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双面性,免检制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方面其对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具有推动力。另一方面,已获得免检的企业利欲熏心,在产品上过分降低成本,掺杂掺假、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违背公序良俗,甚至危害社会群众生命健康,令人唏嘘。本文从免检制度的利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期免检制度能够得到改良,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关键词:免检制度;免检存废;产品质量
一、免检制度产生的背景
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词为中国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市场经济得到发展,由于之前长期处于滞后、发展缓慢的状态,光靠市场的调节并不能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来调控经济发展,确立了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各级政府直接掌握国有资源,在许多资源的配置上享有巨大的权力。
企业不论大小,都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员,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大大小小的企业构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链。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显露出来,政府“有形的手”越伸越长,形成一种过度干预的局面。尤其是在对于企业的检查上就暴露出重要问题。
原先产品质量安全由各地区的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负责,由于检查的机制不够完善、安排不够合理,或者再加上利益的驱使,会使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检查具有随意性、频繁性、利益性等。比如企业一天可能会碰到好几个部门来抽查,使其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安排,打乱了企业的工作秩序,浪费其精力,增加其成本,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二、免检制度存在的意义
(一)创立品牌、提高质量
免检是指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产品免于政府部门实施的质量监督检查的活动。如果一家企业某种产品获得了免检资格后,在免检有效期内,一是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在内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二是在全国各个省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三是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从免检的官方描述可以看出,免检产品是质量上达标的产品,是国家批准的,以政府公信力来扶持,因此往往该类产品容易受人信赖、被人们接受。被打上“免检产品”标志的产品因被接受销量变高后,其知名度也提高,渐渐就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种品牌。从市场竞争的角度,企业会争相为自己的产品打造这种品牌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此会努力提高质量,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开拓市场,服务大众。
(二)减轻企业负担,减少企业成本
免检制度使得企业免于接受检查,尤其是多重检查。此前企业一旦收到检查通知,便要为此而付出時间、付出精力,停止运行现有的一部分工作,对自身各方面重新自我检查。免检制度使其不用为检查所累,免除因此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能够有条不紊地维持自身的正常生产和运行。
(三)降低政府部门行政成本
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检查,不仅企业需要对此进行准备,政府部门也需出动人员,花费时间,大大小小企业之多,政府检查工作也十分繁忙。免检制度减少了需要检查的企业个数,能够有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费用。
三、免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在食品类产品上的个案列举
(一)评定标准造成的社会不公
从免检工作自身来说,在免检评定标准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按照市场份额”评定免检是一种“扶优扶强”的趋势,对一些中小企业存在不公。中小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本就不如大企业,那么其能评上免检,享受免检利益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会使市场竞争失衡,也为垄断提供了条件。
(二)免检产品没把好关
市场上获得免检资格的企业越来越多,免检产品越来越多,许多企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产品免检的评估上花费大量精力,但在实际生产中并没有确保产品的质量。故政府部门在确定免检资格时容易受蒙蔽,把关较困难。
(三)企业恶性利用免检降低成本,威胁消费者健康
免检制度不仅为企业与其产品的发展带来大大的好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许多优质的产品。然而光明背后必有黑暗,在利益面前,许多人会利欲熏心,私欲、贪欲会冲昏一个人的头脑,一个企业也会为了更高额的利益而做出违背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违法公序良俗的事情,甚至是违法犯罪的事情。免检制度的存在反倒为企业钻空子提供了捷径,当一个企业的产品成为了免检产品,由于免于检查,企业便能大胆的给产品减量、在产品中加入或减少一些成分、以更低的成本换取更高的利益等。也许消费者能够容忍量上的减少,但是倘若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那便是不能容忍的。
著名评论家潘多拉曾言:在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里,无论催生一部良法还是废止一部恶法,都应该只需呼吁、游说、监督、投票、弹劾,而不需要有人流血,特别不需要年幼无辜的孩子流血。
自2000年免检制度在我国正式开始以来,许多免检产品的质量问题危害到公众的身体健康,为公众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例如,亨氏辣椒酱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光明变质牛奶返场再加工事件等,种种事件造成了国人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危机。三鹿“毒奶粉”风波中,三聚氰胺更是严重危害了婴幼儿的生命安全。公众对免检产品的信任在一次次的事件打击中消磨殆尽,对国家产品免检制度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产生质疑。
四、免检制度的发展
(一)食品类产品免检的取消
2008年9月17日,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制的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
食品类产品毕竟是关乎国计民生,生命健康安全的,笔者认为取消食品类产品免检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二)免检制度的坚持、放弃、改良?
坚持、放弃抑或是改良,是免检制度的争议点。笔者认为,免检制度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对于一些不直接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产品,倘若符合免检的条件,是可以给予其资格的。以我国现在国情来看,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血液、关键,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倘若所有类型产品都需要各种检查,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重新确定免检,强化责任制度,设定强检制度,培育信用环境有利于免检制度回归应然定位、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免检制度的前世今生》作者:孙欣.
[2]免检制度产生的背景、作用与优化 作者:费太安.
作者简介:
魏朝欣,出生年月:1998.1.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浙江台州,当前职务:学生,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