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籍封面的兴起——论陶元庆对民国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

2019-03-04 07:57刘娟绫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书籍图案鲁迅

刘娟绫



现代书籍封面的兴起——论陶元庆对民国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

刘娟绫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安徽 合肥 230001)

民国时期是我国现代书籍封面兴起的重要时期,书籍封面从传统封面以素面加书名题签的固定格式逐渐发展到以图案作封面。以陶元庆为代表的艺术家是我国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拓荒者,《苦闷的象征》开创了新文艺书籍以图案画作封面的先河,之后陶元庆又创作了一些经典的封面作品。可以说陶元庆的封面设计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书籍封面的萌发,也为当代书籍封面设计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研究案例。

陶元庆;民国时期;书籍封面;图案

民国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书籍艺术家与经典书籍艺术作品,借助新文化运动传播的革命思想,民国时期成为我国书籍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新文艺书籍的发展催生了书籍封面的创作,一些主张革新的美术家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改变传统书籍封面以素面加书名题签的固定格式,为现代书籍封面的兴起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在我国书籍装帧艺术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书籍艺术家创作了许多我们熟知的、经典的书籍封面作品,其中《彷徨》《朝花夕拾》《故乡》等经典作品都出自鲁迅最为欣赏与器重的一位艺术家——陶元庆之手。

当时以图案作封面的关键人物,首当其冲就是陶元庆。当然在陶元庆之前,也有一些艺术家对现代书籍艺术的发展做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探索,如1909年鲁迅设计《域外小说集》(如图1)的封面,这是他的第一本书籍封面作品,封面上选用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文艺女神缪斯在晨曦中弹奏竖琴的场景作为封面的主体形象,用小篆题写书名,这在传统书籍封面盛行的环境下,这样的的封面设计应该是首创。陶元庆对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贡献不仅是在于他是我国最早创作书籍封面的艺术家,而且在于他在传统封面之上建立起现代书籍封面的雏形。可以说,他是我国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拓荒者,他以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开创了新文艺书籍以图案画作封面的先河,促进了我国传统书籍封面向现代书籍封面的转变,在我国书籍装帧艺术史上功不可没。

图1 《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封面

鲁迅请陶元庆设计封面,不仅仅因为两人在思想上的相似或相近,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陶元庆能将文艺作品中蕴含的情绪或情感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陶元庆的艺术创作并未留下著作资料,我们只能通过他的书籍封面作品了解这位在书籍设计实践领域勇于创新,并对我国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艺术家。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是浙江绍兴人,1913年进入绍兴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学习,与许钦文是同学,1917年毕业。1919年任第五师范附属小学教员,1922年考入上海《时报》馆,从事图案绘制工作。1924年进入上海专科师范(曾更名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后扩建为上海艺术大学)学习油画,与钱君匋是同学。1925年8月与许钦文一起离京前往台州浙江六中任教,同年8月前往上海江湾立达学园任教。1928年8月因立达学园西洋画科停办,陶元庆离开上海前往西湖国立艺专任图案系教授。1929年8月6日陶元庆在杭州因病去世,时年36岁。过早的离世,意味着这位中国书籍设计先驱较同时期其他书籍艺术家而言,过早淡出人们的视野。

与陶元庆交往甚密的许钦文可以说既是陶元庆的同学、同事,也是他的伯乐。陶元庆经许钦文介绍与鲁迅相识,之后多次为鲁迅的著作设计封面,由此在我国书籍装帧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在这些经典作品背后是艺术家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他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他的艺术世界里。许钦文曾提道:“他从小就爱国画,花卉仕女都画得不错,还在小学里读书时就出了名。我和他同时考进第五师范的时候,几个办事人一知道他就是陶元庆,就争先恐后地拿着宣纸来要求他作画了。”[1,p81]足见陶元庆早期在美术方面的专注与影响力。毕业后多作图案,特别是1923年上半年陶元庆考入上海的《时报》馆,专画《小时报》上的图案。也有机会参考狄楚青所搜集的大量的日本图案和印度图案,为其后从事封面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陶元庆还喜爱油画,他设法进入上海专科师范向陈抱一学习油画,许钦文称:“元庆由国画而西洋画,水彩画和油画都有相当的成就。”[1,p84]他对诸多领域的涉猎,既造就了他对书籍封面创作独树一帜的风格,也为现代书籍封面找到了路径和突破口。现代书籍封面的兴起与新文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追溯起来除了新文艺作品给书籍封面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外,还与鲁迅对美术的倡导分不开。鲁迅在1919年1月15日《热风·随感录四十三》中曾明确地提出:“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品,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2,p388]鲁迅十分关心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并亲自参与书籍封面的创作。继1909年的《域外小说集》之后,1923年鲁迅设计并出版了《呐喊》的封面,封面上没有过多的装饰,而是在字体笔画上做文章,重点突出呐喊两个字中的三个“口”,呼应“呐喊”,而呐喊两个字却被黑色的、封闭的方形边框包围,颇有画意,烘托《呐喊》所要抒发的情感。同年鲁迅又设计了《国学季刊》《桃色的云》《心的探索》等封面,图案都是鲁迅从汉画像中精心挑选的。这些书籍的封面作品带动了美术家创作书籍封面,打破传统书籍封面的设计形式,冲破传统设计思想和手法的束缚。

