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良文
我心中的音乐大家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相西源教授。相西源教授与我是同事,与我是朋友,与我是至交,与我是音乐创作的亲密合作伙伴,也是我生活中的老大哥和音乐艺术的指导老师。我们有缘在这个世纪之初相识在美丽的南国花城广州,并在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星海音乐学院里一起工作、生活、学习。
自2007 年认识相西源教授并与其第一次合作创作合唱音乐作品《雪花》的缘分算起,不知不觉已有十多个年头。经过粗略的统计,目前我与相西源教授一起倾心打造、精心创作的音乐作品已有30余(部) 首。这些音乐作品主要是以艺术歌曲创作体裁为主,无论是男女高音独唱或男女中音独唱作品;无论是大型合唱、还是群众性合唱作品,或是其它类型的作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音乐创作特征,这就是相西源教授创作的音乐主题非常鲜明,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音乐与歌词的结合朗朗上口,音乐的结构朴实无华,音乐的风格富有浓郁的特色。我喜欢他创作的每一首(部)作品,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共同创作发表的一些艺术歌曲,如女高音独唱《党的颂歌》 (2017年)、男高音独唱《冼星海颂》(2017)、男高音独唱《亲吻沱沱河》 (2018 年)、男高音独唱《九色甘南》 (2018 年)、女高音独唱《韩江潮》 (2018 年)、男高音独唱《南岭长歌》 (2018 年)、合唱《杏坛芳华》 (2015 年)、女高音独唱《梦中的油菜花》 (2016 年) 等等。作为长期的音乐艺术创作的合作伙伴,我认为,作曲家相西源博士的音乐创作审美情趣是高尚的,其音乐创作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在音乐艺术的创造表现力上也是多元化的。
相西源教授是在中国青藏高原成长起来的作曲家。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师从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钢琴大师赵晓生先生,获博士学位,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为数不多、比较早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博士之一,与当代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徐昌俊、徐孟东、张千一、刘湲、叶国辉、赵光、郝维亚等博士们,在这个领域里构成了当时代一道亮丽的“中国博士群体作曲家”风景线。这些博士作曲家们在这一阶段的中国音乐创作历史上,他们各自以自己独特的音乐创作方式,努力执着地进行着音乐艺术的探索和追寻,为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为中国音乐的创新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创作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音乐的经典,写入了历史。
相西源博士是上世纪80 年代就已经成名的中国青年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追寻音乐艺术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其音乐创作始于上世纪的70 年代。相西源1976 年由青海省西宁市文工团参加专业音乐工作,担任乐队演奏员、音乐创作员。这个时期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是钢琴曲《峡谷泉歌》 (1980 年第1 期《牧笛》刊发)、管弦乐《春舞》、艺术歌曲《青春的歌》等不同形式的作品,而这些早期的音乐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未来的音乐创作潜力。
相西源1985 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曾在青海师范大学任教,后调任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音乐学科带头人。2005年他来到广州,担任了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在2006 年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音乐学院学习交流。从他丰富的人生社会工作经历和不同生活的阅历上看,这一切为他在今后的音乐艺术创作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祖籍是陕西西安,他出生于青海西宁,在青藏高原生活、学习、工作了前后近30 年。青藏高原多民族、多文化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以及古朴醇厚的民俗生活体验,给了他丰富的情绪记忆和感觉上的表象记忆,而生活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内心反应,使其音乐创作的情态感知和意态感知的创造目的更为明确。这里的高天大漠给了他丰厚的滋养,这也被他带到了文艺作品中,奠定了他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使得其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浪漫气息,或抒情而柔美,或深情而宽广,或热情而豪迈,音乐创作手法丰富,十分注重旋律的提炼与情感的表达。
