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丝丝
从小公司、小家庭到小寓所,从微博、微信到微社区,从微思想、微力量到微公益,如今的社会生活已无“微”不至。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积少成多,汇聚起一股不平凡的正能量。
微时代,人人都可成为公益主体。因为微小,我们更愿意去做,潜藏心底的微爱心、微思想被激活了。不是所有的爱都需要宏伟壮观,勿以善小而不为,举手之劳也能成为暖暖的关爱。做力所能及的公益,让公益不再是“你的公益”,而是“我们的公益”。
生活中的那些“微公益”
谁也不会想到,通过走路、消费和跑步,一个动作、一个转发,都会成为公益活动,都会成就一项善举。这种聚沙成塔的微小公益,比起企业、社会名流、慈善机构赞助和组织的公益,更加广泛存在。如果你稍稍留意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爱心善举传递出去的——
2013年11月初,山西太原某小区的一名网友发帖,讲述了“小小手电筒,浓浓邻里情”的小故事:小区道路开挖,因为没有路灯,晚上摸黑回家,坑坑洼洼的,很不好走。一位好心邻居,从道路开挖那天起,晚上经常不辞辛苦用手电筒为夜归人照明。
从2015年起至今,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退休医生毛维玉记录了62位在公共交通车上给自己让座的年轻人。她用iPad拍照,回家后整理日期、让座人、联系方式、让座经过和聊天内容。“年纪大了,怕忘记。年轻人工作很累,自己也需要座位休息。”这件事很微小,甚至都是本分之事,却因为其间包裹着一颗善良的心,让老人感动不已。
2017年3月,山西太原突然降雪,两张照片在网上热传:一张拍摄了雪天的公交站台边放着一捆拐棍,上面还留有一张字条;另一张照片则清晰地拍到了字条上的内容:今天风雪大路有泥泞,老人走路困难,“爱心拐棍”帮您大忙……这里有几条拐棍,需要请您随手拿走使用。随便使用,不花钱。
“爱心拐棍”的制作者名叫边银良,现年75岁,当得知自己的拐棍在微信朋友圈火了之后,老人摆手直说“那不值一提”,就是“一件小事”。边银良说,自己一闲下来就做拐棍,遇上下雨、下雪天,就把拐棍放在附近的公交站、地下通道,方便腿脚不好的行人使用。从1998年开始,平均一天做一两根拐棍,粗略估计已经有上万根了。有朋友曾劝他:“你还不如卖拐棍挣钱呢,每天做这个费半天劲还不挣钱,图什么?”边银良说,自己现在每月退休金3000元,够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助人为乐的精神可以一直传下去。爱心比钱财留给后代更宝贵。”
“爱心拐棍”的善举让人感动,三代人爱心接力茶亭的故事更让人敬佩。20世纪40年代,在浙江温州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古村村口,一位叫郑立惠的老人立起一座茶亭,为的是给歇脚的工人、客商提供免费茶水。这一烧就是36年。老人去世前对儿子留下遗言,要求后人继承他的善举。儿子郑益本和儿媳王宝贞牢记父辈嘱托,接过爱心接力棒,一干又是36年。前几年,夫妻俩年迈体弱,“退居二线”,他们的女儿郑秋燕主动接管“爱心茶亭”,继续传承这份优良传统。70多年来,这座“爱心茶亭”随着时间流逝,越陈越香。
还有中国最美孝心少年,“地铁正能量阿姨”郭微微,“熊猫血”教师张莉,“摩托医生”贺星龙……在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迹,没有豪言壮语,也没付出多少金钱,但他们在平凡中的善良却感动了许多人,让我们感知到,做公益原来可以如此简单!正如一家“微公益”网络社区创建者所言:“当你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路面上飘动的塑料袋,捡起来,然后放到正确的分类垃圾箱中,你就做了两件公益的事。”其实,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正是这些人用微小但却温暖的一点点善举,谱写出塑造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的时代新歌。
“微公益”凝聚大力量
“微公益”是公益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在于这个“微”字。即使你没有巨额财产,即使你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哪怕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这些都不妨碍你组织一场公益活动,或者做一次公益之事。也许有人会认为小善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善良在我们被释放的那一刻就有了披荆斩棘的力量。
2017年7月,刮起了一场“硬币自取”风暴。在一些大城市的街头,尤其是公交、地铁站附近,摆放千余元不等的硬币箱,供急需的人自取,每人最多取5元救急。测试观察期间,不少人将身上的零钱放进箱子里,供其他人使用。
