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世雄叶 方 于秋鹏陈祖鸿孙新明*金 睿
1.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2.贵州省安顺市畜牧技术推广站,贵州安顺 561000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模式之一。近年来,随着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的增大,为有效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扶贫开发的重点逐渐由“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即产业扶贫。林下生态蛋鸡养殖——就是充分利用空闲的林地、山地,进行自然放养,让蛋鸡自然饮山间泉水,采食林间虫草。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引领下,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生态蛋鸡养殖产业,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1]。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依托区域的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活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户与贫困区域协调发展,是扶贫开发的中心任务,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2]。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应该关注以下5个关键点:①以当地优势资源为依托,选准主导产业,做好产业扶贫规划;②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市场销售渠道,建立完善市场流通体系;③以本地现有扶贫产业为基础,科学规划,加大对合作社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林种养产业扶贫工程;④增加公共投资,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如产业路),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增加产业扶贫就业岗位;⑤加强监管,注重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确保产业扶贫产生稳定的经济效益。
总体来说,通过走绿色生态之路,发展绿色、生态、健康的农特产品,推动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种养殖产业是产业扶贫工作的必由之路。
1)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养殖标准化程度低,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合作社与贫困户无利益联结机制,标准化程度低,养殖规模较小,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卫生防疫意识差,疫病防控难度大,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制约了蛋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3]。
2)市场价格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品牌意识缺乏。林下蛋鸡养殖仍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名优特品牌不多,品牌单一,鸡蛋品质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由于受禽流感等疫病影响,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部分贫困户养殖效益不佳。家庭经营特征明显,蛋鸡养殖产业结构不优,市场优势不明显。
3)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及技术支撑,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农户接受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能力较弱,缺乏必要技术、技能和长远发展规划,对当前国家的政策导向不了解,经济来源单一,收入有限,养殖资金匮乏,难以扩大林下蛋鸡养殖规模,稳定增收难度较大[4]。
4)饲养密度过大,分群不合理。高密度饲养,鸡病日趋复杂,细菌性和病毒性传染性疾病暴发概率增加。不同日龄鸡群混合饲养,发病个体由单一病原逐步渐变为并发及混合发病,严重危害蛋鸡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5)防疫程序不规范,人鸡混居现象普遍。林下蛋鸡养殖户不按照正规防疫规程开展防疫,增加了疫病传染和发病机会。人鸡混居,不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鸡病流行的因素之一。
6)消毒灭菌不彻底,病死鸡处理不及时。蛋鸡进出场地及设施消毒灭菌不彻底,没有严格按照“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鸡舍重复利用,成为鸡病流行的媒介。病死鸡处理不及时,造成了疾病流行。
7)滥用抗生素药物,没有落实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重治疗,轻预防,遇到疾病大量投喂抗生素类药物,不注重鸡群生物安全管理,鸡群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抗病、免疫失调等亚健康状态[5]。且大部分养殖场(户)没有自己的种鸡场,雏鸡品种质量控制措施很难配套落实,雏鸡无序长途贩运,增加了鸡病流行隐患。
建立并细化扶贫项目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村合作社和贫困户为重点对象,因地制宜,在适合林下蛋鸡养殖的地区科学选址布局。统一为贫困户林下蛋鸡养殖项目购买保险,适当降低贫困户参与林下蛋鸡养殖的风险,使低收入贫困群体能够真正受益。
加强农村地区林下生态蛋鸡养殖基地建设,实施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扶持力度,构建现代生态循环林下蛋鸡养殖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依托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支持农户发展家庭牧场,推行精细化管理。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标准,加快林下蛋鸡标准养殖场等示范项目的建设[6]。
逐步建立一批林下生态蛋鸡生产青年农场主,组建合作社并实现抱团发展。将蛋鸡养殖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适度提高龙头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和生产规模。引导合作社树立蛋鸡养殖精品意识,不断强化示范引领,培育林下蛋鸡知名品牌,切实提升产品结构。
培育打造一批区域品牌、公共品牌。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省级以上名优品牌评选认定工作,支持经营主体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开展林下生态蛋鸡绿色生态产品宣传推广。
依托政府平台,公司全面推进生态鸡蛋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等设置林下蛋鸡产品展示窗口。建立对口帮扶城市禽蛋产品市场开拓协作机制,提高禽蛋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依托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拓宽市场营销渠道。坚持以销促产,实行“订单式”产销模式。建立贫困地区贫困村生态蛋鸡产品目录,确保供销稳定。实施生态家禽(蛋)产品“走出去”战略,完善冷链物流配套体系,支持开展林下蛋鸡国际标准认证[7]。
国土、林业及环保等部门对贫困地区发展蛋鸡养殖的环评、用地等要简化审批程序,优先安排。农业、畜牧、发改、扶贫等部门应加大政策资源统筹安排,重点支持贫困乡镇、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生态蛋鸡养殖产业。市、县相应安排家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林下生态蛋鸡产业发展,将贫困对象参与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纳入扶持范围。对开展生态家禽养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实施目标价格保险,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适时建立产业扶贫专家咨询服务机制,开展对蛋鸡品牌打造、质量监管、疫病防控、市场开拓等重大问题研究和咨询服务。鼓励和支持“三农”专家到贫困乡镇挂职,引导支持基层农技人员创办合作社,发展林下蛋鸡养殖产业。加强对贫困户参与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培训,培养一支会管理、懂技术的养殖技术人才。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通过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转化通道,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村入户。
农村林下生态蛋鸡养殖技术容易掌握,它可以解决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为生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促使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子,助推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做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