被誉为书籍装帧史上的经典之作——《故乡》的封面(图2),被公认为是陶元庆的代表作。

图2 《故乡》封面

这幅作品并非为书籍封面量身定做,而是取自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上的一幅作品《大红袍》。鲁迅在看过陶元庆画展后对许钦文说:“我已想过,《大红袍》,璇卿这幅难得的画,应该好好地保存。钦文,我打算把你写的小说结集起来,编成一本书,定名《故乡》,就把《大红袍》用作《故乡》的封面。这样,也就把《大红袍》做成印刷品,保存起来了。”[1,,p86]《大红袍》这幅画通过《故乡》的封面保存下来,鲁迅在《〈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中评价:

在那黯然埋藏着的作品中,却满显出作者个人的主观和情绪,尤可以看见他对于笔触,色采和趣味,是怎样的尽力与经心,而且,作者是夙擅中国画的,于是固有的东方情调,又自然而然地从作品中渗出,融成特别的丰神了,然而又并不由于故意的。[3]

虽然书籍封面的表现方法不同于绘画,不可能用绘画的特点衡量书籍封面的表现形式,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陶元庆在绘画方面的审美观与在书籍封面上的审美观有相通之处。陶元庆在绘画方面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在书籍封面作品中也会充分地表达他对形和色的认识,把握内部的相互关系,表现其独特的创作思想。他的创作思想没有桎梏,精准地划分了现代书籍封面与传统书籍封面的界限,为我国书籍封面的现代道路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形成了新的审美范式,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封面构图或者图式的变革,而且推动了我国书籍封面自身属性的确立。

《苦闷的象征》(1925年)是陶元庆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实践于书籍封面的第一件作品,也是为鲁迅设计的第一本书籍封面。这本书的原著作者是日本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鲁迅在翻译这本书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厨川白村的文艺观念产生了共鸣,找到了与中国作家相似的遭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翻译工作。

图3 《苦闷的象征》封面

从《苦闷的象征》的封面作品(图3)中看出,陶元庆采用圆形构造出封面的构图,一个半裸并披着长长黑发的妇女被挤压在圆形的空间内,想拼命挣脱出这拥挤的环境,她用鲜红的舌头舔着三刺戟的尖头,脚趾伸出圆形并夹着三刺戟的柄,这显然具有现代象征的意味,即:“在内有想要动弹的个性表现的欲望,而和这正相对,在外却有社会生活的束缚和强制不绝地迫压着。在两种的力之间,苦恼挣扎的状态,就是人类生活。”[4,p11]陶元庆以直观的视角、简洁的造型语言表达了这种苦闷的情境,给读者内外两种相互冲击的视觉感受。色彩选用红、黑、灰、白的颜色,对比强烈,明亮凄美。鲁迅在该书的《引言》中说道:“陶璿卿君又特地为作一幅图画,使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4,引言]钱君匋在《陶元庆论》一文中谈到:“郁悒的线条,‘藏着无底的悲哀’。我们看了,毛管自然会竖起来。”[5]《苦闷的象征》作为新文化运动中以图案作封面的作品在当时还是凤毛麟角,陶元庆的封面图案表现不同于传统书籍封面或改良版的封面,也不是将传统图案选取过来或者运用写生变化的装饰手法,而是冲破一切传统思想,把书籍封面的内涵通过装饰语言诠释出来。陶元庆尤为注重封面上形态与书中表现主题的“神似”,使封面生动且逼真。在图案设计上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比如对主题的诠释、人物的表现手法、巧妙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陶元庆将艺术表现力渗透在他的作品中,力求营造出视觉效果把读者带入书籍的主题,他的书籍封面所呈现出的艺术表现力也是抨击旧思想、旧观念的思想武器,为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陶元庆的封面设计创作的变革与创新并不仅仅在于图案本身,而是在于封面设计中呈现出来的现代性,并兼有西方色彩和民族色彩,鲜明体现了书籍设计的主体性意识,书籍出版后便获得较好的反响和众多的效仿,成为那个时期特有的书籍封面的典范。许钦文在《鲁迅和陶元庆》一文中提道:“我国印新文艺书籍,以图案作封面,由鲁迅先生译的《苦闷的象征》开始。”[1,p84]著名装帧艺术家邱陵评价陶元庆的封面创作:“他在装帧艺术中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在鲁迅先生的引导下是具有创作上、艺术上和设计上的独创性的。”[6]唐弢先生在《关于陶元庆》一文中写道:“今人作封面,但重图案,欲求如元庆之并寓深意,使人低回不已者,难矣。”[7]我们看到了一位书籍艺术家“引路的先觉”,陶元庆是以独特的视角开辟了书籍装帧的现代道路,也深深影响着同行者和后来者。钱君匋在《书籍装帧生活五十年》中写道:“陶元庆为鲁迅的著作设计过不少杰出的封面,早已脍炙人口,曾经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在陶元庆的影响下,我对书籍装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

