和更新,有的学校还只是及其粗糙的人工监测。其次,在人员配置上,没有专职的监控人员,网络信息管理人员达不到正常比例且大多数属于兼职性质,40.91%的教师甚至根本不清楚校内是否存在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可见,加大重视和投入力度是促进高校网络舆情有效引导至为关键的一步。

5 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出现的种种问题,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我们应该针对问题建立相应的应对策略,加强舆情监管,适时引导疏通,打造风清气正的舆情空间。

5.1 健全舆情预警、应急机制 74.47%的学生认为高校对校园舆情的监管效果不佳,从一个侧面表明大多数高校缺乏完善的舆情监管制度。舆情从产生到散播再到消退有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倘若有完善的预警、应急机制是可以妥善引导舆情的走向,避免舆情危机的发生。首先,在舆情的萌发期,应该组织专门人员24小时对网络平台进行重点搜索和监察,及时掌握舆情的动态走向,运用网络技术对舆情信息综合分析,根据其性质轻重启动应对措施,从而将舆情控制在产生之初,并且引导它朝好的一面发展。其次,还应该要时刻做好舆情应急方案,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当舆情朝不理性方向发展时,要果断采用应急干预措施,对不实的网络舆情进行删帖、屏蔽,制止不良影响的扩散。

5.2 打造师生交流的自媒体,疏导舆论表达 以自媒体为平台,畅通师生的日常交流互动,可以营造宽松有序的舆论环境。44.33%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能够很好地沟通学生与老师、学校之间的关系,所以,打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自媒体平台对于解决学生网络舆情问题至为重要。建立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最新信息,澄清不实不良舆论,做好舆情导向,掌握舆情解决的主导权。当然,还应该允许学生在学校官方自媒体进行在线对话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矛盾变化,就一些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舆论公开回复处理,实现学生心声、学校意见的上传下达,在满足学生正当利益诉求的同时,通过疏导的方式妥善解决问题。

5.3 建立校园舆情引导团队 调查显示,48.82%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应该由学校成立专门的部门加以引导,但是21.74%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或者舆情引导专业队伍,高校应该建立一支由师生共建的校园舆情引导队伍。首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是舆情勘测和引导的主要力量,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利益诉求也主要通过辅导员解决,所以能够全面把握学生的舆情动态。其次,思政教师也应该是舆情引导的骨干力量,调查中76.71%的学生认为网络行为急需加强道德约束,缺乏道德约束是导致43.46%的学生担忧网络舆情产生不良信息的原因之一。所以,重视思政教师群体,利用他们进行专业化的网络道德教育,对于规范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至关重要。最后,要将学生党员干部纳入舆情引导团队,他们能够深入学生群体,第一时间将不良舆情导向报告给辅导员,为舆情分析提供精准定位。

6 结语

新时代,随着舆情载体的急速更新,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舆情引导也面临着困境。有鉴于此,高校应该组建一支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全面把握好大学生的舆情现状,建立符合新时代环境下的舆情引导机制,探索出一条契合大学生舆情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坚持舆情道德的正确导向,提高舆情信息的辨别能力,做到不造谣、不传谣。

猜你喜欢
舆情高校学生舆论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