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三种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基于长沙市小学歌唱教学的调查研究

2019-03-05 02:31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9年8期
关键词:知识点素养音乐

□ 张 玲

一、 传统音乐教学法

多数传统的音乐课堂都是“ 一课一歌” 的教学模式,一节课的最终目标是学会一首歌曲,而一学期的最终目标是学完教学大纲规定的歌曲,但小学六年结束后学生在音乐方面几乎一无所获。笔者认为其中症结在于:

1.把音乐课等同于“ 学歌课”

每节课只教学生唱一首歌,极少涉及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情绪,且教学方式单一,局限于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这样的课堂极易令学生产生乏味感而失去对音乐的兴趣。

2.音乐课程缺乏系统性

第一节课教完歌曲,第二节课直接教授新的歌曲,不排除部分老师在教新歌前会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歌曲,全班齐唱或许能勉强把歌曲唱出来,但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独立演唱,也就是说学生并非掌握了歌曲。

这种简单复习在两节课之间建立的联系微乎其微,两首歌曲之间的衔接更显生硬。 久而久之,课堂之间便毫无联系,音乐课程内容就是一盘散沙,整个音乐课程没有结构性和系统性可言,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中,很难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然,部分老师会在中高年级学生学习歌曲之前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涉及到人文底蕴、 责任担当等方面的渗透,但过于表面,以致效果不佳。

“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但我们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鲜少看到将新授内容与学生原有经验建立联系的有效行为,而没有和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的全新内容更易被遗忘,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自然得不到发展,更无需提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衔接问题。

二、 顺序性音乐教学法

顺序性音乐教学中的课堂以一首歌曲为主,并联系类似歌曲来学习某一音乐知识,打破了“ 一课一歌” 的课堂模式,学会歌曲不再是唯一目标,更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手段和过程。

1.歌曲是音乐知识的载体

每首歌曲都包含多个音乐知识,老师备课时在歌曲中找出一到两个教授对象当前阶段能接受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或难点,在学生掌握重难点后以该知识点为中心,链接到学过的含有该知识点的歌曲加以巩固。 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作为音乐知识载体的歌曲本身,也能学会音乐理论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知识的获得和素养的提高让学生产生自我肯定、 自我满足、 自信自豪的体验,从而起到“ 正强化作用”,促进学生“ 乐学”。

例《 时间像小马车》 : 这首歌曲中多次运用模进手法,很适合讲解这一知识点。 在一节示范课上,老师先出示两小节动机3 32 11 10,并要求学生借助音梯将这几个音上整体向上移一个台阶。 完成该练习后出示第二个动机66 65 44 40,要求向下移一个台阶,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领会到模进手法的要领,又体验到歌曲创作的过程,同时熟悉了即将学习的新歌曲。 学完新授歌曲后再复习和巩固模进手法: a.学生找出歌曲中所有运用模进手法的地方; b.回忆学过的歌曲中有哪些用了模进手法,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复习学过的歌曲。

笔者认为可以把该例中的《 时间像小马车》 看作数学里的例题,通过例题来讲解“ 模进” 这一知识点,回忆起同样运用了模进手法的歌曲可以被看作是练习题,学会了知识点后通过练习题来巩固。 从语文的角度出发,可以把《 时间像小马车》 看成是一篇课文,分析歌曲中的“ 模进手法”,就像在学习课文时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数学不可能只要求会做例题,学语文也不可能只要求背诵课文,同理学习歌曲不能局限于曲调,还应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作曲手法等音乐理论知识。 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所带来的成就感会让学生做出自我赞赏的“ 自我反应”,正强化作用会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 好学”,更是“ 乐学”。

2.注重歌曲之间的关联

如果学生记不住学过的歌曲,音乐课便失去了意义。 顺序性音乐教学提倡联结记忆,利用某一个点将歌曲进行关联从而帮助学生记忆,长期使用此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学会“ 联结记忆法” 本身,“ 授人以鱼” 的同时“ 授人以渔”,即教会学生“ 善学”。