同年12月,陶元庆又设计了《出了象牙之塔》的封面。鲁迅在翻译《苦闷的象征》的同时又找来厨川白村其他的著作翻译,其中一本就是《出了象牙之塔》(图4)。封面采用裸体女人的形象,陶元庆用寥寥几笔勾勒出生动的女性人物优美的曲线和神态,裸体女子斜靠着背后的男子,一双大大的眼睛略带一丝迷惘。封面的形象反映了陶元庆对书籍思想主题的高度提炼,描写出当时国人的丑态。

图4 《出了象牙之塔》封面

《苦闷的象征》与《出了象牙之塔》差不多是同一年设计的作品,在风格、手法上存在着鲜明的反差,几乎让人难以相信是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这说明了陶元庆“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从新文艺书籍的角度来说,民国时期新文艺书籍的发展给书籍封面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既增强了著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性,也逐渐扩大了文艺作品的受众范围。很多著作者邀请美术家为其著作设计封面,无形中促进了美术家对于书籍封面的创作热情。同时,书籍封面的创作也为新文艺书籍培养了受众,让广大读者生动、逼真地了解著作者的文艺思想,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读者对新文艺书籍的关注度。陶元庆为鲁迅设计的《彷徨》(1926年)便是最好的证明(见图5)。封面中是三个人并坐在一排看落日,其中一个人半仰着头,面对着落日若有所思,画面选用橘红色作为封面底色,书名是用铅字排版于封面的右上侧。当鲁迅重温陶元庆所作的封面时,由衷地发出感慨,并在信中说:“觉得陶元庆画的封面很别致,似乎自成一派,将来仿效的人恐怕要多起来。”[2,p1398]无独有偶,钱君匋在《陶元庆和我》一文中写道:“当《彷徨》等书出版后,和元庆有些关系的作家都想请他设计书衣,元庆一一谢绝了,碰到谢绝不掉的,他就和作者婉商是否交我来设计,这样的推荐不止一次,于是我也经常为人设计些书衣”[9]足见陶元庆的封面设计在当时的影响力。

图5 《彷徨》封面

陶元庆的封面创作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立足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封面中的构图以及图式都在打破传统封面形式的束缚。但他并不局限于此,认真向优秀的外国文化学习,取长补短,与世界的时代潮流相融合。程尚俊先生在《我的第一位图案老师陶元庆》一文中提道:“我当年仅十六岁,对陶先生的艺术只感到新鲜,并没有理解到它具有自己民族的概括简练浑厚气质,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几何形体结构的装饰风格,创造了陶先生自己的艺术特色,这种重视自己民族气质和善于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去追求的。”[10]

图6 《坟》封面

图6是陶元庆为鲁迅的著作《坟》(1927年)设计的封面。用西方几何形体结构的装饰风格表现出坟、树、台,映衬于黄土的底色中,画面空旷和静寂,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设计之初,鲁迅曾在信中提出了他对《坟》这本书籍封面的想法:“《坟》这是我的杂文集……可否给我作一个书面?我的意思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2,p2306]而陶元庆并没有遵循鲁迅的意见,用抽象的形态突出主题,坚持自己对《坟》的主题诠释,这充分体现了陶元庆的创作观念。

《若有其事》(1928年)(图7)的封面也是采用抽象的形态。运用律动感的几何线条勾勒出一个舞动的人物,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似乎在这层次中若有其事。

图7 《若有其事》封面

陶元庆对几何形的运用有构成主义风格,人物是其封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图8 《朝花夕拾》封面

