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裂谷Kerio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2019-02-28 06:28邱春光陈经覃
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1期
关键词:裂谷烃源盆地

胡 滨, 贾 屾, 邱春光, 陈经覃, 饶 溯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0 引言

东非裂谷发育世界上最年轻的裂谷盆地群[1],其勘探潜力被长期争论[2-4]。由Tullow和Africa Oil公司组成的作业团体于2012年在面积仅有2 180 km2的South Lokichar盆地取得油气勘探突破[3]。据作业者Tullow公司公布,盆地已发现8个油田,合计2C可采储量9.2×107m3[5],使该区成为研究和勘探的热点地区。然而,近年来在周边盆地勘探效果不佳,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对未来油气勘探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Kerio盆地紧邻South Lokichar盆地,目前勘探程度低,国际上相关研究较少,也是中国的研究空白区。本文基于最新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成果,与已获得油气勘探突破的South Lokichar盆地进行类比,对Kerio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解析,阐述其油气勘探潜力和前景。

1 研究区概况

东非裂谷(East African Rift System,简写为EARS)位于非洲东部陆上,南北全长约3 500 km,宽50~300 km,在平面上分为东、西2支。裂谷东支自北向南经过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家(图1),可分为北、中、南3段,共17个盆地。

图1 东非裂谷东支沉积盆地分布示意图Fig.1 Sedimentary basins location of the Eastern Branch of EARS

新元古代造山带控制了裂谷东支的走向[6]。渐新世开始,受到阿尔法(Afar)地幔柱活动影响(约31 Ma),东非裂谷系整体进入新生代裂谷演化阶段,阿拉伯板块从非洲板块分离,形成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系三叉裂谷[7-8]。东非裂谷系是其中的夭折支[9],并逐步演化成现今的陆内裂谷盆地群。Kerio盆地即是发育在东非裂谷东支中的一个沉积盆地。

2 盆地概况

裂谷东支受阿尔法和肯尼亚地幔柱的影响较大[10],不同盆地的演化差异大,主要发育2期裂谷,西早东晚。

第一期裂谷(图2(a)),South Lokichar[11]和Kerio Valley盆地为裂谷沉降中心,主要发育渐新统—中新统地层[12],厚度可达6 000 m,中中新世之后盆地整体抬升,沉积厚度小,同时,Kerio、North Lokichar等盆地初步发育; 第二期裂谷(图2(b)),上新世之后,沉降中心由South Lokichar盆地向东向北迁移,Kerio、North Lokichar和Turkana盆地沉积厚度大,可达6 000 m,同时,Omo和Chew Bahir等盆地形成。

2.1 勘探现状

Kerio盆地位于东非裂谷东支中部,South Lokichar盆地东侧(图1),SN走向,长约88 km,宽约36 km,面积约2 600 km2。该盆地采集了高分辨率重力资料,可用于大型断裂与构造带的识别[13]。

(a) 渐新世—中新世 (b) 上新世—全新世

图2 东非裂谷东支裂谷发育示意图Fig.2 Rift development maps of the Eastern Branch of EARS

20世纪80年代采集了54条二维地震测线,总长度约2 080 km,测网密度0.7 km×0.9 km~2.5 km×4.5 km。地震资料主频10~17 Hz,频带宽8~50 Hz,信噪比、同相轴连续性和地震波组特征整体中等,深层较差。盆地内钻有2口干井,分别为2014年钻探的K-1井和2015年钻探的E-1井。

2.2 沉积充填

钻井揭示了Kerio盆地渐新世以来发育的5套沉积地层,即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上中新统、下上新统和上上新统—更新统(表1,图3(a))。各地层之间为整合沉积,界面呈较强连续强反射特征。盆地的最大沉积总厚度约6 500 m,整体南薄北厚,渐新统—中新统的地层厚度南北基本相当,但上新统—更新统地层在盆地北部明显加厚(图3(a)),这与控制盆地沉积的火山事件有关。

表1 Kerio与South Lokichar盆地沉积地层Tab.1 Comprehensive columns of Kerio Basin and South Lokichar Basin