同样以《 时间像小马车》 为例,以模进手法为知识点,可以关联《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 《 母鸡叫咯咯》 等歌曲,在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复习这几首歌曲,它们便组成以模进为关键字的“ 小群体”。 另外,《 时间像小马车》用到了音阶进行,在以后的课堂里它也可以被关联到音阶进行的“ 小群体”。 换言之,音乐作品和“ 小群体” 之间为多对多的关系。以一个音乐知识为中心,每一个“ 小群体” 中的音乐作品都具有相同的音乐特点,或都采用模进手法,或都运用大跳音程,或创作时期相同,或都风格相近……以一个音乐作品为中心,从各个知识点出发,可以联系到无数的音乐作品。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长时间记忆音乐作品和积累音乐素材,也有利于学生归纳和总结音乐作品的特点,还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同时帮助学生牢固掌握“ 联结记忆” 这一学习方法,使学生“ 善学”。

综上,顺序性音乐教学尤其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把歌曲的学习和积累作为提高音乐素养的手段和过程。 同时,顺序性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音乐学科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六大素养之一“ 学会学习” 的具体要求“ 乐学善学” 的衔接。

三、 新体系音乐教学法

新体系音乐教学模式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情绪,采用浸入式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发展规律和音乐教学顺序编订了教材,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1.情绪为先、 联系生活

新体系音乐教学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角色扮演,在情境活动中进行歌唱教学,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同时,笔者看到了其中的良性循环,即教师联系生活进行歌唱教学,学生又将所学歌曲运用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强化了课堂内容,以便后续课堂教学的进行。

例《 下雪啦》: 老师在课堂上创设雪花漫天飘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下雪时快乐的情绪,带着情绪演唱歌曲。 一方面,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歌曲的效率大大提高,有效的学习会促进学生“ 乐学”,就像斯宾塞所说“ 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真正看到雪花漫天飘的场景时,便会自然地唱起《 下雪啦》。 在自然景象中体验快乐的情绪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尤其利于增强“ 热爱并尊重自然” “ 绿色生活方式” 的责任感。 另外,在生活中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 健全人格” 的具体表现之一。

2.浸入式教学

新体系音乐教学中的歌曲和童谣多采用整歌教学的方式,并善于利用机会重复曲调,让学生通过建立聆听经验的方式学习歌曲,相比老师唱一句学生模仿一句的方式,浸入式教学保证了歌曲的完整性和学生情感体验的流畅性。

例: 老师在《 数瓜》 课堂上完整且富有艺术性地范唱了九遍歌曲,每唱一遍都提出问题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思考,第一遍让学生听歌词内容,第二遍听有几句,第三遍听情绪变化,再是歌词、 节奏、 旋律的要求。 学生在不同问题的引导下听老师多次范唱后,既得到了艺术审美体验,又建立了足够的聆听经验,既培养了“ 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又基本学会了歌曲。在学生能够带情绪完整演唱歌曲时老师才着手解决mi-do 七度大跳这一技术难点: 在学生集体演唱歌曲过程中用科尔文手势将七度大跳表现出来,唱完后提问“ 老师刚刚做了什么”,用这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注意到七度音程,既能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在保证完整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细节,为其初步建立宏观和微观概念打下基础,逐步训练学生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之一。

同时,从新体系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低年级阶段常有同一段旋律配不同歌词或同样的节奏念不同童谣的情况,这也是浸入式教学的体现。 用相同的旋律在不同的场景中唱不同的词既可以巩固旋律音高,在初级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心境改编歌词、 旧曲填词、 改编曲调、 创作曲调,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新体系音乐教学在联系生活进行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渗透音乐知识、 提高音乐审美和音乐素养,体现了在学生既有的经验上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在音乐学科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做到了较多的衔接。

结语

本文从歌唱教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三种音乐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显然,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音乐学习已浮现不少问题,而顺序性音乐教学模式和新体系音乐教学模式在学生音乐学科素养的培养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但笔者认为即便是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师也不能千篇一律地套用教学流程,解放中国尚不能生搬硬套十月革命,歌唱教学也应综合考虑学情、 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另外,先进的教学模式需要更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不只是教唱歌曲,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音乐、 欣赏音乐、 运用音乐、发展音乐,通过音乐教学生如何为人、 如何发展自身和社会。 简言之,通过歌唱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才是真正的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知识点素养音乐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音乐
关于G20 的知识点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