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舟 朱七七
走进胶济铁路博物馆,在序厅中间斜台上有一块钢轨和钢枕。或许有人会问,这有什么稀奇的,在铁路线上到处都是?
这块钢枕和钢轨可不是平常之物,它可是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一百多年前,胶济铁路是在德国工程师锡乐巴的主持下修建的,他基于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经验,坚持采用钢枕而不用木枕,因为他认为木枕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不能持久。
后来,胶济铁路在历次大修的过程中,逐步更换为成本更低的木枕,現在木枕也已经淘汰,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轨枕。与之相配套的钢轨也在发生着变化,类型以1米长的钢轨重量来区分。胶济铁路上使用的钢轨由早期的30 KG 、38KG、43 KG,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干线上使用的50 KG、60 KG,一直到现在高速重载铁路上使用的75 KG钢轨。胶济线上唯一没有变化的是两条钢轨之间的距离,始终是标准规矩1.435 米。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显然是没有能力制造钢枕和钢轨的,那修建胶济铁路的钢轨和钢枕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德国。当时德国是工业强国,胶济铁路全线所使用的钢枕、钢轨等轨道材料和机车车辆都是由德国企业制造生产的,有克虏伯公司、波鸿集团、好希望钢铁厂、赫尔德矿业与钢铁集团、多特蒙德联合企业、国王与劳拉联合钢铁厂、王家钢铁厂。
当时中国的技术落后,铁路上跑的火车除了德国生产的,还有英国、美国、比利时,甚至日本等国制造的机车车辆,所以当时的中国铁路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完全不是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高铁世界领先的制造水平。
这重量级的“钢货”还有“大块头”的火车头,在一百多年前,是怎么从远在万里的德国运到山东大地的呢?那时候铁路线很少,陆路多是牛车、马车、独轮车,所以这些方法肯定都是行不通的,只有海运。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分成很多部件,分别通过远洋货轮,从茫茫大海上运到青岛的。这些飘洋过海运到青岛的机车部件,都送到一个叫“四方机厂”的地方,在那里组装成一台台完整的火车头后才能上线使用。
而这个“四方机厂”正是今天大名鼎鼎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中国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在这里下线。2010年12月,这里研制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综合试验中,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