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
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快乐的时候,如果这快乐没有人与你共享,你就会感到一种欠缺。
譬如说,你独自享用一顿美食,无论这美食多么丰盛,你也会觉得有点儿凄凉乏味。如果餐桌旁坐着亲朋好友,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同样,你看到了一种极美丽的景色,如果只有你一人看到,而且不准你告诉任何人,这不寻常的经历不但不能使你满足,而且会成为你内心的痛苦。
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绝不会感到快乐。
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怕的痛苦。
所谓分享和分担,未必要有人在场,但至少要有人知道。
永远没有人知道,绝对的孤独,痛苦便会成为绝望,而快乐同样也会变成绝望!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
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這个界限。
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
在任何两个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又适用于友谊。
也许,两个人之间的外在距离稍稍大于他们的内在距离,能使他们之间在情感上的吸引力达到最佳效果,而形式应当稍稍落后于内容。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
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地欣赏和尊敬。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你的朋友向你吐露了隐衷,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向人传说。也许你的朋友还向别人吐露了这隐衷,你仍要当作只有你一人知道一样,不可让秘密由你传播出去。
你的朋友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出现。但是,这不能成为理由,认为你因此就有了随时在他面前出现的权利。即使对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没有这个权利。
当你的朋友处在大幸福或大悲痛之中时,你要懂得静默,不去打扰他,这也是一种尊重和教养。
与人相处,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轻松,在轻松中又感到真实的教益,我敢断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类,哪怕你们从事着截然不同的职业。
哲学家、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有自己的行话。有时候,不同的行话说着同一个意思;有时候,相同的行话说着不同的意思。
隔行如隔山,没有翻越不了的山头,但灵魂之间的鸿沟却是无法逾越的。
我们对同行说行话,对朋友吐心声。
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区分不在职业,而在心灵。
朋友是那少数几件舍不得换掉的旧衣服。
有哲人说:“朋友如同衣服,会穿旧的,需要时时更新。”
我的看法正相反:朋友恰好是那少数几件舍不得换掉的旧衣服。新衣服当然不妨穿一穿,但是,能不能成为朋友,不到穿旧之时是不知道的。
总在频繁更换朋友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的朋友。
友谊是宽容的。正因为如此,朋友一旦反目,就往往不可挽回,说明他们的分歧必定十分严重,已经到了不能宽容的地步。
只有在好朋友之间才可能发生绝交这种事,过去交往越深,现在裂痕就越难修复,而维持一种泛泛之交又显得太不自然。
至于本来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与不交本属两可,也就谈不上绝交了。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看到书店出售教授人们交际术、成功术之类的畅销书,我总感到很滑稽。
一个人对某个人有好感,和他或她交了朋友,或者对某件事感兴趣,想方设法把它做成功,这本来都是自然而然的。
不熟记要点就交不了朋友,不乞灵秘诀就做不成事业,可见多么缺乏真情感、真兴趣了。
但是,没有真情感,怎么会有真朋友呢?没有真兴趣,怎么会有真事业呢?既然如此,又何必孜孜于交际和成功?
这样做当然有明显的功利动机,但那还是比较表面的,更深层的原因是精神上的空虚,于是急于找捷径躲到人群和事务中去。
我不知道这样做效果如何,只知道如果这样的交际家走近我的身旁,我一定会更感寂寞,如果这样的成功者站在我面前,我一定会更觉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