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下老中青的心理图谱

2019-03-01 02:08张宝立陈诚王晴朱志先杨灿
大众健康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年人老年人心理

张宝立 陈诚 王晴 朱志先 杨灿

青年人:在纠结中前行

青年人智力发展迅速,观察力发达,记忆力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操作能力和求知欲望等都很强,但面对求学、就业、工作、恋爱、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必然产生多元的心理反应,妥善处理好这些心理反应,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反之则会损害心理健康,甚至造成精神创伤。

就业和竞争是当代青年最大的压力

青年人出现心理问题,都有哪些原因?

1.社会竞争加剧,压力加大。给青年人造成心理压力的来源主要有: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业难、工作不顺心、经济拮据、恋爱困扰、人际关系困扰等。以上压力中,就业和竟争成为当代青年最大的压力。能否适应工作要求、得到领导认可、获取与工作量成比例的工资等是他们感受到的最主要的压力。当然,压力也与青年的自身性格有关,内向敏感、自私冷漠等个性特征,他们渴望理解关心,但对己、对人存在认识误区,或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使人际关系不良甚至发生冲突,常体验到消极苦闷的情绪。

2.理想与现实矛盾,心理不平衡。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所致,即人们常说的心理不平衡。青年人逐渐发现,在学习、工作、情感、生活等方面,理想总是与现实存在差距。以结婚买房为例,由于个人条件不同,有些人可以毫不费力地全款买房,有的人却需要集几代人的财富却难付出首付款,还要面对房贷。巨大的贫富差距难免会让他们出现心理的不平衡。青年人抗挫折能力也比较差,自我意识过重,考虑问题容易从自己出发,一旦陷入“心理泥潭”往往难以自拔。此外,青年人的生理一般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心理却并未成熟,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等还有很大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迷茫和消沉甚至自卑。

3.缺乏合理排解不良情绪的途径和方法。排解郁闷,现代男性的方式有:喝酒、抽烟、打游戏或睡觉;女性则主要是购物、吃零食、看网剧、网聊等。以上作法大多比较消极,缺乏积极、建设性的调节法。青年人普遍存在封闭心理,不愿或不善于同他人交流。心理健康的维护既需要自我调节,也需要来自于亲人、朋友、同学以及专业人员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调节方法,又不善于寻求外界支持,常会被消极情绪困扰。以高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例,似乎并没有受到学生的接受和欢迎。大家遇到心理问题踌躇焦虑时,碍于隐私,也可能对咨询老师不信任,很少倾诉和接受心理疏导。找不到积极有效办法,势必会加重心理问题。

青年人最容易出现的两种心理问题

一是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发病通常与不良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基础。症状复杂多样,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紧张心情、恐惧、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神经症的症状较多,有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也有心悸、胸闷、恐怖感等。症状出现与变化和精神因素有关,如有的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每当情绪紧張时会出现腹泻。神经症属心因性疾病,应以精神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及其他物理治疗。

二是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可有情感高涨、低落及其他精神症状的反复、交替或混合发作。青年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心境低下,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有时有自杀倾向。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心理及身体因素。躁狂发作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在躁狂发作时,可能出现精力异常旺盛,花钱大方超过寻常,乐于助人和睡眠需要减少等。青年是心境障碍的高发年龄阶段,心理尚不够成熟,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更易引起情绪波动,容易冲动。情绪波动带来的危害极大,严重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甚至自伤自杀或伤人毁物行为。

克服心理问题的五个方法

一是要提高整体素质,增加抗压抗挫能力。身体健康是基础,身体不好,活动效率就会下降,让人体验到无价值感和挫败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根本。不仅要爱己,也要爱他、爱社会、爱自然,不仅看到现在,更要着眼未来。

二是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主动向亲朋敞开心扉,寻求解决方法。或求助专业机构咨询或治疗。人际交往是人不可缺少的社会性需要,学会倾吐烦恼,把自己心里的烦恼告诉朋友、同学,不好情绪便会减轻些。

三是适当进行情绪宣泄。可以参加激烈活动、呐喊、运动等表达情绪。学会放松,用冥想、深呼吸等放松神经肌肉,调节情绪。但切不可任意宜泄,无端迁怒于他人或物。

四是改善认知模式。健康的认知模式应是积极而不消极、客观不自欺、独立而不依赖、灵活而不任性、年轻而不幼稚。不过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对他人期望过高。有人把抱负定得过高,无力达到时就郁郁寡欢。如果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能力范围内就不会郁闷了。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否则,对方达不到自己要求时,便会大失所望。

五是适时转移注意力。与人发生争吵时,马上离开这个环境,去打球或看电视。当悲伤、忧愁情绪出现时,先不去想或遗忘掉,可以消忧解愁。余怒未消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散步等活动,使紧张情绪松弛下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分散注意力,使情绪得到缓解。