Kerio盆地经历的2期剧烈火山事件控制了2个沉积旋回[14]: ①渐新世—中中新世,火山活动较剧烈,K-1和E-1井均揭示了这套火成岩(约10.0 Ma)。盆地局部地区沉积薄层河流相砂岩。晚中新世,裂谷逐渐拉开,早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后期湖泊开始出现,发育三角洲相与滨浅湖相沉积。②中新世末期(约5.1 Ma),又发生剧烈的火山事件,在盆地北部形成沉降中心,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钻井揭示为灰黑色泥岩与凝灰岩互层,地层厚度约90 m。随后湖泊变浅,以三角洲相和河流相沉积为主,钻井揭示的厚度为1 500~1 800 m。

(a) 地质剖面图 (b) 基底等t0图

图3 Kerio盆地基底等t0图和地质剖面图Fig.3 Basement time structural map and geological sections of Kerio Basin

2.3 断裂特征

Kerio盆地呈西陡东缓的半地堑结构,发育4条一级断层,即F1、F2、F3和F4(图3(b)),均为东倾的正断层。F1为控制盆地的边界断层(图3(a)),呈SN或NE—SW走向,延伸长度超过100 km(研究区范围内)。F1南部是Kerio盆地与South Lokichar盆地分割的断层,呈NW—SE走向(图3(b))。F4为邻近F1边界断层的一条断距很大(可达1 000 m)的断层(图3(a)中BB′测线),与F1断层走向基本相同,呈SN或NE—SW走向,延伸长度约21 km,断层两端的断距迅速减小。F3为控制盆地结构并且持续活动的深大断裂(图3(b)),与F1断层走向基本相同,呈SN或NE—SW走向,延伸长度约63 km(研究区范围内),南部断距迅速减小,并与F2断层相交。F2断距较小,为NW—SE走向,延伸长度约18 km,北部与F1相交,南部与F3相交。

2.4 盆地结构

Kerio盆地由4条一级断裂分割为4个凹陷(图3(b)),即北凹陷、西凹陷、东凹陷和南凹陷。其中北凹陷、西凹陷和南凹陷受控于F1边界断层,而东凹陷则受控于F3断层。北凹陷与西凹陷由北部凸起带分割,南凹陷与西凹陷由F2断层分割。

(1)北凹陷(图3(a)中AA′测线): 无明显的半地堑结构,面积约90 km2(研究区范围内),断层非常发育,沉积中心位于北凹陷的北部,沉积地层最大厚度可达6 000 m。

(2)西凹陷(图3(a)中BB′测线): 呈半地堑结构,近SN走向,面积约180 km2,凹陷内断裂较发育,地层厚度最大约6 000 m。

(3)东凹陷(图3(a)中BB′测线): 呈西断东超的半地堑结构,近SN走向,面积约280 km2,断裂非常发育,中新世以来的断裂更为发育,断层间距仅约200 m。地层厚度最大约6 500 m,是上新世以来的沉积中心。

(4)南凹陷(图3(a)中DD′测线): 呈半地堑结构,近SN走向,西陡东缓,面积约50 km2,凹陷内部断裂不发育,地层厚度最大约4 800 m,以渐新统至中新统为主,上新统以上的地层薄。

3 石油地质条件

3.1 烃源条件

3.1.1 烃源岩指标

Kerio盆地存在1套被证实的烃源岩(图4(a))和2套潜在烃源岩。上新统底部烃源岩(证实)由E-1井揭示,岩性为凝灰岩与灰黑色泥岩互层,厚度约90 m,其中灰黑色泥岩厚度仅为20 m,但生烃指标好。有机碳(TOC)含量为0.83%~3.83%,平均值约2.83%,氢指数(HI)值为403~687 mg/g,平均值约500 mg/g,为I型(腐泥型)干酪根,Tmax为445~449 ℃,显示已成熟。该套烃源岩为湖泊相沉积,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频连续强振幅反射特征,反射横向较稳定,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北部,面积约800 km2。