在青藏高原多民族多文化的长期熏陶下,相西源歌唱这里的名山大川,赞美这里的民族特色,风土人情,创作了《昆仑啊,你可曾记得》、 《长江你是雪山的儿女》、《美丽的青海湖》等上百首艺术歌曲。由于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天赋和丰硕的成绩,1989 年中国权威媒体《人民音乐》对相西源的音乐创作进行了报道:“相西源年仅二十六岁,他才思敏捷,艺术上提高很快,创作甚丰。虽初涉青海乐坛,已颇有些名气。他的小提琴与钢琴《随想曲》、弦乐队与钢琴组曲《玻琼印象》、管弦乐曲《吟春》、第一号弦乐重奏、钢琴独奏曲《青海民歌主题变奏曲》 以及无伴奏合唱《曲江二首》、独唱《雪莲的歌》等歌曲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创作才华,而且得到了西北音乐界同行们的称赞。有的歌曲在省内各类比赛中获奖。” 这段时期他的创作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其主要的大型音乐作品有他创作的交响曲《巴音河的回忆》 (首届西北音乐周首演) 获得新中国成立40 周年政府文艺奖,1989 年《人民音乐》以“西部的音诗,民族的心声”的专题文章,评价介绍他创作的交响音诗《巴音河的回忆》:“青年作曲家相西源创作的交响音诗《巴音河的回忆》以深沉、凝重的笔触揭示出青海西部巴音河地区蒙古族人民的过去,讴歌其生息繁衍、奋力抗争的辉煌历史,展示出西部蒙古族人民纯朴、豪放、粗犷的生活场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文化》也以《青藏高原上的青年作曲家相西源》为题对外进行了报道:“青年作曲家相西源他以中国西部广阔的青藏高原为音乐摇篮,创造了大量的交响乐作品和歌曲,他才思敏捷,赋有音乐创作潜力,是高原乐坛上的一支新秀。相西源的音乐作品在乐曲结构上将西方奏鸣曲和矛盾冲突原则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延展展开原则有机的融为了一体,在和声、复调、配器等写作技巧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为中国管弦乐的创作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意境。”
相西源教授的音乐创作体裁与创作题材是多种多样化的,他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就以中国大西北青藏高原结合部地区的历史人文及当地各民族人们生活的场景为题材而创作了一系列的音乐作品,这些都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中国西北地区结合部的音乐地域风格特色。他为中央电视台与河北电影制片厂的电视连续剧《在部落的废墟那边》作曲,获得了中国第十四届“飞天奖”,艺术歌曲《雪莲的歌》获得青海省政府歌曲评奖优秀奖,艺术歌曲《倒淌河的歌》获得全国第五届城市音乐创作评奖一等奖,交响组曲《青藏写生》 (第一乐章“情歌”、第二乐章“转经”、第三乐章“酒歌”、第一乐章“节日”) 在首届“西北音乐周-天山音乐会”上演、交响诗《西北之歌》在青海省“国庆晚会”上演、歌曲《美丽的西宁》获青海省“高原美”歌曲评奖一等奖;为舞蹈《心灵》作曲获青海省首届少儿艺术节二等奖,为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剧《蔷薇架下》作曲,担任1988 年青海电视台春节晚会《龙年好》作曲,为青海团省委小舞剧《沿着赖宁的英雄足迹》等大型作品作曲等,获得了社会方面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其中艺术歌曲《昆仑啊我深深地爱着你》 (女高音独唱) 《夕阳颂歌》(女高音独唱) 《雪莲的歌》等作品在首届“西北音乐周”上演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在社会上广为传唱。
在20 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及新世纪的初期,相西源教授积极地进行创作,并且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成绩。2012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相西源的音乐理论专著《中西乐论》,该书以中西方大文化的相互交融为主体背景,以19 世纪以来西方与中国音乐理论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西方作曲理论、音乐作品分析、音乐美学思想特征及中国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创作与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如何借鉴和更好地应用西方音乐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中国音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论述,同时,还从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大视角,对中国交响音乐创作领域中新作品、新理论和相关问题进行了中肯的分析与评价。在《中西乐论》一书中,相西源教授比较完整地辑录了中国交响音乐作品1923 年-2000 年的曲目辑录,使得这部学术专著更加富有学术的研究价值。这本纯学术化的音乐理论专著对中西方音乐理论的比较研究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具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发展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赵晓生教授在《中西乐论》的序言中写到:“相西源《中西乐论》一书,是他近二十年来在乐海遨游,勤奋学习,努力思考,笔耕不辍的结晶。”著名中国文化学者王阳说:“这部音乐理论专著,洋洋洒洒,三十万言,不乏可读可赏可思可鉴的好篇章。”
