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CIPP融合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分析评价研究

2019-03-01 03:55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院校指标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从孔子、孟子的启发教育,其中心思想是有天赋需要生活实践及创新能力的训练。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理想、好奇心、自信、独立等等。爱因斯坦的“相信直觉”, 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第一流教育家》,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创新是国家近些年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创新的定义是指在各个领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并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创造,创新人才培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将高职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聚集地。创新能力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整体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18年3月7日习近平主席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中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要求会操作、能够解决技术难题,创新能力培养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主动引进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技术研发能力,要有效引导教师主动自我学习行业先进技术理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简单性、重复性的实训操作,要用文化、情感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成为“创新工具人”走入社会。国内“互联网+”概念可以追溯到2012年,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对于“互联网+” 马化腾阐述为把互联网、信息技术、传统行业等等,各行各业有机融合,创造新领域,构建一种为人类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生态”。2015 李克强总理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首次系统阐释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外延、建设设计、实现路径等等。 “互联网+教育”,让传统教育更具有生命力、活力,不会取代传统教育,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CIPP 评价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CIPP 通过“过程监控”,可以使创新力培养活动过程中内因、外因、客观公正评价,避免不利因素,清晰化或消除创新力培养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偏差。使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监控因素、指标“量化”,适当调整培养方式、方法,并对创新力培养硬件、软件资源进行诊改。

一、创新能力CIPP评价

“创新能力”是再创新过程、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前人发现、发明的基础上,高职学生自身的努力,提出新的改进、变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发现问题、利用资源、弄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把问题的“问题”状态向“成果”状态转化,完成“创新目标”的全过程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利用应用技术、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供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明的能力。CIPP 评价模式又称决策导向型模式,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在批判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创立了 CIPP 评价模式,该模式把评价分为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部分,如图2所示。

图2 CIPP评价

在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斯塔弗尔比姆又对该模式进一步改进,他将“成果评价”进一步细分为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可推广性。该评价的特点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反馈性等,实践任何阶段都可以进行结果评价,以使评价的反馈性功能更有益于实践的全过程。基于CIPP评价的全程性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结合,利用互联网与CIPP评价更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

二、高职教育、学生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国家顶层设计、地方经济的特点、社会的需求、行业发展规划、企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制定培养目标。当下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应根据特定职业的岗位规范、技能能力要求,体现实践性、实用性、工艺性、追求精益求精。高职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培养目标的特定性、知识能力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以及师资队伍的“双师型”、高职毕业生的“双证型”。高职教育区别与高等教育,它具有“四业”属性,即职业、行业、企业、产业紧密结合。高职教育首先是职业属性,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服务宗旨”,为方针,就业导向就是在就业服务工作、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之中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满足职业资格标准、职业的工作过程的要求。高职业教育应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适应当下社会发展,进行教学的诊改、方法创新,并加强“双师”专职教师培养和知识更新、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职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改善的需求。第二是行业“属性”,高职办学特色与行业特色紧密相连,行业协会以全局观念共同研究职业教育的问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开发创新力评价标准、考核标准,以及评价权重等项目。行业协会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而推动院校与企业融合,专业建设与社会培训项目有机融合,通过院校与企业共建“创新培养”基地方式,加强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制定。在教学过程、内容选择上,注重行业对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流通等环节的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或参与,重视国内行业标准的更新,关注国际行业标准的动向。 第三是高职教育的企业“属性”, 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采用校企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要更多地融入企业要素,强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提高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积极吸引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将企业要求在高职教学中体现,采用情景模拟企业的情境和氛围,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最后是产业“属性”,高职院校发展的驱动力是顶层设计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坚持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当下社会的智能化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先于行业发展,高职院校应超越现有行业的局限性,积极为区域创新型产业发展服务。