《朝花夕拾》(1927年)(图8)封面聊聊几笔勾勒出一个古装的仕女人物,在亭园草木中,朝着读者“缓缓”走来,采用黄色映衬出白色的人物和场景。陶元庆对不同主题下人物形态的表现给予了不同的诠释,并在环境刻画上跳出平面化的装饰,营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画面背景。

图9 《蝴蝶》封面

又如,《蝴蝶》(1928年)(图9)的封面把握住动静结合,画面中心人物是静态的,人物周围的植物和几只蝴蝶都在舞动着,创造出风动人不动的情境。动中有静,更加突出画面中心人物手中的蝴蝶。画面层次分明,图案充满美感。这也是陶元庆在封面设计中十分注重的,即便回归到传统图案的表现形式,也要运用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表现图案的形式美感。

图10 《工人绥惠略夫》封面

《工人绥惠略夫》(图10)是鲁迅翻译的俄国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出版于1922年。这本书最初的封面具有西方风格,1927年鲁迅请陶元庆重新设计封面。封面上的图案构图形似汉画像,在设计中运用汉画像的表现形式,以人物配以表现主题元素,诸如锯子、斧子等工具形状共同构成图案,概括简练,独具匠心。

陶元庆在任图案教师时就十分推崇中国的汉画像,曾带着立达学生到鲁迅住处选取汉画像拓本,供学生对照参考。较传统图案的选取或移植等方式,陶元庆采用的表现方式搭建出传统图案与封面设计的融合,这种同构的表现方式一直延用至今。鲁迅也极力推崇汉画像,他曾策划出版汉画像的书,但最终未能实现。鲁迅在书籍封面上选取汉画像作为封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让传统文化通过封面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也为书籍封面的现代发展指引了方向。钟敬文在《陶元庆先生》一文中说:“但从他零碎的说话,和自己作品的表现上看来,他似乎是要拌合东西旧有的手法,而另创造一种新的独立的艺术的。”[11]

陶元庆作为一位早期书籍设计的代表人物,自《苦闷的象征》开始创作了许多经典书籍封面作品,可惜正值创作较好的年龄,英年早逝,遗留给我们的作品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作品之外,还有《往星中》(1926年)、《赵先生的烦恼》(1926年)、《毛线袜》(1926年)、《回家》(1926年)、《鼻涕阿二》(1928年)、《唐宋传奇集》(1928年)、《幻象的残象》(1928年)、《仿佛如此》(1928年)、《一坛酒》《无妻之累》等书籍封面,以及刊物封面如《语丝》《白露》《贡献》《沈钟》《新女性》《京报副刊》等。他在创作中不局限于单一表现形式,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陶元庆对每本书籍封面的诠释都是对封面创作的探索,对现代书籍封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拒绝”以素面加书名题签的固定的书籍封面格式,而是通过对不同书籍封面的精准定位,来实现现代封面设计的意义。他的每一本书籍封面的外在形态都蕴含着内在精神,引导每位阅读者细细寻味与思索。从陶元庆的书籍封面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于传统文化是批判性地继承,他开拓出了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多种面貌,体现了陶元庆的设计思想是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之间寻找到了适合现代书籍设计发展的尺度。

[1] 钦文.《鲁迅日记》中的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79.

[2] 《鲁迅文集全编》编委会.鲁迅文集全编(全两册)[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3] 鲁迅.集外集拾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8.

[4] 厨川白村.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 钱君匋,沈建中.艺术与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9.

[6] 邱陵.邱陵的装帧艺术:装帧史论·装帧设计·写生作品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07.

[7] 唐弢.晦庵书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216.

[8] 钱君匋.钱君匋论艺[M].杭州:西冷印社,1990:36-37.

[9] 钱君匋.钟声送尽流光[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4: 184.

[10] 邱陵,王丽丹.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邱陵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295.

[11] 钟敬文.钟敬文散文[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155.

Upsurge of Modern Book Cover: on Tao Yuan-Qing’s Influence on Book Cover Desig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U Juan-ling

(Department of Art, Anhu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t, Hefei 230001, China)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modern book cover’s upsurge. Book covers have gradually evol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fixed format of plain cover with book title tags to covers with various patterns. Artists represented by Tao Yuan-qing are pioneers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book covers in China. “” created a pioneer of new literary and artistic books with pictorial covers. Then Tao created some classic covers. It could be said that Tao’s cover design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germination of the cover of modern books in China, and has also provided many references for contemporary book cover design.

Tao Yuan-q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book cover; design

J52

A

1009-9115(2019)01-0151-06

10.3969/j.issn.1009-9115.2019.01.031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6JA760013),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6ckjh106)

2018-09-26

2018-11-21

刘娟绫(1981-),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猜你喜欢
书籍图案鲁迅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鲁迅,好可爱一爹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阿迅一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