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峡换乘中心规划及建设为起点下的三峡转型

2019-03-05 06:12戴时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峡大坝管理区三峡工程

文/戴时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00

1、三峡转型期发展概况

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旅游业比较优势,促进库区移民致富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后三峡工程时代亟待研究的新课题。旅游业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产业。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承载力较弱,在产业的选择上要特别注重产业的生态性。旅游业是“美丽”经济,因符合构建以人为本、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国策取向,因而是典型的生态替代型产业。倡导生态旅游价值观、生态旅游开发观、生态旅游消费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产业,是新时期赋予旅游业新的使命。

2、三峡转型-生态文化旅游

一方面,三峡地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缺乏全面的梳理及整合。目前,多数来三峡旅游的游客仅仅来观坝看泄洪,纷纷表示只是名气很大,但没有太多的参观性,景点杂乱无法让人驻足逗留。一方面,三峡工程催生了一些新的景观、景点,改善了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蓄水完成后形成从宜昌到重庆绵延650公里的大面积连片人工湖泊以及峡谷、岛屿、溶洞等新景观,据测,新增添的旅游景点有37个峡谷,11个湖泊群和14个岛屿及半岛,共同构成了“高峡平湖”的新三峡美景。

另外由于水位的提高大大改善了沿江及其他一些景区的开发条件,长江主航线和乌江、大宁河等其他支流的通航条件得到改善,部分旅游景区的进出更加方便、畅通,更有利于这些景区的开发。

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起区域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大三峡旅游经济结构圈,树立“大三峡”国际旅游品牌。凸显以三峡工程管理区为核心的水电文化,完善长江三峡文化遗产廊道的建设,是三峡转型期的首要任务。

3、三峡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价值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自2008年获批以来。坚持以保护与利用为主题,以确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以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为目标,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使命;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水电建设文化、工业遗产;统筹规划运行管理、生态示范、展示博览、参观接待、科研教育等功能;建设工程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和谐、永续发展的三峡工程管理区。同时,继续推进三峡工程管理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出生态修复及优化的系统策略,保证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的重大工程,其兴建担负着几代国人的梦想。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建设规模、施工难度、发电量和防洪效益等多项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十几年的建设也凝聚了三峡工程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生产生活的痕迹,三峡工程管理区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纪录是对过去时光的总结,也是留给后代珍贵的工业遗产。

三峡工业遗产突出体现了历史、科技、人文三大价值。对三峡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4、“泛博物馆”——博览三峡工程,展现壮丽篇章

以“泛博物馆”为基本概念,充分挖掘三峡工程建设的内涵,通过建设博物馆序列,系统整体地展现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宏大场景,并与三峡工程运行期相接轨,以达到综合保护与利用的目标,创造世界级水利工程的“泛博物馆”。通过建设传统馆的形式, 将博物馆的内容和功能在场地上延展,形成序列,构筑“大”型博物馆,使其与三峡工程世界级的美誉度相匹配。

加强对三峡“泛博物馆”的整体打造,提高大三峡旅游吸引力。通过对三峡换乘中心的建设,启动全新的三峡一、三、五日游线路策划,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乐点和驻足点,形成三峡新旅游品牌。使其成为华中地区极具特色的,集风光景致、工业遗产、人文纪念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大型战略旅游制高点。

5、三峡换乘中心的设计与实施

三峡换乘中心选址于三峡工程管理区门户入口地段,原为三峡工程工业遗址。规划结合场地特征建设工业景观广场,并与周边未来建设的三峡工程博物馆自成一体,形成良好的工业文化纪念与展示氛围。三峡换乘中心作为三峡工程管理区主要的交通集散地,在满足参观服务需求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换乘条件。 规划对原工程场地进行生态修复,在此基础上重塑节能环保的工业景观,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5.1 设计理念

设计力图将换乘中心打造成为一个“好的起点”,当游客通过外部的交通工具统一到达换乘中心后,经过安检将乘坐电瓶车的方式进入坝区内游览。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转变,同时也应是精神上的转换暗示:将要展开的是一段人与坝区的亲密对话,让游客亲身感受坝区的大气与精致,历史与未来。

5.2 建筑性格的把握及场所精神

换乘中心作为三峡坝区建筑群的建筑之一,设计充分尊重三峡大坝在建筑群中的绝对主角地位,不抢夺受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的角色而自我张扬,而是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迎接各方游客的到来。换乘中心作为左岸景区的序曲建筑,空间布局契合三峡坝区场所的特质,并起到引导和标识的效果。

同时,建筑注重与三峡大坝的对话和象征意义。尤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功能暗示:换乘中心在这里将人群有序分流起到了如同大坝疏导水流的作用。

立面隐喻:建筑的各主要立面皆采用了三峡大坝立面的细节元素,延续三峡大坝泻洪段立面比例,墙面上开出的长条窗在光影的作用下形成水流倾泻而出之感,引喻出三峡文化的精髓和主题。

5.3 最大限度的尊重环境

设计注重地段的自然地势高差并加以充分利用,借地形之便组织流线及空间。巧妙设计标高,减少土方量。到达换乘中心的人流通过匝道行至建筑二层进行安全检查,到达人流从一层大厅离开换乘中心,行至停车场。到达和出发人流完全分离,减少交织。将建筑与环境自然地融合,创造丰富的特色城市公共空间。

从“原三峡”走向“后三峡”,充分结合场地特征,实现景观第四维的空间感受。以换乘中心主体建筑作为分隔,通过广场序列的组织,创造别具三峡工程管理区特征的特色空间。步行游线的串联,体验从“原”到“后” 时空变化中的三峡文化的升华。

结语: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于2009年全面竣工,三峡工程管理区在承担水利发电的重要职责的同时,也被划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也正处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保护与利用规划》于2008获得国务院批复,《三峡工程管理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也于2009年编制完成。在此基础之上,三峡换乘中心于2010年开始设计工作,2011开工建设,2012年完工并投入使用。三峡换乘中心建成后,已经成为三峡旅游一个崭新的起点,其本身也成为一道现代建筑与三峡水利工程结合的风景线。游客可以在享受三峡美景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三峡文化,体味与三峡大坝的对话,从而再现三峡工程建设的宏伟场景,书写中国水利史上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三峡大坝管理区三峡工程
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推进全域发展 建设美好西湖——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纪实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区域中心 农业公园——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侧记
区域中心 农业公园——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侧记
三峡大坝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
2012年7月27日晚,三峡大坝深孔与表孔同时泄洪
为三峡工程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