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教学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时,多做一点工作,稍花点作文上的心思,其实每一篇高考论述类选文都是极佳的讲授作文的素材。
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语言是思想内容的外衣,所以任何一篇文章都少不了在语言这件外衣上多花些时间、费点心思斟酌。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借鉴一下别人穿衣的样式,将好看的、喜欢的也“穿”到自己文章的身上,这样学着学着,也就自然有了样子,有了体面,甚或还能独具风格,岂不美哉。
一、准确鲜明,富有情感
一般来说,论述文是表明个人的主张观点的,其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但既然有了鲜明的态度,文字的有味还在于情,有倾向也不妨碍情感的抒发。所以,在准确、鲜明的基础上,颇有些作者的“热烈”的爱憎、炽热的情感,这样更容易连接到读者的内心,取得更多的认可。鲁迅曾主张作家:“他得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鲁迅在文章中正是实践了他的主张。2011年江苏卷《捧与挖》,鲁迅写道: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鲁迅先用“最奇怪的是”“竟”等词表达了自己对民众“捧”现象的匪夷所思。然后,指出“捧”的危害,一旦溃决,祸害更大。接着,不无讽刺地批评,大家吃苦去“捧”而不去“挖”,最终是自讨苦吃。寥寥数语,既体现了自己的看法、态度,又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切之情。
再如2018年江苏卷《中国建筑的希望》一文最后: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梁思成一连用了四个以“他们”开头的句子,强烈表达出中国建筑经历了鄙视、不了解之后,迎来了一个新的强旺更生的时期,作者对这一时期的新建筑师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期待的充沛情感。
论述文语言中准确的表达、鲜明的情感的例子,举不胜举。只是有的语言斩钉截铁,情感显而易见;有的情以事显,或寓于道理之中;有的正话反说,含沙射影,需要点揣摩的功夫。但真正有情的文字,才能读了让人怦然心动,才更能为作者那跃然纸上的火热的心肠、辩证的分析所折服。
二、广采博收,为我所用
广采博收,可“治”言之无物、言之无味的“枯燥病”。“采”是为了“酿”。广采博收多方面知识,是为了切实有力地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也可增强文章的丰富性和可读性。
比如2014年江苏卷朱良志的《乾坤草亭》一文,就是各种诗画名园、名人掌故,信手拈来,林林总总,雅雅致致,又都围绕着乾坤之大,草亭之小,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的那份生命的从容、悠游和自信这个落脚点,以及对生命境界的思考。
明代王世贞家有奔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
文章首段就足显出该文的广博和作者的广博,一连举了王世贞弁山园的一匾额、八大山人的一画、吴镇的一称号、船子和尚的一诗,直接由题目代入到这么多文人墨客为什么都喜欢将“小亭”“小鸟”“小舟”与“乾坤”扯上联系的疑问。同时,有这么多名人支撑的开头,是不是让人有一种大气磅礴、不可小觑的敬畏呢?当然,不光开头旁征博引,整篇文章的气势和特点与开头也是同条共贯、相得益彰的。
三、娓娓道来,妙趣横生
论述文虽大体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谋篇布局。但语言表达上可尽量别具一格些,不妨多一些娓娓而谈,妙趣横生,把文章写得耐人阅读。可以从介绍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始,也可以从生动的事实、典故、寓言、传说中引申出论题、生发出观点。
比如2017年江苏卷叶秀山的《从脸谱说起》,就真的如题目所说,由脸谱谈到菜谱,谈到舞台艺术的曲谱、身段,等等,一路娓娓道来,将“谱”的规范意义和经验的积累、火候的把握、灵气挥洒的那份创造结合起来,论述了“谱”不是限制天才,而是成就天才,使其做到有规律的自由的观点。本来一篇很专业的文章,经作者这么拉家常似的论述,同类譬喻,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而且饶有趣味。
还有2016年江苏卷郭英德的《成人不自在》,全篇通过讲述、分析《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到最后经历“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修成正果,成为既能发挥个人能力、又收心敛性、克服困难、完成使命的“斗战圣佛”的过程。在一路娓娓叙述中将“成人不自在”,人的一生就是在“自在”和“成人”间找到最佳位置,这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得深入浅出,又深入人心。
这种娓娓道来的论述,就像电影中的“淡入”手法,如一特征明显的人从远处走来,先引人观望,逐步看清全貌,最后形成深刻印象。这样,读者“接受”时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幽默讽刺、鞭辟入里
古罗马诗人有句名言:“含笑谈真理,又有何妨。”机智的幽默和辛辣的嘲讽,不但引人轻松地笑,还会让人陷入深深的理性沉思。幽默是自身有力量和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表現。幽默与讽刺是一对孪生兄弟,常常如影随形。鲁迅先生就经常在文中冷嘲热讽时,幽他一默或揶揄一番。他概括“讽刺”的特征是“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不过这些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有意地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练,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
2011年江苏卷鲁迅在《捧与挖》一文中不乏幽默机智的语言,其中一则笑话讲得尤为生动:在一位属鼠的知县寿辰上,人们送了他一个金老鼠。此翁大悦,对一飙人说,明年贱内整寿,她属牛。作者用此笑话表明,“人心本来不易餍足”,“捧”非但不能使自己安心,反而助长了被捧者的贪心,自讨苦吃。作者说:“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松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作者这样善意且尖锐的讽刺和批评,使作品达到幽默的切中肯綮的效果。
五、精心修辞,妙笔生花
古人云:“石韫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有文采、生动的语言,就像“玉”和“珠”,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惟陈言之务去”,虽然在整篇文章很难完全做到创新,但说上几段、一段或几句新话,别出心裁地用活一个或数个词语,用上几种修辞、句式,终归有益处,并且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2015年江苏卷熊秉明的《罗丹雕刻》一文,语言的成功就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词语的传神运用。如:“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啄破”“外壳”“诞生”这些词语是如此的形象、有力,表达了罗丹雕刻中深刻而强烈的生命表现力。第二是灵活的句式。“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多种句式综合运用,使语言生动活泼、摇曳多姿。第三是修辞。排比、比喻、拟人、化用,好的修辞能使文章充滿灵性,气韵流畅,精彩纷呈。当然,文句要有表现力,语言要有张力,词、句、修辞的巧妙运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必须通力合作、互相协调,才能让文章达到既嚼之有味,又回味无穷的境地。
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
新鲜有力的比喻,一气呵成的排比,朗朗上口的对偶,长句和短句的交错,读来感到美不胜收、韵味悠长。当然,它成功的原因首先还在于作者的见解精辟深刻,否则,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
好的内容要求有好的形式。如果文章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读者是不愿意亲近的。所以,分析高考试卷中论述文名家作品的语言,总结其方法,不外乎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情感、广采博收、娓娓道来、幽默讽刺、善用修辞,等等。愿你深得一二法门,通过有味的语言,打动阅卷老师,打通高校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