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语的意义总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关于“吃醋”就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吃醋”、“醋意”、“醋劲儿”、“吃干醋”等类词来形象说明由妒忌心理而表现出来的情绪、行为,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指男女感情之间的排他性。从历史文献上看这种语意的出现大概可以追溯到唐代。
史传唐太宗的名相房玄龄之妻卢氏妒忌甚重,“玄龄微时,病且死,诿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卢泣入帷中剔一目示玄龄,明无他。会玄龄良愈礼之终身。”卢氏曾被稗史野记记为有名的妒妇,那则故事其实很有趣味:一次,太宗李世民赏了几个美女给房玄龄但是房玄龄却惧内不敢接受。于是这位皇帝就派人给卢氏送去一壶毒酒,同时宣布旨意妒忌为妇德之大亏,念其为重臣结发之妻且其夫又恩爱与她,故给其最后一次选择的机会:同意房玄龄接受皇帝的赏赐,否则饮鸩受死!没想到,刚烈的卢氏竟不假思索的夺过酒壶一饮而尽!在中国封建制时代,一个女人为了把“第三者”关在门外连付出自己的生命都能够无所顾忌,其悍烈决绝的程度也就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然而,这位剔目明志的卢氏并没有死,因为唐太宗不愿历史留瑕的恶人,他让人在壶中装的是苦酒——醋,不是毒酒!于是卢氏“吃醋”不怕丢命的故事有了名了。且不说故事的真假,但“吃醋”一词却流传下来。如在《红楼梦》中明恋暗想宝二爷的晴雯姑娘,听说袭人和宝玉要好,心中“不觉又添了醋意”。
因为妒忌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被排抑的人性弱点,一个人若是有了妒忌之心是不便于直接和公开表露出来的,这是关乎到“修养”的大问题。但是,“妒忌是人性的弱点”,“妒忌之心人皆有之”,有而不能露,内心的感觉是不免酸溜溜的,醋是酸的,于是“醋意”、“吃醋”的这层意义也就自然使用流行开了。
正是由于妒忌和“吃醋”都是不便于明言的人之内心的不舒服感觉,因此人们开始在公开场合忌讳“吃醋”、“我要醋”、“吃醋”的直白用语,如同人们出于忌讳在进餐时把“要饭”(乞丐俗称“要饭的”)说成“添饭”一样。于是“忌讳”一词就成了餐桌上和日常生活中“醋”的代名词。醋是日常生活中极常见、极易得的便宜货,人们买醋一般多是以一斤为单位,一斤醋通常也就是一瓶,“买一瓶醋”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习俗。于是,有了用“半瓶醋”一词来喻说或讽刺对某种知识技能一知半解不足用的人或事,如元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文:“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
在《醒世姻緣传》有文:“却说明水镇有一个富贵人家,姓狄,名宗羽,号宾梁,虽是读书无成,肚里也有半瓶之醋,漯混荡荡的,常要雌将出来。”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唐宋以后读书人的“学而优则仕”社会出路渐趋狭窄,所谓“百不及一”绝不为过,明清两代此种情形更甚。于是,未能入仕的读书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跌,久而久之读书人的人格价位、甚至心理自尊也渐趋下落。因之,迂腐、酸腐逐渐成了封建制时代读死书、死读书士子们的族群性格作风特征。于是,“酸腐”成了读书人人格特征的“专利”,“酸子”成了为数众多的沉寂落拓读书人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