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培华
辅大成立于1925年,是一所天主教大学。创办人是导演英达的曾祖父英华(字敛之)先生和大教育家马良(字相伯)先生。随着西风渐入,大学的体育活动有如春云乍卷,尤其是足球成为大学生们的最爱。此为中国萌芽期的现代足球运动。当时,圣约翰大学足球队和南洋公学足球队早在1901年和1902年相继成立,被称为“上海两雄”。20年之后应运而生的辅仁大学足球队可谓后来居上。校队里有多名队员被选入北平代表队,参加全国运动会和华北运动会。这支学生军横扫北平足坛,闻名遐迩。尤其在30年代,队内涌现出李凤楼、徐护民、董世新等一干名将。辅大足球队每年在与北大、清华、燕京、师大5所大学的传统赛事中,从互有胜负到多次夺冠,赢得了“北平之王”的美誉。1936年,球队更名为“辅友”,远征日本,闯关夺隘,每战皆胜,威震东瀛。
随着辅大足球队声名远播,引得不少支外埠劲旅前来叫阵,一决高下。1933年寒假期间,有“沪上雄狮”之称的上海交通大学足球队登门较量,结果以2比4败阵。1935年,由老外组成的西商聯队号称“津门无敌”,被李凤楼领衔的辅大队以4比3打败。辅大队精彩战事多多,当时的报纸把这支球队誉为“北平足坛一面高扬的旗帜”。如果说民国年代对北京足球贡献最大者当属辅大足球队,那么新中国第一支国家队的基石也是由这支队伍夯实的。
这支威震八方的球队出了不少足坛精英,正所谓“海岳静夜,善生俊奇”,我熟知的4位队员日后成长为中国足坛元勋,概述如下。
“绿茵场上风云会,谁人不识李凤楼”。上世纪30年代,李凤楼与“亚洲球王”李惠堂并称“南北二李”,恰如双星辉耀华夏足坛。
李凤楼1912年出生在北京通县,身高1米75,是辅大队的“灵魂”。他不仅速度快、脚头硬、过人巧、射门刁,令对手防不胜防,更以超人的球场意识调兵布阵。此外他还身怀两大绝技——倒挂金钩和凌空卧射。30年代末,辅大对阵意大利水兵队,观者爆棚。临近终场时,李凤楼接到传中球,正要起脚射门,对方两后卫拍马赶来“关门”。只见他用脚一磕,将球弹起,跟着就是一记迅雷不及掩耳的抽射,皮球应声挂角,遂以1比0告捷。这一脚打门反应之快,动作之连贯,脚法之精妙,堪称经典。
1933年,学生时代的李凤楼参加了民国第五届全运会足球赛。三年后,他率辅友队远征日本,一路凯歌。1941年,李凤楼以辅大队为班底,组建紫星足球队。他身穿9号球衣,司职中锋,并出任队长兼教练。在万国大赛上,携手利华队以3比0大胜意大利获冠军的“紫星”,时人无不翘指称赞。该队还拥有一支十分了得的第二梯队,取名“紫光”,即辅仁中学(今北京十三中)队。队中的曹桂明就是由紫光到紫星的首批国家队队员。40年代,北平有支由民间业余高手组成的“兄弟队”,虽比紫星、利华等队成立稍晚,但战绩显赫,名震四九城。该队的领衔者是被誉为“北京足球泰斗”的史万春。担任球队指导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李凤楼。
40年代初期,李凤楼和队友不只一次拒绝参加日伪举办的任何赛事。他不仅在北平积极参加为救济贫民举办的各种义赛,还率队去天津、青岛等地,投身为劳苦大众募捐的各种赛事。
李凤楼先生193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教育系,此后先在辅仁中学授课,1941年才担任辅大体育教员,从讲师、副教授升至体育部主任。1950年执教八一足球队不到一年,便奉调出任新中国第一支国家队主教练。1952年,他率中国队参加在芬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因沿途受阻,未能参赛。1953年,他与阎维仁合著新中国第一部《足球裁判法》。1956年,李凤楼调任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通过不懈努力,把中国足球推向高潮。1958年,他当选为中国足协副主席,几次代表中国足协出席国际足球会议,为恢复我国在亚足联及国际足联的合法席位倾尽全力。1964年,为贯彻“三从一大”训练方针,李凤楼先生亲临一线,与教练员们一起改进训练方法,狠抓作风,收效甚大,1966年中国队在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获得亚军。1979年到1985年,李老在足协主席的位置上干了6年。其间,还兼任《足球世界》主编及全国体育总会常委。
李凤楼先生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6岁。时至今日,足球圈里的人之所以津津乐道,不仅因为他是与李惠堂齐名的“北方球王”,更因为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足球事业。
凤楼先生膝下四男两女,子承父业者惟英琦一人。李英琦1964年9月入选八一队,时运不济,未能尽展抱负,进了北京第二化工厂。他心系足球,定居英伦多年,每年都要回来看望足球界前辈和朋友。由于各种原因,他对父亲的足球人生所知不详,并引为终身憾事。英琦的大哥英儒与年维泗、史万春是多年球友,当年身披紫光队战袍,多次代表北京出战。1954年,他被选入中国青年队准备赴匈牙利深造,由于考上北工大,圆了大学梦,从此与足球失之交臂。
我要说的第二位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体育活动家、原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先生。
这位当年经常出现在报纸上的体委领导温文尔雅,却曾是辅仁大学足球队锋线上的一把尖刀。1934年,他曾代表北平市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和全运会的足球比赛。1936年,他作为绝对主力随辅友队东征日本,司职中锋,以精准的脚法和超人的体能屡立战功。李凤楼曾评价他:“身体好,作风凶猛,是员虎将。”