2003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教材《配器》 (合作),该书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重要作曲技术四大件(和声、复调、配器、分析) ——配器入手进行学术化的理论阐述,对配器方面的分析特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2004 年相西源的博士论文《20 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在上海音乐学院答辩完成,该论文是对20 世纪以来中国交响音乐创作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学术论著,文章中有关学术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在研究音乐理论的同时,其音乐创作在音乐理论的相互支持下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而这段时间的音乐创作主体是以大型的音乐创作为主,音乐的表现内容也是以社会重大的现实题材进行创作,如2012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部队创作的大型交响诗篇《砺箭颂》 (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总部主办) ——这部作品以浓重的音乐主题,以作曲家发自内心的创作情感,热情地讴歌了我们最可爱的子弟兵——中国人民解放军。2005 年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相西源交响音乐作品专辑》,这部交响音乐的专辑收录了相西源教授在上个世纪创作的比较早期的管弦乐队的音乐作品,2006年为首届“亚大田”开幕式创作的管弦乐《升旗曲》获得了荣誉奖。
相西源教授2007 年调入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在繁忙的教学与研究的同时,积极地投入到他热爱的音乐创作中去。这个阶段他为电影《戴俊》 (西安电影制片厂)、电影《特级院线》 (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电视剧《新雨打芭蕉》 (广东电视台) 等作曲。2011 年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土歌》,在韩国首尔参加了“中韩东方之光音乐会”,2012 年国家中小学教科书《音乐》第六册收入他创作的童声合唱《马莲曲》,这首儿童歌曲以健康活跃的情调,表达了作曲家对中国下一代的良好祝愿。
交响音乐创作是相西源教授的音乐创作主体。从他上世纪80 年代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山颂”》(第一乐章“山的复苏”、第二乐章“山的恋歌”、第三乐章“山的回忆”、第四乐章“山的沉沦”)、90年代创作的《第二交响曲“江河源”》(第一乐章“江情”、第二乐章“河梦”、第三乐章“源歌”到《第三交响曲“宗”》的创作就可见一斑,正如杨正君博士在《相西源交响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性风格特征》一文中所论:“从描写巴音河畔蒙古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辉煌历史的《巴音河的回忆》,到对宗教哲理进行深邃思考的《第三交响曲“宗”》,无论是使用微复调、偶然音乐、十二音等现代音乐创作技法,还是复合调性、色彩性和声、极限音域等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气韵,明显地感受到作曲家自觉追求地域文化内涵的音乐创作理念。”2013 年星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演奏了相西源的《第三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是以现代的作曲技法写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是以作曲家交响曲创作数的先后而进行“命名”为《第三交响曲“宗”》的。该作品以作者对人生的重大哲学思考为表现前提,通过比较细化的交响音乐语音,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作曲家王珂琳说:“《第三交响曲“宗”》是以中西音乐文化的相互交融为创作背景,通过“宗”字的宽泛含义,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哲学创作思想理念。这部作品采用西方交响乐的崇高艺术表现形式,透过细腻而凝重的笔触,用作曲家内在的音乐思想语言,向人们表达了深邃的中国音乐文化, 展现了人们追求东方神韵与西方作曲技术在艺术层面上的某种深度契合。”
2013 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相西源管弦乐作品专辑》,这部专辑中收录了他创作的大型管弦乐队作品多部。其中由五个乐章组成的交响组曲《河湟》 (第一乐章“花儿风情”、第二乐章“古村印象”、第三乐章“牧场写生”、第四乐章“山原之歌”、第五乐章“河湟抒情”),全曲是以中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通过弦乐队组曲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以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五个乐章形成。作曲家采用了比较传统和写实的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创作,热情生动地表现了青海河湟地区的大自然风貌,讴歌了当地各民族淳朴的风土人情和美好的生活图景。
小提琴与乐队《叙事曲》 (小提琴独奏冯培,长影乐团1993 年演奏) 这部作品,是以小提琴与乐队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呈现。作者采用了叙事曲的音乐体裁来描述作曲家内在的音乐思想情感。乐曲中的基本音乐主题是运用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的音乐写作方法精心构成,主题结构方整,旋律委婉动听,调性建立在A 小调上,和声的处理非常简明。小提琴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音乐对话富有律动,整部作品一气呵成。
