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春市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的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目标,然而目前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3、4号线的现状与该城市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极大地影响了乘客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意愿。
截至目前,长春市轨道交通3号线线路全长34.3公里,站点共计33座。一期工程建设区间为长春站至卫光街站,二期工程为卫星广场至长影世纪城站。长春市轨道交通4号线线路全长16.3公里,站点共计16座。
(1)敷设方式
(2)空间形态
第一种类型空间分布于3号线一期工程。因一期工程选线处于用地紧张的建成区,轨道线路及站点的落位以“嵌入”的方式与城市建成区相结合,其空间呈现局促、紧张的特点。进一步细分可分成两种:一是部分快速轨道交通站点位于城市道路一侧,站前空间面向城市道路;二是部分交通站点位于城市用地背面,到达站点的路径需通过建筑间巷道来解决。断面形式如图1、图2所示。
第二种类型空间分布于3号线二期及4号线全线工程,因与城市道路充分结合,其空间相对宽敞,具体形式分成两种:一是站点的落位在城市道路一侧,该类型站点主要指3号线二期工程站点;二是站点的落位在道路中心线,该类型站点主要指4号线全线站点,如图3、图4所示。
(3)站点形式
长春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站点建筑有着统一的样式与风格,均采用玻璃幕墙面围合及红色屋顶。进站与候车空间分离,其中站内建筑面积50m2至80m2,包括售票窗口、验票闸机等,站内设施仅能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候车空间由半遮蔽的候车亭半围合组成。
3号线二期工程与4号线全线站点建筑均采用一站一景的形式。进站与候车空间相结合,平均站内建筑面积3000m2,站内设施包括售票窗口、验票闸机、楼梯、扶手电梯、无障碍电梯等。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有很多,大多集中在语言错误分析方面。但是,论文的选题首先决定着论文的质量,从学生的选题可以了解学生的语言、思维及思想动态。因此,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外国语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本科论文的选题质量,确定选题需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由指导教师负责初审;然后由学院的各学科方向的专家小组负责复审,学生根据复审意见经过修改后再次提交,论文题目最终通过学院终审后,学生才能开始正式撰写论文。
图1 快速轨道交通站点地面敷设,建在城市用地背面
图2 快速轨道交通站点地面敷设,建在城市道路一侧
图3 快速轨道交通站点高架,位于城市道路一侧
图4 快速轨道交通站点高架,位于城市道路中间
(1)普遍问题
长春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交通衔接相对滞后。对轨道交通3、4号线来说,交通衔接设施的建设面临“落地难”的尴尬局面,几乎没有一体化的换乘空间。其中,部分站点出入口与公交站点的距离长达200米,多数站点周边没有停车场及出租车停靠站。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系统严重缺失。3、4号线站点周边的步行系统连续性、可达性、安全性都较差。目前,长春市城市中心区道路建设过多注重车行道的拓宽等问题,导致车行道两侧步行空间狭小,严重影响了站点周边的步行系统,直接限制了站点的行人流动。
站点出入口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站点周边空间有自发形成的流动商贩;站点出入口多置于胡同或城市辅路,周边存有大量杂物;老城区本身还存在建筑墙体立面、道路卫生不整洁的现象;部分站点周边人流量大,路边乱停车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势必造成站点周边环境的恶化。
入口导引设计匮乏。站点附近虽设有导引指示牌,数量少、覆盖面小等问题仍然突出。这影响到轨道站点的可达性,快速轨道交通的运送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其中,老城区站点入口导引设计匮乏尤为严重。
站点设施内部功能不完善、外观老化。轨道交通3、4号线站点设施的内部功能缺失,外观形式老化。部分站点没有自动扶梯、没有无障碍设施和封闭的候车空间;部分站点缺少休憩或倚靠设施;站点普遍缺少网络交互设施,基本没有智能化的体现。从外观上看,玻璃材质的站房经过多年使用,立面不够整洁,其建筑形式、光线、颜色、材质等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品质的要求。
(2)特殊问题
