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的缺氧缺血所致的一种心肌坏死疾病,该病起病急、病情凶险,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降脂、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心脏功能为主[2]。他汀类药物作为还原酶抑制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具有降脂、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及心脏功能的作用,且安全性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3]。但临床上他汀类药物种类较多,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效果均显著,但二者各自的治疗优势在临床上仍存在争议[4-5]。因此,本研究分别使用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并探讨二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心脏功能的影响。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就诊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6];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完成随访。排除标准:①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器质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急性期感染病人;②对研究药物过敏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A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8~64(51.32±3.27)岁;合并高血压34例,血脂异常36例。B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0~65(50.99±3.34)岁;合并高血压31例,血脂异常3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46,规格5 mg),每次10 mg,每日1次;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国药准字J20120050,规格10 mg),每次20 mg,每日1次。均于睡前服药,连续用药半年。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抽取病人5 mL外周静脉血,使用OLMPUS AU 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试剂盒购于上海申索佑福医学诊断用品有限公司。使用血管超声探头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使用SIEMEN SACU SON/HDI5000Sonoct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1年,记录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2.1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s) mmol/L
与治疗前比较,1)P<0.05
2.2 两组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组明显低于B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FMD、LVEF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FMD、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D、LVE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FMD、LVE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2 两组hs-CRP水平比较(±s) mg/L
与治疗前比较,1)P<0.05
表3 两组FMD、LVEF水平比较(±s) %
与治疗前比较,1)P<0.05
2.4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复发性心绞痛、血运重建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未有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预后较差,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病情恶化,严重者甚至死亡。其发病机制尚未得到明确阐明,主要病理特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数研究认为其和血脂紊乱、高血压、肥胖、炎症反应之间存在密切关系[7-8]。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正常人群中表达十分稳定,但当机体遭受到创伤或微生物刺激时,可引发炎症反应,其表达急剧增加,且和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国内外均有报道证实,hs-CRP和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梗死范围、预后之间关系密切[9-10]。血管内皮功能不仅可以反映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也可以判断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此外,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脏功能普遍存在损伤[11-12]。因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需考虑降脂、抗炎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脏功能,对提高预后有积极意义。
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案较多,不仅需改善饮食、日常行为及生活习惯,还需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在用药方面,多采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等,但此类药物仅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病情,且阿司匹林对血管内皮、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3]。他汀类药物目前在心血管内科中已得到广泛使用,不仅可调节脂质代谢平衡,且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脏功能,缓解炎症反应,提高预后。而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是临床最常用的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主要通过增加肝脏LDL-C细胞表层受体数量,促使其分解、代谢,进而降低LDL-C的表达,还有助于预防无心脏特异性表现但伴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病人发生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且瑞舒伐他汀具有高肝脏选择性,进入机体后,代谢率低,可得到更高的药物利用率,使用较少的剂量也可得到满意的疗效。阿托伐他汀是经典的脂溶性调脂药,具有较强的细胞穿透力,用药后可在短时间内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核,从而发挥药物疗效;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调脂作用主要是使肝脏生成物降低,且降低LDL-C水平。有研究认为,在相同时间,给予相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后,瑞舒伐他汀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心脏功能中效果显著[14]。但也有报道提出,两种药物均可抑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心脏功能,在临床疗效及预后中效果相似,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15]。还有研究显示,在随访过程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MD、LVE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孙平等[17]报道结果相符,说明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脏功能。瑞舒伐他汀对TC、TG、LDL-C、hs-CRP的改善程度优于阿托伐他汀,说明瑞舒伐他汀具有更明显的降脂、抗炎效果。有研究也指出,瑞舒伐他汀的调脂、抗炎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18]。本研究在随访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使用瑞托伐他汀的病人复发性心绞痛、血运重建的总发生率为6.67%,低于使用阿托伐他汀病人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药物均可有效改善预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仍需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深入研究何种药物预后更佳。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脏功能,但瑞舒伐他汀的降脂、抗炎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