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 之
“肥皂”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庄绰的《鸡肋篇》。其文曰:
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暴干乃收……《本草》(即《神农本草经》)不载,竟不知为何木。或云以沐头则退发。
由此可知,“肥皂”指的是肥皂荚,它是皂荚的替代品。用皂荚洗沐,不仅除垢,还能祛风湿,治皮癣;用皂荚浣衣,衣料的纤维不会受损,衣服也不会失去光泽,因此古人对它很是青睐。不过,有些地方是不产皂荚的,人们就使用一种名叫“肥皂”的果荚来替代,这种肥皂荚的功效甚至比皂荚还要好。
需要指出的是,庄绰把肥皂荚与肥珠子混为一谈,则是不正确的。二者显然是不同的品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无患子》“释名”引南朝宋何承天《纂文》云:
其木名卢鬼木。山人呼为肥珠子、油珠子,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如珠也。
可见肥珠子乃是无患子的别称。接下来,李时珍又在“集解”中说:
(无患子)生高山中,树甚高硕。枝叶皆如椿,特其叶对生。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弹丸,状如银杏及苦楝子,生青熟黄,老则纹皱。黄时肥如油炸之形,味辛气下有二小子,相粘承之。实中一核,坚黑似肥皂莢之核,而正圆如珠……
关于肥皂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肥皂荚》“集解”中阐述道:
肥皂荚生高山中,其树高硕。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白花,结荚长三四寸,状如云实之荚,而肥浓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其色如漆而甚坚……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不仅把二者作了详细区分,还指明无患子(即肥珠子)之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似”,表明仅仅是“相像”,其实不是。由此可知,肥皂荚与肥珠子并非同一物种。
由于肥皂荚的上佳洗涤效果,一些人便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专借以为衣食之地”。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条记载,那时京都临安已经有了制售“肥皂团”的生意人。其后,人们又在配方中加入各种香料,做成了不同香味的“香皂团”。
明清时期,洗浴用皂的制作更为精良,并且正式有了“肥皂”与“香皂”的名目。其形状也不再是圆球状,而是长方或椭圆块状,其量词也改为“块”或“锭”。不过,那时的“肥皂”“香皂”依然是以植物原料为主制成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肥皂、香皂,完全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