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大光
近年来,“ 跨界演唱” 在声乐领域引发热议,他对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也是声乐艺术领域的一次可贵探索和尝试,声乐跨界演唱现象的主要表现在作品创作、 唱法以及歌唱形式等方面。 声乐跨界演唱现象引发了我们的诸多思考,他启示我们: 声乐艺术不仅应该是多样的而且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还应注重“ 以我为主”,大力弘扬我们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排外,应该注重实现“ 中西结合”。
( 一) 声乐艺术不仅应该是多样的而且应该是相互融合的
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表明,声乐艺术不仅应该是多样的而且还应该是相互融合的。 声乐跨界演唱现象出现彻底打破了三种唱法长久以来在声乐艺术领域所形成的这种平衡局面。 人们开始思索新的风格、 新的类型的声乐演唱形式,这种探索使人们不再拘泥于用传统的、 固定模式下的唱法去铨释音乐作品,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本身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演唱方式。 它可以根据歌曲内在感情的所需要的音色,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绪的需要来调配用声的比例和成分。 这无疑打破了三种唱法长久以来固定的技术要求和发展模式,为未来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我们正处于“ 信息化” 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这从深层次影响到了我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相互交流更加便捷,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各种思潮在激荡,不同社会阶层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教育、医疗、 养老、 就业、 住房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表现在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就必然存在着在价值观念、 处事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并非呈现出“ 单一形态”,即在大家共同遵守的“ 主流价值形态” 和“ 社会公德” 之外,迷茫、 冷漠、 孤独、 无奈、 伤感、 思恋、 执着、 坚毅、 求索……或多或少地存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这其实也影响着人们对“ 艺术风格” 的不同需求以及对艺术作品的不同评价,既然大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心态是复杂化的,那么进而包括声乐艺术在内的艺术形态必然就是多样化的,很难存在一种风格、 一种流派“ 一统天下” 的局面,而那种过于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难以在大众中产生共鸣。
于是,声乐艺术在呈现在多样化的同时,也日益表现出了相互借鉴、 相互融合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挖掘声乐艺术的潜力,展现大众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不断增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并不是对多种流派、 风格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固有规律,把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人的内心情感结合起来,把艺术的深层主旨和时代特色结合起来,把艺术的抽象化和具体化结合起来,把艺术的内涵和普通公众的现实审美能力结合起来。
( 二) 声乐教学应注重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声乐艺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努力,高等教育肩负着艺术研究、 培育人才的重任,跨界唱法的出现对我们传统声乐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促使我们反思声乐教学是否也需要进行大胆创新,以改变传统的、略显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求声乐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并不是意味着只要求学生专注于一种风格和一种流派,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划分为适合学什么,不适合学什么,而应该给出学生的主攻方向,并告诫学生要均衡发展,博采众家之长。 比如声乐注重“ 声情”,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不能只读书读死书,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知识储备。 “ 如果‘ 声’是指生理的表现,而‘ 情’ 是指心理的情感表现的话,那么没有情的依托与抒发,声也不可能有灵魂和生命。” “ 歌曲演唱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对情感的审美,情感审美是一种心里反映,它包括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声音的美感固然很重要,但决不能轻视对情感的审美。 这两种美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这就是说,在演唱中,不能光顾唱声音,而且要唱出情感,只有声情并茂,才是唱歌的最高造诣。” 这段话说明了在歌曲演唱当中对“ 情感审美” 的重要性,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十分注重情感的运用,要使民族声乐演唱具有完整的艺术之美,就必须要对“ 字”、 “ 声” 进行艺术加工。 这就要求演唱者不仅具备基本的声学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学、心理、 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综合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依靠学生日常的积累。
“ 风格就是思想本身。 优秀的作家、 艺术家总是在自己作品的思想和形式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 每一位声乐歌唱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的独特风格是建立在对每一首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基础上,融入自己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而这种能力离不开学生的综合素能的提高,教师应该重视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 三) 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还应注重“ 以我为主”
金铁霖曾说过,“ 为了发展中国声乐的艺术事业,我们应当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经验都吸收过来,以我为主,以我为用,目的在于丰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照搬和盲目崇拜。 我们的任务是把科学演唱方法的普遍性运用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特殊性当中,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体系。” 美声唱法、 “ 跨界演唱” 等传入我国后便取得了迅速发展,对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虽然美声唱法、 “ 跨界演唱”有很多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抛弃我们的传统声乐艺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中西结合起来,这种做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继承我们的民族传统艺术,赋予民族声乐以新的时代气息和艺术特色。
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他往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具有地域、 民族等特色,他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民族的烙印。艺术的发展和延续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他展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情感、 价值观念、 道德以及心理状态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变得频繁,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经济、政治交流过程的一部分。 文艺方面的交流因为主要是大众之间的,所以便于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为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市场化运营方面做的还不够完善,在艺术发展方面的创新性不足,这些都是关系到民族声乐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而反观西声乐艺术,他们的市场化运作较好,大众认同度较高,在艺术方面也有很多创新,这些都是中国民族声乐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仅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限,面对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在文化艺术方面我们国家的很多方面都面临挑战。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封闭状态,自身的文化艺术创新力不够,而西方艺术早已经突飞猛进,当我们国门打开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经与西方艺术有了很大的差距。 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采取回避态度无疑是更加落后于世界先进潮流。 加强对西方声乐艺术的研究和借鉴,可以得出我国民族唱法与其存在的差异点,从而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在彼此的交流中寻找差异点,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的传统艺术进行扬弃。
笔者发现目前在声乐艺术方面有两种不科学的倾向: 有些学者和演唱者片面的认为西方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主张全面西化,他们甚至认为之所以目前中国传统民族声乐“ 影响力不足”,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艺术、 传统文化在阻碍“ 西方艺术” 和“ 西方文化” 在中国的传播,他们认为正是因为西化的不足、 不彻底,才导致了如今我国在艺术方面的相对落后。 另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固步自封,彻底排斥西方声乐艺术在我国的传播,他们认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最好的艺术形式,我们不必借鉴任何外来艺术形式,只需要凭借自身的扬弃就可以把我们的民族歌剧发扬光大。 这两种倾向都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兼容并蓄,既要学会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学会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把我们的传统声乐艺术发扬光大。
总之,声乐跨界演唱现象作为世界声乐艺术融合的契合点,将传统声乐艺术的精华部分与现代文明交织在一起,他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反映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产生和发展都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声乐跨界演唱现象具有包容、 创新等诸多优点,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比如跨界演唱在创新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艺术工作者惰于去寻求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跨界演唱,走向了“ 生搬硬套” 固有成功模式的错误道路,试图通过“ 捷径”来完成自己的“ 跨界”。 此外,跨界演唱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在声乐演唱领域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它们都有自身的一套理论基础、 训练方法和技术手段,但是跨界演唱,作为一种新型的演唱模式,其理论支持系统尚处于摸索阶段,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全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