(a) 早上新世 (b) 中晚中新世 (c) 早中新世

图4Kerio盆地沉积相图
Fig.4SedimentaryfaciesofKerioBasin

South Lokichar盆地证实发育下中新统优质湖相烃源岩,地震剖面上呈中高频连续强反射的特征。Kerio盆地的钻井均靠近边界断层,未钻遇优质烃源岩。地震反射特征的对比研究推测,在Kerio盆地深洼区的中上中新统和下中新统发育湖相烃源岩: ①中上中新统烃源岩(推测)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南部(图4(b)),地层最大厚度约400 m,湖泊相地层分布范围的面积约600 km2; ②下中新统烃源岩(推测)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图4(c)),地层最大厚度约400 m,湖泊相地层分布范围面积约450 km2。

3.1.2 火山活动对烃源岩的影响

裂谷东支各盆地受火山活动影响均较大。火山活动对烃源岩的形成演化存在正反2个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烃源岩的方面: ①火山和热液给湖盆水生生物带来大量营养,利于藻类繁盛,同时使湖水含盐度增高,形成还原环境,有利于藻类物质的保存[15]; ②与火山热液伴生的烃源岩过渡金属含量高,过渡金属的催化作用可以降低有机质中的C-C、C-S、C-O键活化能,催化有机质降解成烃和CO2; ③火山烘烤促进干酪根热演化,裂谷东支地温梯度可达4.2 ℃/100 m[16],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烃门限,弥补了烃源层时代新的不足。

不利于烃源岩的方面: ①火山灰不仅能释放铁、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也会释放铜和锌等有害物质,浓度过高会严重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长; ②对于水体有限的湖泊,近距离火山喷发还会释放大量氯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并大幅提升水温、降低pH值,从而造成生物大规模死亡[17]。

3.1.3 盆地模拟

使用Trinity软件针对Kerio盆地的3套烃源岩进行盆地模拟。

(1)烃源岩地层厚度取值: 上新统烃源岩参考E-1井实钻值90 m,中上中新统与下中新统烃源岩则对比Kerio盆地与South Lokichar盆地的烃源岩层段的地震反射特征,推测厚度为400 m。

(2)TOC含量和HI取值: 上新统烃源岩参考E-1井实钻的平均值,TOC含量取2.83%,HI取500 mg/g。South Lokichar盆地L-1钻遇的下中新统烃源岩TOC含量平均为4.5%,HI平均值440 mg/g,露头样品TOC含量平均为3.6%,HI平均值580 mg/g。因为South Lokichar盆地揭示的下中新统烃源岩TOC含量很高,而Kerio盆地内的中上中新统和下中新统烃源岩仅为推测,因此Kerio盆地模拟的TOC含量选取3%(小于South Lokichar盆地的井实钻值),HI值选取500 mg/g。

(3)地温梯度取值: 选取South Lokichar盆地钻井揭示的平均地温梯度值,即4.2 ℃/100 m。

(4)烃源岩埋深: 依据各烃源岩层段的地震解释层位。

盆地模拟结果显示,盆地内1 500 m深度即可进入生烃门限(Ro=0.7%),3套烃源岩合计生油量约98亿桶,排油量23.4亿桶。其中,下中新统烃源岩成熟度较高,成熟烃源岩面积约130 km2,生油量约42亿桶,排油量约8.6亿桶; 中上中新统烃源岩成熟度较低,成熟烃源岩面积约160 km2,生油量约52亿桶,排油量约12.4亿桶; 上新统底部烃源岩埋藏浅,成熟度低,仅在北部小范围区域成熟,生油量约4亿桶,排油量2.4亿桶。

3.2 储层条件

South Lokichar盆地的钻探结果显示储层条件较好[18],但在盆地边界断层附近发育冲积扇相地层,因砂岩致密导致有效储层薄。例如距离边界断层较近的T-1井揭示目的层段以冲积扇相沉积为主,油层净厚度仅为15 m; 而相对远离边界断层的T-2井则揭示目的层段以河流和三角洲相沉积为主,油层净厚度为70 m,孔隙度23%~29%,渗透率达0.1~3 μm2。

Kerio盆地具有相似的储层发育特征。K-1井揭示中上中新统和上新统2套储盖组合。储层以河流和三角洲相沉积为主,砂地比为40%~47%,单砂层厚度可达20 m,储集物性较好。但渐新统距离边界断层仅1 km(图3(a)中BB′测线),以冲积扇—扇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储层物性较差。

