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入肌理,豁然其妙

2019-03-02 02:17刘海云
关键词:修饰词诗作田埂

刘海云

诗歌是最精致的文学,古代诗歌尤贵巧致,能在一字之间蕴含无限空间。

一、小诗贵在渗入肌理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古代诗歌阅读题,以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为材料,命制了两道试题。题目如是:

题许道宁画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可以说,两道题属于中规中矩的典型试题,难度偏低。第14题A选项考查首联的内容、语言类型和风格;B选项以整首诗的内容为基础,考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特色;C选项以颔联的内容为基础,考查诗人赏析画作的视角,又考查画作的视觉感;D选项考查颈联的画面感,又考查诗人的情感和画面的关系。解题的基础是读懂诗句,而该首诗很容易理解,加之选项考查的内容和角度并非偏僻,答案显然为C项,诗人并不是透过窗户远距离赏画,而是在小小的画作里看到了山水的辽阔万里之势,“窗”用来比喻画作。

第15题有两问,第一问“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很明确,就是要求准确翻译尾联诗句的意思。第二问“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也很简单,属于考查诗人的情感,只是考查情感的角度比较细致,是以借画抒情的考查方式,相对新颖。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理解的关键是“此中”二字,“此中”是代词,收缩了整首诗,就是指代整首诗的内容。整首诗写的内容主要是什么呢?诗歌的标题很明确地概括了诗作的内容和创作的性质。标题表明该诗不仅是题画诗,而且是紧扣画作的画面和意境来写的。“此中”就是指代“许道宁画”。我们学过陶渊明的诗作《饮酒》,其中的尾联第一句“此中有真意”,与“此中有佳句”很相似,“此中”都指代诗作所描绘的意境;而《饮酒》尾联的第二句“欲辨已忘言”与“吟断不相关”在情感上也很相似,都是说无法准确表达其中的意境之真之美。“吟断”“不相关”其实比较难懂,但确切了“此中”的意思,我们就能明白,“吟断”就是指不断地吟诵诗句,“不相关”就是指不能描述完美,不能描述准确。

于此不禁感慨,诗作虽然平实简淡,用字朴易,共为40字,题目整体上虽然简单,但仍然会因为对“窗”“此中”等关键字词的理解失误而造成解题错误。其中缘故在于,越是经典的诗歌,越有自然平淡却历久弥新之感,越是看似平淡贴近生活的小诗,就越需要细读。在考场中更需要高效地细读。

二、读诗如何渗入肌理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如是: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一)抓住意象

渗入肌理必须抓住意象。意象是诗歌灵魂的寄托,解读所有诗歌都必须重点关注意象。意象与间接抒情紧密相连,是间接抒情的重要载体和方式,所有诗歌都重视间接抒情,就必然重视意象的选择和使用,诗歌可能缺失直接抒情的词句,但万不可缺失意象和间接抒隋。

意象与景语密切相融,不可分离,既然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一切意象总关情。意象的定义就是情感与物象的结合。意象应该包括诗句中可见可感的景、物、人以及一些不可见但缥缈可感的景、物。

全国卷Ⅲ诗中意象有:冈头、花草、燕子、田塍、線、白水光、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歌、嘤咛、竹枝。“冈头”是山头、山峦。“花草”是鲜艳嫩绿的。“燕子”是轻巧舒心的。“田塍”是古朴农乡的。“线”显得狭长整齐有致,也许有弯曲,但并不能高低起伏。“白水光”应该是水田或池塘的反光,色彩是明艳的。“农妇”“农父”都是勤劳朴实的,是环境中的主人,使幽静的乡村显得更为祥和有生命力。“白纻裙”“绿蓑衣”是穿的衣服,颜色都是自然朴素的,白色和绿色都属于清纯之色,色彩很协调,衣服样式是干净简朴适合劳作的。“歌”是听觉上的意象,应该是乡村农人劳作的歌曲,更显示出意境的恬淡美好。“嘤咛”类似清唱,是很随意简单的歌唱,特别能显示出画面的轻松悠闲幸福感。“竹枝”是指巴蜀民歌《竹枝词》,《竹枝词》明快活泼,多有俚语俗语,充满普通百姓的浓郁生活气息,刘禹锡也写了很多出名的《竹枝词》。