高职学生不仅应具备知识、理论、技能,还应该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应具有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的前提是知识。丰富的知识能提高辨别力、求知欲。创新的保障是意志,良好的意志能推动创新的往复循环并推动创新深化发展。定期让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创新设计大赛、举办发明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学生社团建立多学科融合参与的“创新共同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约束能力、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实践开拓能力,培养职业岗位变动的“融合”能力。高职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上要求比高教本科生强,基础的功底要求比普通中职生扎实。高职学生既不是“高教压缩型”,本科四年压缩成高职三年制,也不是“普通中职操作型”,而是“创新应用型”。 高职毕业生的水平侧重于实际技能的培训,获得“双证型”即毕业证书、专业资格证,她是就业的凭证、通行证。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职业技能凭证是企业择优用人提供客观公正依据,高职学生需要到企业岗位、工作现场做实事、实务干并具有创新能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应遵循三原则即系统性、动态性、决策向导,三原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一体,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性、整合性的框架体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性,既有“硬”指标,又包涵动态发展的“软”指标。“硬” 指标包括新方法、新发明,“软”指标包括新思想、新理论。只有兼具“硬”指标与“软”指标的评价融合,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促进发展基础薄弱的院校学生进一步提高,促进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同步改革发展。高职院校创新能力评价中应重点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兼顾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既关注创新能力目标确定为标志的起点、创新的过程、创新能力技能、技术水平为代表的成果,形成从创新能力分析到成果评价再到新的创新能力背景分析的良性循环。创新能力评价以改进为主要导向,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分析的素材、资源输入的建议、成果质量的尺度。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 CIPP 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检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目标的达成度,更在于及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明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进、完善、进步的方向,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专业负责人、专业师生等进行决策提供准确、实用、详细的信息,以更好地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教学诊改。

创新能力指标的构建,目前高校创新能力主要侧重于“成果质量、成果影响力、科研产量指标、成果转化指标、科研环境等,对于高职院校创新能力指标应有所不同,创新能力背景评价指标包括目标定位、培养方案的制定;创新能力输入评价的指标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创新能力所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基础条件、主要资源等所做的评价;创新条件的保障主要是创新能力资源的保障包括创新能力教师资源、创新能力教学资源、创新能力经费资源;创新能力过程评价的指标是对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能力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能力。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时、不断地诊改专业建设过程,创新能力成果评价的指标包括创新工艺流程、创新理念、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推广、校企融合等。

四、互联网+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设计

高职创新能力培养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采用互联网技术信息采集实现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包括信息采集模块、CIPP评价模块、评价运算模块、评价输出模块组成,如3图所示。学生、教师、专家、企业精英通过授权密码,进行网络评价,材料真实性,院校领导负责把控,“终身责任制”,采集信息利用CIPP评价模式进行,评估运算模块进行统计技术,节省“三力”即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节约评价,过程评价。量化的信息是在过程中及时输入,每周或每月更新,主管机关及学院随时了解创新能力动态变化,评价结果随着时间自动生成,并且根据设定、要求进行评估结果“推送”,以邮件、手机APP平台信息方式。

“三方评价”构建优化,借鉴国外评价,指标维度上通过进行指标值即教学、研究、知识传播、国际化取向和区域参与五个绩效层面,高职院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创新能力核心目标A1包括创新能力目标定位B1(C1、C2)、创新能力培养方案B2(C3、C4).A2创新能力核心资源A2包括创新能力教师资源B3(C5-C8)、创新能力教学资源B4(C9-C13),创新能力经费资源B5(C14),A3创新能力核心成果包括专利B6(C15-C17),成果推广B7(C18-C20)。如表1 所示。

表1 高职院校创新能力核心目标指标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思维创新A1、方法创新A2、应用创新A3。思维创新A1包括突破思维障碍B1(C1-C3)、发现创新点B2(C4-C5)、提出新思路B3(C6-C9),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方法创新运用指标A2,包括个体创新B4(C10-C12)、团队创新B5(C13-C14)。高职学生应用创新指标A3包括创新方案制定B6(C15-C17)、创新方案实施B7(C18-C19)、创新方案展示评估B8(C20-C23)、创新成果推广转化B9(C24-C26)如表2所示。

表2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五、结论及展望

当下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评价方式、方法面临挑战,提出基于互联网+CIPP融合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理念,提出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四业”融合即职业、行业、企业、产业共同融合参与评价方式,对互联网+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设计,构建高职院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一级指标3项,二阶指标7项,三级指标20项,构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一级指标3项,二阶指标9项,三级指标26项。研究待进一步深入,CIPP评价运算待建设优化,“四业”参与评价权重待确定,高职院校、学生评价指标待优化、指标权重在船机专业学生教学中初步验证,待进一步探究在其他专业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院校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