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凹处的雨水

2019-03-04 09:19刘鹏艳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9年2期
关键词:阴谋变形雨水

刘鹏艳

与孙彦良不熟,甚至也不太熟悉他的作品,但也许这样更好,没有成见,没有标签,没有先验的一切经不起推敲的标准。在大众的阅读经验当中,《一地雨水》这样的小说也许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理想读本。它荒诞、破碎、跳跃、变形,读者很容易在叙事圈套中迷失方向,并且由于叙事者模糊的道德判断,也很难抵达一种确定的意义彼岸。

不能上岸,这也许正是孙彦良的初衷。虽然小说的题目被定为“一地雨水”,但文本中“雨水”的意象并不充分,似乎有一片压顶的乌云,但那场被渴望的雨水始终没有痛快淋漓地浇头而下。相反,作者闪烁其词,连一场结果明确的死亡都不给予读者合理的解释,以至于故事无论从哪个切面看都扑朔迷离,光線无法穿透其内部的黯黑物质。每个人都像是被命运捕获的倒霉苍蝇一样,没头没脑地挂在漏洞百出的蛛网中,既无力挣扎,也缺乏挣扎的想象……读者必须从各个人性的碎片中找到对应的折射关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故事图像。

女主人公唐春晓出现的时候,正是一个阴谋的肇始。这个“失业的女老板”在如厕的路上被一辆别克蹊跷地撞倒,她的男朋友王元与肇事司机袁东衣之间展开了一场交锋。不过读者很快就会发现,这场交锋从一开始就是无效的。王元在这座城市里不过是“一堆垃圾”式的人物,袁东衣却有钱有势,身份地位的不对等,造成结果溢出公允的价值边界——在袁东衣的精心布局下,王元成了绑架唐春晓的嫌疑犯,并带着袁东衣和唐春晓的秘密永远地消失在地球上,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故事进行到下半部分,被掩盖的罪恶和黑暗越来越触目惊心,与此同时,莫名其妙的伤害和恶意也层出不穷。根据孙彦良的叙事逻辑,这也许就是现实的“丛林法则”在作品中的一种变形呈现。黑暗丛林里充满未知的危险和匿名的伤害,始于各种诱惑,终于心如死灰。孙彦良通过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段阐述了一种残酷的社会真实,所有的雨水都流向凹处。和“适者生存”法则一样,从孙彦良的叙事逻辑中也可以推导出这样的定律: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弱者的湮没”。

当我们剔除掉小说中枝蔓的情节部分,聚焦它对欲望和罪恶的书写时,会发现一场瓢泼大雨已经肆无忌惮了,四处漫流的雨水一定要制造一场灭顶之灾。于是,王元的消失和唐春晓的累累伤痕都是题中之意。在他们之外,尚有袁东衣的老婆刁丽新、临时起意的网约车司机、铁石一般的警察、眼光毒辣的清洁工等,他们都是黑暗丛林里的客体,生就一副傀儡人格,既随时参与伤害,也随时被意外地伤害着。一切罪恶都按部就班,没有忏悔和救赎。孙彦良的笔,似乎吝啬于携带情感温度。

整个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阴谋,而在这个大阴谋中,还环环相扣着无数个气泡一样的小阴谋,它们共同酝酿着一部小说的高潮。所有人都在等待谜底揭晓,但谜底似乎不够分量,它压不住前面的重重圈套,只是匆忙地丢下一张欠条。当唐春晓从刁丽新口吐的“滚”字中仓皇出逃,故事也就终结于“一堆垃圾”的自我催眠。作者似乎欠读者一个交代,关于阴谋的制造者,以及制造“垃圾”的阴谋论。

(选自2018年第4期《小说林》,本刊有删改)

作品链接:

《一地雨水》是孙彦良近作,叙述的是一个“失业的女老板”唐春晓在一座小城的经历。小说由她遭遇的一场车祸开始,继而是其男朋友与肇事司机之间的交锋,然后引出其中的一个个阴谋。小说以一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段反映出残酷的社会真实。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认为《雪》主要是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流向凹处的雨水》则认为孙彦良的中篇小说《一地雨水》需要读者从各个人性的碎片中找到对应的折射关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故事图像。两篇文章都能从人性的角度去解剖社会、触及灵魂。

阅读这两篇评论文章,同学们可以学习写文学评论的一种方法,就是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同学们不妨在今后的阅读与写作中加以尝试。

1.试指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

2.这篇评论文章,作者为何要以“流向凹处的雨水”为题?

猜你喜欢
阴谋变形雨水
和雨天的亲密接触
雨水
变形记
不会变形的云
峡谷阴谋
峡谷阴谋
峡谷阴谋
雨水总带来更多雨水
赵高的阴谋
会变形的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