黄中是辽宁岫岩县人,原名黄耀中,叔父是东北军将领、抗日名将黄显声。他打小就喜欢体育运动,最擅长足球和游泳,从汇文中学考入辅大后,更是如鱼得水,尽展峥嵘。黄中于1937年肄业于辅大教育系。1938年怀揣国仇家恨,他毅然奔向延安,投身革命洪流。
1951年,黄中主持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届全国足球比赛大会。1952年,他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前往第十五届奥运会举办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不料沿途受阻,足球队无缘参赛,仅以中国足球代表身份参加了国际足联代表大会。同一年,黄中率中国足球队首次踢出国门,到苏联、波兰访问比赛。1953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足联临时代表大会,成为第一位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红皮护照,进入法国开展友好活动的官员。1956年,他率中国足球队出访印度、缅甸,成绩是6场5胜。1955年1月3日,黄中出任中国足协第一任主席。在长达25年的任期上,他亲自主持全国足球训练工作会议,在竞赛、科研、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训练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多次主持和参与讨论关于如何开展中国足球运动和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会议。国家队改长期集训为根据任务需要的短时集中,将国家一、二队下放到天津和北京形成多强对抗的机制,都是在黄中建议下实行的。50年代末,中国队在中朝越蒙四国对抗赛中荣获冠军。黄中先生为新中国的足球运动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令人感动的是退休多年的黄中,75岁高龄还在为振兴中国足球出谋划策,并主动提出担任中国足协顾问。
黃中先生去世已经23年了,人们永远记住这位中国足坛元勋的名字。
阎维仁生于1918年,河北安次人,1939年考入北京体专。进校不久,他就以球技娴熟,素质体力均佳入选校足球队,并在征战市级和城际比赛中多有出彩表现。1946年,他被李凤楼招至麾下,任辅仁大学讲师,一起打造辅大足球队。自1952年起,阎维仁一直从事体育新闻出版工作,历任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组长、编辑部负责人。同年,新中国第一部《足球竞赛规则》由他编审问世。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足球裁判法》也是由他和李凤楼共同完成的。百忙之中的阎维仁笔耕不辍,著述甚丰,笔下有《足球基本技术与三卫制战术》、《怎样办体育竞赛》、《农村青年体育手册》等5部著作,还编审了体育院校、业余体校足球教材及足球图书20多种。1980年《足球世界》创刊,他出任常务副主编。为中国足球播种呐喊的《足球世界》为全国足球迷所爱,离不开阎老先生的精编细选。1986年,他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阎维仁是全国政协委员,还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体育科学理论学会常委等诸多社会工作。
阎维仁是新中国第一本体育杂志《新体育》创刊者之一,第一批新闻出版专业正高职称,为中国足球及体育出版事业默默耕耘了一生。
朱一先是辽宁省开原人,13岁开始踢球,足球一直伴随着他成长。朱一先考入辅仁,入选校队,在李凤楼的直接调教下,脚下功夫日渐精进。在辅大足球队,朱一先出任右内锋。由于他跑动积极、突破巧妙,多次敲开对手的大门。在青春燃烧的岁月,他把足球运动视为勇猛的体现和艺术的象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949年,朱一先离开辅大,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工程学院深造。也是机缘巧合,1951年,由于他的球技过人,成为八一足球队主力前锋。8年之后,朱一先开启教练生涯,先后执教八一青年队和八一队。他训练的鲜明特点就是“严”,体现在技术规范、运动量、出勤、作风和个别对待上。执教三十余载,向国家队输送胡登辉、徐根宝、赵书田、李津春等多名球员。在繁忙的执教之余,他还参加了历届全军运动会的裁判工作,及第一、二届全运会足球裁判的组织领导工作,担任中国足协裁委会副主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八一队代表了中国足球的一个时代。足坛元老陈家亮说过:“国家队即八一队。”八一队不仅对中国足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且对军队体育建设和中国体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朱一先执教八一队三十余载,奉献毕生,功不可没。
1987年,高级教练员朱一先离休,如今已是年过九旬。虽然耳音失聪,记忆断片,但仍能断断续续地对我说:“我在辅大踢过球,是右内锋......教练是李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