相比起一掷千金的捐赠,这几元硬币也足够温暖人心。可谁又曾想到,微公益在起步的时候,比这几元硬币还要少,仅是“一粒米”的力量。
“写一条微博等于捐一粒米,2500粒米约等于一两米,13亿粒米约等于26吨米。13亿粒米能够让160位灾民吃上约1年。”这是茶缸网上一组醒目的数字。当时茶缸网借鉴freerice的经验:只要在茶缸网上注册的会员,每发一条微博,网站就会捐助一粒米,累积到一定数量后,网站会员代表就会把这些大米亲手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粒米”,积聚起来却能发挥巨大的能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0年,公益人梁树新发起了一项“铅笔换校舍”活动。其间,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凯捐献1个小时的配音时间;广州著名主持人马志海也在微博上留言称:“老马自愿捐出3小时,起拍价1万元,价高者得,可任意支配使用老马3小时(演讲、主持、聊天等),不过夜,男女通杀。”在25天内便为广西昭平县走马乡佛丁村小学筹集到15万元的校舍修缮资金。
2014年,腾讯公益推出“最亮的明天”暖灯行动,倡议网友删除自己QQ邮箱中不再需要的历史邮件就可参加。当删除邮件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腾讯公益将捐資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改善照明环境——替换老旧白炽灯并免费更换LED节能灯,结果捐资总额超过100万元。
2015年“无冕爱心”发起人孙冕在微博上看到一条关于抗战老兵的信息后,他便投身于老兵救助的事业中,并在微博上发布项目信息,公开善款使用情况。最终,486位牺牲的无名将士安了魂、安了家,更多在世的老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帮助,微公益让老兵精神不朽。
微公益也让那些只有企业主、社会名流和慈善机构为主体的公益行为悄然发生变化,甚至吸引了传统公益人群参与其中。
香港影星梁咏琪曾在生日当天发出微博消息,号召大家转发一则捐赠倡议,只要被转发一次,她就捐出1元到香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限期3天。3天后,那条消息在微博上被转发了7.5万次,梁咏琪如数向旱区捐了8万元。无独有偶,“微博女王”姚晨曾在西南旱灾救灾时微博发帖说,截至某个时间,关注她的粉丝有多少,她就按“一个粉丝一毛钱”来捐款给灾区。最后,关注她的粉丝有1308715人,她就按照承诺为灾区捐出了13.1万元。
近年来,许多公益活动的内容算不上“宏大”,有些更接近于“身边的好人好事”,但却积聚了无穷的力量。
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学生钱进,发起的“随手拍解决自行车出行障碍”活动,通过拍照上传网络的形式,关注广州市机动车霸占自行车道、自行车乱停乱放、自行车道维护等现象。2017年,广州街头出现“公益冰箱”,组织者将食物和饮用水放在冰箱里供需要的人取用。旁边还放有微波炉,用来加热饭菜。每天限30份,只储放当天的食物,还有人专门负责清理。另一个来自四川的公益项目“彩蝶计划”则试图收集乡土童谣,“为现在以及未来的孩子们留住文字、留住声音”。
随着微公益活动的兴起和流行,这些年来,各种微公益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吸引力了。从“公益币”“蚂蚁森林”,到各大社区的“随手公益”爱心旧衣物回收箱,再到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地球一小时”“一元购画”“熊猫守护者”等场景的带入,每个人传递善念的途径变得更为轻松和有趣。微公益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参与方式,比如“铅笔换校舍”活动,有的选择用物品交换,有的捐出个人物品进行爱心拍卖,有的不断转发评论,从精神上支援等等,這些都成了微公益的参与形式。
根据多个公益平台的数据显示,如今各平台捐款主力人群中,80后90后正在成为主体。这些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不仅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其公益理念、公共意识也颇为现代。一个个精心策划的微公益活动虽看似不起眼,却凝聚着社会力量,传递社会正能量。
随着人们公益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越来越主动发起或参与微公益了。但与此同时,对微公益的质疑声也逐渐增加。从“知乎女神”童瑶事件、罗尔事件,到如今的王凤雅事件,每一次的“疑似骗捐事件”,在广泛的质疑声中,总会对那些愿意帮助他人的人造成伤害,消解着原本就脆弱的社会信任,让善举变成了一件必须小心呵护的昂贵易碎品。其实,合理的质疑声,不仅能够指出当前公益事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能促使公益事业走向规范,激发全民的参与热情,从而帮助更多的人。
