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不仅仅是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也是教育改革所要求的高中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文学素养。从内容角度看,它关系着高中语文课程的顺利进行,而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这些文化常识承载的是国家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心灵洗礼都有重要作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经历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文学常识的补充介绍一直都十分重视,因为这既关系到学生的最终成绩,也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情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即使教师投入精力,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认知仍旧停留在无关紧要、可听可不听的层面,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考试中文学常识部分失分较多。目前文学常识已经成为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必须引起重视。教授文学常识不可能不联系到其他相关内容,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程度不够,接触其他内容又会引起新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不恰当也会导致许多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记忆文学常识,而不是真正理解学习它们。
教师在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间接的方式,在平时授课中简单涉及,以积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这样的做法也是常识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常识性的知识大多涉及领域广泛,内容简短而零散,知识点之间也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中进行专项的文学常识补充教学是不现实的,讲解备课困难,学生理解记忆也没办法形成体系。短时记住又不能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实质帮助。
文学常识源自于文化历史,学生对于常识的理解大多是通过学习文章实现的,所以文学常识和文学文章的联系是不能忽视的。常识往往不是偶然出现在文章中的,常常是一个文学常识会反复在不同的文章中出现。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能帮助学生理解多篇文章的内容,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很有帮助。此外,反复出现的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完成日常复习任务,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积累总结文学常识,并且不断复习,加深记忆,最终变为学生的文学积累。
知识的学习一半在于课堂的专注记忆,另一半在于课下的回顾,以及尽可能地进行应用。语文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应用,所以,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文学常识与相关的文章提出来,作为一项复习内容。文学常识中往往包含趣味性的知识内容,这是教师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机会。虽然课文中出现的文学常识在生活中较少出现,但是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仍然有部分保留,甚至能发现过去的时代印记。教师也可以抓住这一点,把课堂中的知识讲授和实际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在现实中发现文化精神的意义。
如在《离骚》教学中,我们要熟知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在文学上,他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他的诗文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神话和传说,把现实、历史、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的艺术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为浪漫主义诗歌典范。屈原忧国忧民,具有高尚的情操,他追求美好的政治理想,揭露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反动黑暗势力做坚决的斗争,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最后自投汨罗江,为理想而献身。学习《离骚》这一课文,不仅学习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风格,更要了解屈原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和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文学常识是每个高中生在校期间都应当接触学习的内容。作为文化的背景和基础,它是学生对古代、现代文化进行了解的第一步准备。而文学常识被列入教学要求后,教材也配合学生学习增添了常识内容的部分。许多学生反映文言文学习困难,没有办法理解其中的内容含义,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对文章的社会背景、文化风俗了解不够。
古诗、古文常常会涉及古代特有的风俗节日或是特殊意义的集会活动,这些是身处现代的学生接触不到的,只能通过文学常识加以理解。熟悉文章内容才能进一步体会文章中作者所寄予的感情。这些描述当时活动、习俗的内容被保留传承,成为了我们见到的文学常识。其中大多是某个时代特有的内容,也有一些仍在当代沿用。比如“左迁”,教师在让学生了解“左迁”的时候,通常会结合一个运用实例,那么学生在对“左迁”进行记忆的时候,就会将教师给出的实例一并记下。
古代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扩充知识点,也能帮助学生将有联系的古诗文组成系统。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左迁”的常识概念,学生在长久的语文学习中,会遇到很多讲述“左迁”的内容,学生遇到这些内容,就要将它记录在“左迁”下,这样对那一系列的内容自然而然就有了系统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文学常识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部分。虽然当前的高中文学常识教育存在不足,但是形势仍然乐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渗透的方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