大提琴与乐队《思念曲》 (大提琴独奏关应跃,长影乐团1993年演奏) 这部作品,是以大提琴独奏与乐队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呈现。作者采用了西方乐队协奏曲的音乐体裁来描述自己的音乐创作思想。音乐创作的基本风格是以复调化的音乐主题构成,作品采用了中国西北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素材,通过旋律的发展变化形成基本的音乐主题。主题音乐的旋律委婉动听,调性建立在D 小调上。而在乐队与大提琴的配器方面,作者运用了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的写作特点进行,力求突出独奏乐器在音乐技术方面的表现。整部作品充满着幻想性的音乐风格,体现了作者内在的音乐思想情感,也表达了作曲家对过去事情的回忆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寻。
2016 年5 月4 日中央电视台综合新闻频道专题报道了相西源创作的《暨南大学校歌》 (教育部64号文件审定)。2016 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该书入选青海省“国家文化记忆工程项目——青海音乐家文曲集”。2018年11 月首届星海音乐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节”——相西源钢琴作品乔华钢琴独奏《专场音乐会》及《相西源钢琴作品学术研讨会》举办成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好评。中国新闻社《新闻周刊》以“著名作曲家相西源钢琴作品音乐会成功举办”为题进行了全面的报道:“此次音乐会,是相西源教授在音乐创作领域里精心创作的一部分钢琴音乐作品。这些钢琴曲的创作时间跨度近三十年,在音乐风格、题材、体材、内容、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大部分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特点和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从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
相西源先生出生于文化世家,家学渊源深厚。其先父相建国老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在青海地区工作、生活、离休。老先生是青海地区的文化名人,是一位专业作家和书法家。曾出版《陕西名胜歌》 《青海名胜歌》 《情寄山川》 (诗词集) 等专著;现存书法题匾《凤凰亭赋》 《老爷山赋》《玉皇阁赋》 (青海省贵德县玉皇阁大殿内木刻挂匾) 等;书法照壁《妙趣园》 (现在青海省西宁市麒麟公园内广场照壁);《湟乐公园碑》 《西宁八景碑》等,正如青海省文联主席张民在《青海的歌——相西源独唱艺术歌曲选集》的后记中所言:“老先生既是党政领导,又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无疑,相西源教授是在家学的浓郁熏陶中,逐步地成长为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的。前些年,老先生在诗词集《情寄山川》出版时,老人家亲笔题署相赠,同时还赠有“乐起云飞 鸟翔声和”的书法作品一幅,实乃弥足珍贵。而这满含殷殷情意的专著和墨宝,字里行间散发着祖国山川名胜的花草香气。静观书法,思文心暖;捧书细读,沁人心扉。相西源教授高尚、积极、多元化的音乐艺术审美情趣,我是高度认同的。这在与其共同合作创作的多首艺术歌曲中所体现,其音乐呈现出来的优美动听、流畅连贯的主旋律,其情激人,其志励人,积极向上。正如文章评价:“相西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观念影响,极为重视旋律自身的美感及其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认为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音乐要素,是乐思最重要的载体。”在这方面我是感同身受,深有体会。如我们合作的另外一些作品女高音独唱《夜歌》 《千年花城》;男女高音独唱《西海恋歌》《烟雨麦积山》 《尼洋河的歌》《雅鲁藏布江》;合唱《青春壮志歌》以及与其他同事们创作的艺术歌曲《可可西里》 (陈平作词)、合唱《同窗歌》 (何启谋作词)、《援疆歌》 (贺宇作词)、 《相见欢》 (胡涛作词) 等可体现。无疑,相西源教授创作的音乐作品的确是从根寻源,入木三分。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这十多年走来,与相西源教授的合作,是一项愉悦的学习之旅。相西源教授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心中不竭的优美旋律,如春天向上、如春雷奋蛰、如春风入室,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温馨,这一切总是让人感觉到致身于山水间、忘情于诗词里,神游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星光丽日中,真是有庄子那“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快感,让人如痴如幻。
“星光荧荧缀天际,月华皎皎洒人寰。短笛情歌倾心意,酒曲答唱话丰年。” 这是相建国老先生“慷慨作歌唱青海”《青海名胜歌》书中“青海湖”篇章中的精美诗句。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是美丽、无私和伟大的,我们要用最美的赞歌来赞美大自然。相西源教授现为星海音乐学院督学,在作曲系担任作曲专业主课教授及研究生导师。在2019 年即将到来之际,向我的艺术合作伙伴——相西源老师道声衷心的问候,新年快乐!也祝愿我心中的音乐大家——相西源教授创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