长春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站点周边空间因受用地权属、已有建筑等相关问题的存在,以下几大问题尤其突出:一是站点建设于城市用地背面,沿线用地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环境不协调;二是站点临近城市道路,周边空间极为狭小,行人进出站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三是部分站点位于城市立交中心,站点可达性较差;四是3号线与1号线的站点同地处地下,既无连通又距离较远,大大降低了乘客换乘效率。
东京涉谷站出入口与站房外的步行系统结合十分紧密,主要通过过街通廊的形式将轨道站点与周边步行道进行连接。同时,步行街道兼具舒适、美观、多样等特点,方便市民出行。
原宿站的可识别性通过极强的地域风貌与完善的引导系统实现。主体站房采用日本传统风格样式,主体站房风格还应用到引导设施上,充分展现出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风貌,激发了轨道站点区域的活力。
观音桥站在轨道站点出入口的选址方面,采用了3种与周边空间衔接的方式:一是将出入口设置在周边现有公园门前;二是将出入口设置在商业步行街内;三是将出入口设置在商业综合体内。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南坪站周边商业氛围浓厚,同时周边设有一座长途汽车站。针对这一特点,南坪站与公共交通通过3种方式进行衔接:一是局部地段依托站点周边道路设置公交站点;二是公交站点采用室内化与立体化方式;三是根据长途汽车站位置设置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
基于以上案例,笔者总结了5个方面的解决策略,即营造公共空间、改善交通衔接、搭建步行空间、强化标识系统与改造站点设施。
为实现步行交通流的“不停顿流动”,首先,建议站点周边步行路径简单、直接且避免绕行;其次,可通过扩大站点步行入口广场、增加站点出入口数量等方式多维度、多层面地疏散步行人流;再次,可增加人性化的步行过街设施,并与街道建筑、景观环境进行整合,形成舒适的步行空间环境。
轨道交通站点的标识系统形式,应尽量与周边现有的商业地标、文化地标相结合,与地区文化相融合。此外,标识系统注重智能化的体现,向集自助引导、自助查询、自助服务多功能为一体的标识引导体系方向发展。
营造良好的站点周边空间氛围,有利于提高站点的人群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活力。公共空间营造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
(1)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小尺度公共空间营造
这类公共空间的营造将依据轨道交通站点产生的人流量,在站房出入口周边结合街头绿地、商业中心或住宅区门前小广场的面积进行建设,采用人居尺度的城市家具、地灯和绿植营造一个供周边人群休憩、赏景的平台。
(2)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公共空间相结合
当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存在较为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如:公园、大型步行街、广场、河流)时,应当将站点的出入口的设置与这类公共空间紧密结合,形成站点与公共空间的联动效应,共同增强该区域的城市活力。
(1)与其他轨道交通的衔接
轨道交通换乘站应尽量采用无缝衔接的方式,使乘客能够在不出闸机的情况下完成线路换乘。换乘站地下空间应当满足“多线共面”的要求,将多条轨道线在换乘站的地下空间统一布设,统一管理。对此,应加快长春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建设,充分挖掘地下空间,形成一体化的交通换乘体系,以期完成站厅内的换乘。
(2)与公共交通换乘的衔接
针对长春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交位于同一平面的情况,笔者建议公交站点的布设应尽可能接近快速轨道交通站点,布设距离尽量控制在50米以内,与公交站场的步行距离控制在200米以内。当公交站点布置在轨道站点不同侧面时,建议通过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进行连接。
(3)与小汽车换乘的衔接
建议在城市核心区外围,周边空间条件较好的轨道交通站点配备静态交通设施,形成停车换乘(P+R)模式。可采取低价收费甚至免费的收费管理方式,为私家车提供停放空间。
轨道交通站点内部建议增设盲道、地面上下车指示、栏杆扶手、防滑设施、垃圾桶、座椅、洗手间及智能化设施,为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同时,需要对站点建筑的外观进行改造。建议对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沿线站点建筑全部更新,统一造型、统一材质和色彩,与进站与候车空间相吻合。同时强化特色,风格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议3号线二期工程及4号线全线沿线站点在保持原有形式的基础上,保证外立面的整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