中年人:多重压力如影随形

通常将40岁~55岁作为中年阶段。人到中年伴随着知识阅历的不断积累和沉淀,心理能力也趋于稳态。中年人应充分利用心理能力继续发展的优势,提高心理品质和完善人格,实现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谐。在现代快节奏的背景下,中年人作为社会及家庭的顶梁柱,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待工作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生活方式带来利与弊

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国际化。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们的物质资料消费、精神生活及闲暇生活方式等,通常反映个人爱好、情趣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引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出现,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物质生活高档次、精神生活高格调、生活规律高节奏、文化知识高结构”的趋势已逐渐形成。用一句话来概括,现代生活方式就是“快节奏,高格调,高品质,高追求”。然而,这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忙碌之余无暇顾及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

承受“全方位”压力的中年人

对大多数中年人来说,在事业上都有明确的目标,并期望通过不懈努力付诸实现。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经常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这对追求至善至美的人是强烈或持久的打击和压力。人们盼望集中精力开展工作并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由于体制、人事、程序等诸多不良因素干扰,抵消了中年人对事业投入的努力,造成他们在精力和时间上的消耗。为此,他们要忍受长期的心理压力。这种内耗及根源的彻底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所以,这种心理压力将是长期存在的。

人们总希望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地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但中年人因为工作强度大,时间紧迫而无暇体检,疾病的早期症兆往往被忽视。如长期不吃早餐,熬夜加班等均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即或有些明显的症状也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措施。凡此种种,往往会延误诊治良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许多极具能力的中年人,积劳成疾,因未及早发现和诊治疾病而过早离开人世,这种教训需要引以为戒。

其次,由于对工作的高投入往往让中年人忽略对家庭的照顾,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很难做到两全。亲子关系的疏离、夫妻感情的破裂及对老人的赡养等同样是突出问题。此外,还有家庭重担、事业成败、职务升降、人事变动、家境优劣、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些无不会在心理上掀起波澜,需要他们去适应,去应付。

另外,社会地位演变、角色的转换要比因躯体变化而需作的适应与调整更加困难。失败与贬降,固然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成功和跃升,也决不会是轻松的。到新单位、新环境如何进行角色转换适应?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受到领导批评,该如何处理?原来的同级变成上级或下属,如何相处?不论是组织、机构和个人都有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需求和追求。在有几代人的家庭中,中年人同时要担负奉养长辈和教育子女甚至儿孙的责任,也要处理得当,避免角色冲突和危机。事实上,善于处理上下级、同事、邻里、家庭关系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沟通,应遵循互惠、诚信、相容、发展等原则。当然,沟通还包括拒绝和批评。被拒绝、被批评通常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批评和拒绝的方式十分重要,有时人们不接受的不是批评的内容而是批评的方式。应尊重对方人格,就事论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理服人。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普遍存在的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心理。并非任何人都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父母往往把未酬之志寄希望于子女,但事物的发展并非个人愿望所能左右。另外,子女的意向和父母的期待也并不一定相符。過分勉强,将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和不快。任何人都属于他的时代,两代人间在心理上出现差异是十分自然的。青年人活动范围和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知识增长、想象丰富、家庭难以满足其需要。同辈人的相互影响逐步超过父母的管教。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一定完全符合父母的期待,在交友、生活、求学、就业等方面不愿受父母干预而独立行事。中年人应清醒地认识这种现实状况并妥善处理,尊重子女人格,不适当的干涉和过分要求会引起子女的忿懑而导致家庭不和,甚至酿成悲剧。

如何应对快节奏生活

那么,中年人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应该如何应对快节奏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首先,做到量力而为,对自己的体力与能力要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勿使超负荷任务强加于己,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少科技界中年知识分子,有着不怕疲劳连续工作的拼搏精神,但缺乏营养及休整等后勤保证,积劳成疾,过早谢世,给家庭、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中年人要力戒超负荷运转。其次是修身养性。中年人应有更高修养,克己奉公、力戒奢欲、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良好的品行有益于保持心理平衡。要陶冶性情,丰富业余爱好和精神生活。只有会休息,才能更好地工作。高尚的、典雅的、积极的休息,应是生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最后,要学会放松,以利休息和睡眠。自律训练,放松功、规律的生活作息等都有助于缓解、消除疲倦和紧张的情绪。

老年人:小心三大综合征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高龄老人往往存在空巢、失能失智、多病相伴,生活照料等问题,特别需要呵护和关爱,需要全社会和每个家庭高度重视。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三大类

空巢综合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选择“北漂”、“南漂”,到大城市打拼,农村和小城市出现较多的空巢独居老人。他们无法享受天伦之乐,有病自己抗、有苦心中藏是他们的现状。