3.3 圈闭条件

Kerio盆地断裂发育,形成5个与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带,即北部凸起带、西部陡坡带、中部缓坡带、东部反转带和南部斜坡带(图3(b))。北部凸起带多发育断层复杂化的背斜圈闭。西部陡坡带多发育边界大断层控制下的半背斜圈闭(图3(a)中BB′测线)。South Lokichar盆地发现的油田多为此类圈闭,但Kerio盆地已钻探的两口井也均为此类型并且失利。中部缓坡带多发育反向断层遮挡的断块圈闭(图3(a)中CC′测线)。东部反转带受局部挤压应力影响,形成洼中隆构造,发育断层复杂化背斜圈闭和垒块构造等类型圈闭(图3(a)中BB′测线)。南部斜坡带多发育反向断层遮挡的断块圈闭(图3(a)中DD′测线)。

4 勘探潜力与成藏模式

Kerio盆地可能具备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但目前勘探尚未获得突破。盆地存在一套证实的烃源岩和两套类比South Lokichar盆地推测的烃源岩,总排油量可达23.4亿桶; 除边界断层附近外,发育物性较好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储层; 中部缓坡带、东部反转带和北部凸起带是油气运移最有利指向区(图5),目前存在大量未钻圈闭,具备一定的勘探潜力。

图5 Kerio盆地下中新统顶面油气运移趋势图Fig.5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op Miocene in Kerio Basin

(1)中部缓坡带。构造低部位(西凹陷)呈低频连续强振幅反射特征,推测为下中新统和中上中新统成熟烃源岩,构造高部位见砂岩储层沉积,且位于优势运移方向,可在反向断层遮挡形成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图6(a)),形成旁生侧储成藏模式。

(a) 中部缓坡带 (b) 东部反转带

(2)东部反转带。构造低部位(东凹陷)推测发育中上中新统成熟烃源岩,反转带内见砂岩储层沉积特征,处于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上,油气经断裂向上运移至反转带圈闭中聚集成藏(图6(b)),为下生上储成藏模式。

(3)北部凸起带。位于北凹陷、西凹陷和东凹陷之间,存在多向供烃的可能。但依据图4(b)和图4(c)湖相烃源岩展布范围可知,在盆地北部中新统烃源岩可能不发育,而上新统烃源岩成熟度低,烃源可能不足,推测北部凸起带周边的两口钻井的失利原因为远离有效烃源灶,缺少通畅的油气运移通道。

此外,南凹陷埋深浅,烃源岩成熟度低,且西部陡坡带和南部斜坡带的圈闭规模小,勘探潜力较小。

综上可知,中部缓坡带和东部反转带为盆地的有利勘探区带。圈闭主要依靠推测的下中新统和中上中新统烃源岩供烃。

5 主要风险与存在问题

Kerio盆地受第一期火山事件影响大,晚中新世形成浅湖,可能发育烃源岩,但未证实。中新世末期第二期火山事件促使裂谷再次拉张,形成中深湖沉积环境,但此次火山事件持续时间短,导致中深湖相泥岩沉积厚度薄,虽然其生烃指标与South Lokichar盆地相似,但可能由于厚度太薄、成熟度较低,从而导致生烃量有限。

此外,目前Kerio盆地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低,当前的认识和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6 结论

(1)Kerio盆地为主动裂谷,呈幕式拉张,渐新世以来发育5套沉积地层,最大沉积厚度可达6 500 m。一套被证实的烃源岩指标好,厚度薄,盆地模拟显示1 500 m深度即可进入生烃门限。盆地发育河流和三角洲相砂岩,孔渗物性好。

(2)盆地呈西陡东缓的半地堑结构,发育4条一级断层,将盆地分割为4个凹陷。盆地内断裂发育,形成5个构造圈闭带。中部缓坡带和东部反转构造带为盆地的有利勘探区带,可能形成旁生侧储、下生上储2种成藏模式。

(3)烃源岩是盆地勘探最主要的地质风险。

猜你喜欢
裂谷烃源盆地
基于谱元法的三维盆地-子盆地共振初步研究
黄河口凹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南美洲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和勘探潜力
二连盆地伊和乌苏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
川东北地区陆相烃源岩评价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
地球上一道美丽的伤痕 云南武定己衣大裂谷
裂谷热
陆相成熟烃源岩区连通砂体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