“微公益”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说“巴比慈善晚宴”“陈光标承诺裸捐”“芭莎明星慈善夜”等“大公益”形式更博大众眼球,那么,与之相对的“微公益”就显得低调很多,它强调爱心不分大小,公益是举手之劳。可能只是一粒米、一元钱、一个拥抱,但汇聚在一起却可以改变他人的生活抑或命运。不要再说“等我有钱了,我就来支持你”“等我退休了,我一定来帮忙”。事实上,真正的公益,并不是出现灾难时的援手,生活的点滴都可以成为公益,公益是一种生活态度。当善行善心成为社会新风尚,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温情——
传递微能量。随着微信、微博、公益APP软件等社交工具的盛行,利用它们为有需要的人寻求帮助已经越来越普遍。当别人遭遇重大事件或家人不幸患上重疾却苦于“囊中羞涩”的时候,诚恳地将个人及家里情况公之于众,便会得到人们大大小小的捐赠。“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可是当这些力量汇聚起来的时候,它的影响力便是难以估计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黑龙江佳木斯女教师张丽莉曾因保护学生的生命而致双腿高位截肢,但她从不后悔,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有生之年,不倾国,不倾城,也要倾尽所有去爱。”其实,那些积极向上、闪烁着人性光芒、凝聚着人类爱心的“微道德”,往往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会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让人心生敬意、暖流涌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传递微能量,重建一个良善社会。
收获微感动。我们每天都生活于感动之中,总会在毫无准备的时候收获着一些小小的美好的感动:在候机室里追着你跑了几分钟说“姑娘,你的身份证掉地上了”的陌生人;在异乡寒冷冬日看到将婴儿往怀里更深更暖地藏了几分的父亲;追赶公交车时遇到一位故意放缓车速来等我们的司机师傅,看到我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微笑着说:“慢慢来,我总是会等你们的”;回家路上突遇暴雨,同事开车路过主动提出送你回家,还用刚买的新毛巾叮嘱你擦干被淋湿的头发;因为忙于工作而顾不上吃饭的时候,室友帮你点了外卖还用热水给饭保温,温柔地说:“别熬太晚了,先吃饭再忙吧”……虽然这些“随手公益”都很微小,但是却真的很温暖人心,我们感激所有给过自己帮助的人,因为他们原本是没有义务这样做的。也希望你我在生活中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那些赠予过你我微感动的人。
紧握微幸福。微小的言行,一样可以激起一连串的感动,一样可以给你带来幸福的体验。也许,你的日常生活很匆忙,来不及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纷呈,甚至没有留意过城市夕阳西下的唯美景色。但是,你是否还记得在你孤独彷徨无助时,父母给你的支持与鼓励;你是否还记得在你工作失误时,领导给予你的信任和理解;你是否还记得你亲爱的朋友从不埋怨你在她午睡的时候给她打电话;你是否还记得,一路上得到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给你大大小小的帮助却不求回报……这一长串的回忆,都是微小但却真实的感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也许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请从现在开始,抓住这些微小的感动,你一定可以收获更多的幸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纳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构建者,都承载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最小的善举胜过最大的善念,和谐社会的创建,社会正能量的形成,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平凡小事做起。只有有了更多的善心之举,才能构筑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厦,每个人的善心才能妥善安放。也只有这样,微公益才会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公益力量,才会汇集成一片暖流激荡的公益大海!
(摘自《时代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