全国卷Ⅲ的第14题和第15题都已经能作答。第14题对各选项比较排除,推断出答案为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这句话中的“起伏”理解错了,“田塍望如线”突出了田埂狭长,并不是说田埂起伏,田埂起伏更不符合事实逻辑,“粼粼的波光”“白水光”应该是水的反光,说明田中有水,田是水田,不是旱田,水田的田埂更应该是水平的。“参差”的主语是水光,只能说水光的大小强弱不同,“时隐时现”。水光参差也说明各块水田在整体上并不齐整,各水田应该位于山坡上,位置高低不同,属于面积大小不一的梯田,也并非主要指田埂能够连绵地“起伏”或“时隐时现”。

(二)咀嚼修饰词

意象的中心词是客观的“象”,象的特点由修饰词来刻画,象中的“意”生动深刻地流露在对“象”予以精准刻画的修饰词上。因此,对古诗“渗入肌理”就不能放过包括意象的修饰词在内的一些重要修饰词。

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中,“朱”修饰“门”,将朱门区别于寒门。“至公”虽然为特殊敬辞称谓,但“至”修饰“公”,强调了对公道的渴求。“朝”修饰“士”,将“朝士”区别于“寒士”,“朝士”是成功的士子。“渔”修饰“乡”,使得“乡”境更加生动可感,温馨美好。“雁夜”修饰“魂”,使得“魂”更加有孤独坚强的穿透力。“等闲恩”比较难理解,对第14题的解答构成障碍,“等闲”是一般的意思,所以“等闲恩”就是轻易接受恩德的意思。于是,卷Ⅱ的14题D项解释错误,诗句并无“受恩必报”的含义。

(三)探究修辞

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尤其是经典的古诗词常有巧妙的修辞,修辞不仅能更深刻地寄托情感,还能产生奇妙的艺术表达效果。因此,探究修辞手法就有助于准确贴近诗句的情感、用意和艺术之美。

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中,“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的手法,诗人将自身卑微的身份和自己的求仕原则、处世观念、孤高品质作对比,强调了人生操守;“朱门”和“孔门”形成的对比,强调了诗人的正直,忠守儒道,不托关系:“朱门”和“孔门”都是借代。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运用了拟人手法,“结”是人的动作,雨“织结”了诗人对渔乡的思念,描写得生动细腻,“吹”“传”也都是人的动作,风“吹打”着树木,还“传送”来了大雁的孤鸣,“魂”也富有人性,“雁夜魂”就使得大雁的鸣叫更有穿透力,更触摸人的灵魂。“男子受恩须有地”用“地”借代受惠的缘由、台阶,化抽象为具象。

全国卷Ⅲ《插田歌》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对少。“田塍望如线”采用了比喻修辞,将“田塍”比喻成细长的“线”,突出了农田的精致宁静和谐,原野的秀丽。

修辞手法是我们最熟悉的表达技巧之一,仔细探究诗作修辞,能帮助我们读出诗句的背后语言和诗意之美,不失为渗入诗歌肌理的一条捷径。

(四)通达脉息

古诗词都有章法,比如律诗中讲究的“起承转合”。经典的诗作应该会有章法,章法能使诗歌脉络流畅,结构完整,诗意更加自然精妙。因此,穷幽探微的较高要求或境界应该是通达脉息,置身诗歌作者的视角,将诗歌融成一个个自然流动的镜头。

将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连成流动镜头,镜头约如是,诗人拜谒裴侍郎,声泪俱下地说:“我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心怀道义,此次拜见您,并非因为您担任侍郎,而是因为您心怀道義,满腹经纶,希望您能看看我的诗作,聊一聊读书作文。我不是为了求官而特意给您写自荐信的。我要坚守节操,常常在雨中孤独垂钓,忍受对渔乡的思念之苦,又常常在月黑风高的秋夜,忍受归鸿清寂钻心的鸣叫。我要坚守节操,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接受恩赐必须要有合理缘由,要依靠真才实学,绝不随随便便接受一般人的恩惠或提拔。”

将全国卷Ⅲ《插田歌》连成流动镜头,镜头约如是,诗人站在田野上,看到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呵又飞西。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词》。

诗歌也是情感不断流动,意境或者画面不断切换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极为精练含蓄。诗人创作诗歌之时,就是一个思绪与情感不断流动的过程。只有将每个字词融通连贯,将诗句贯通成动态的流动空间,才能有望读懂诗作,豁然其妙。

猜你喜欢
修饰词诗作田埂
田埂的底色
现象
学加修饰词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田埂似脊,父爱如山
摇曳的田埂
我属“懒”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欲探诗家笔中意 扣字品词解其味
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