高楼住宅综合征:有些老年人跟随子女到大城市生活,远离老邻居、老朋友,有些甚至老两口两地分居。他们居住在大城市的高层次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接触少,很少参加户外活动,邻里间不相识。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老年人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也不能细心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常疏忽老人的情感需求。

离退休综合征:部分老年人工作时事业心强,工作繁忙,争强好胜,人人对其毕恭毕敬,退休后,常因无心理准备而倍感无助、失落,而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生活中,常可以看到某些老年人性格孤僻、古怪,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做事丢三落四,对子女漠不关心,对事情提不起兴趣,莫名焦虑、担心、坐立不安。这就是典型的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

老年人易出现的6种心理障碍

抑郁症:常伴有其他躯体疾病,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快感缺失,睡眠差,记忆减退,感觉拖累家人,有自责、无用感甚至死亡想法。老年人患上抑郁症十分危险,严重的可导致自杀。要尽快寻求相关治疗,疏导不良情绪、消除或缓解抑郁症状。家人要注意关心和保护患者,了解抑郁症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焦虑症: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宁,莫名担心、恐惧,惴惴不安,感觉大难临头,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焦虑状态,严重者称为焦虑症。他们身体本无疾病或仅有小病,却担忧自己得了大病,感觉自己的病治不好,到处求医问药,反复检查,遍尝各种治疗方案。这些“杞人忧天”式的恐惧、担忧正是焦虑症的核心症状,与现实处境不符的持续恐惧不安和忧心忡忡是其临床特点。

神经衰弱及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控制不住,精力不足,易疲劳,失眠,伴有躯体不适感(如头晕、头痛、心慌等),病程迁延,反复可达数十年。一般而言,老年人睡眠时间多在5小时~7小时之间,常伴有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现象。睡眠障碍是老年人神经衰弱最主要的表现。

疑病症:在老年人中较常见。患者常怀疑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或是断定自己已患某种严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严重程度与患者实际健康状况明显不符。多见于性格有缺陷的老年人,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化过度关注,过分自恋等。疑病症的发生与老年人以往的经历也有一定关系,比如目睹亲友死于某种严重疾病,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行为等。当然,疑病症也可能是抑郁症的先兆或确实潜伏着某种躯体疾病,需要加以注意排除。

器质性精神障碍:有些老年人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病史,继而出现毫无根据的胡乱猜疑。如说周围的人对他不怀好意,认为别人在背后讲他的坏话;有人对他盯梢,监视自己一举一动;诉家中的东西被人偷走;指责年逾古稀的老伴有“作风问题”等。有的老人可能存在幻听(如听到客观上不存在的声音)、幻视(如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物体),如听到有人议论他、责骂他;尝到茶水、饭菜里有“毒药”味道;看到墙壁上有许多虫子、蛇等恐怖的东西。因此,他们或愤怒不已,或对空交谈,或拒水拒食,或上访诉讼,对这些荒谬无稽的现象坚信不疑。这种状况医学上称为幻觉妄想状态。当该状态出现时,应尽早到精神科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才控制病症的发展。

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和多种形式的认知功能减退(如语言功能、定向力障碍,推理判断思维减退等)。老年痴呆与许多疾病相关,如高血压、脑血管病等,需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五条建议帮老人拥有健康心理

保持积极心态,培养兴趣爱好。树立生活目标,心情愉快,满怀信心去生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按时起居,戒烟限酒,健康生活。适当参加社会劳动,做自己乐意做又有社会价值的工作,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兴趣,可以养花、养鱼、书写、绘画,可以定时收听广播,从事点有趣的体力劳动。坚持体育锻煉,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还有助于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加强自我调节,创造愉快心境。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在生活中尽力培养积极情绪,尽力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遇有矛盾挫折,主动尽快摆脱,不要钻牛角尖,不要任消极情绪折磨并摧残自己。加强自我积极暗示。自我积极暗示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朝气勃勃,有利于健康;自我消极暗示可以使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情绪低落,精神萎糜,有害于身心健康。

家庭和美,结交朋友。老夫老妻更要相亲相爱,全家人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亲密无间,团结和睦。子女常回家陪陪父母,多关注精神需求。重建新的人际关系,结识新朋友。

保持良好心态,处变不惊。老年人面对疾病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不可胡思乱想。除非必须住院治疗的病,一般不宜住院,应尽量在家治疗和调养。这样老人可以感到欣慰、安全,有利于疾病康复。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政府、社会、单位、邻里、家庭及亲友等都应对老人给予关心、安慰、同情和支持,为老人建立起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舆论,满足老人物质和文化需要。

猜你喜欢
中年人老年人心理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中年人如何笑傲职场
心理小测试
我们中年人才不过购物节
心理感受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心理小测试
广告
野蛮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