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城市的发展路径

2019-02-26 19:19王江燕王悦费晨仪
中国周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共交通步行街道

王江燕 王悦 费晨仪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人们不断地涌入城市中,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与更高质量的生活。2016年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7.4%。高速城市化以及相伴的高速机动化过程迅速地改变着城市的格局,过去密集低矮的街区向大街区、大高楼和郊区化转变。我们看到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不得不接受越来越长的通勤时间。“城市病”困扰着现代城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面临着很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城市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以实现公平、高效、宜居等愿景?

中国现在正处于由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向注重品质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等级的城市都在开展城市更新项目。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整理,形成了提升城市品质的步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重塑城市公共生活,激发城市活力。

五步提升城市品质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统一思想,以人为本设计城市。城市形态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性。我们日常的出行如果走路、骑车、坐公交、挤地铁都不舒适、得体,我们就会开车,放弃绿色出行方式。这就是一种糟糕的循环。而如果从人性化的角度做出一些小的调整,并把它们作为设计标准,就可以让城市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适宜步行与骑行,变成更友好的居住地。

其次要完成的是评估城市,了解问题所在。达成共识之后我们需要调研,以对症下药。城市空间的使用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有许多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帮助规划师、设计师进行统计、测量和分析,街道断面各种交通方式的流量、人们的停留活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反馈……这些都能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的形态和空间质量。这些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一座城市,还能发现城市存在的问题和蕴含的潜力。

第三步便要找准典型、成本小、见效快的示范项目。利用城市里的试点项目测试和评估规划设计方法,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新的设计标准。关键是试点项目能够代表一个城市明确面临的挑战,从而可以作为未来改革的最佳实践范例。

第四,顺水推舟,建设更大范围的高品质公共空间网络。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各个地块常采用独立项目的模式开发,这样导致社区与交通系统之间缺少联系,社区与交通系统之间的空间——街道,被遗忘,尽管这正是居民日常生活最集中的地方。街道空间是我们了解社会丰富性和变化的窗口。从经济角度,在街道两侧开设的商铺,是地方经济的基石。以街道为基础,创建公共空间网络,可以满足可持续的、宜居的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构建连续的、完整的城市。

第五,制度保障,制定与时俱进的标准规范,打破部门藩篱。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同样重视机制体制和政策保障。很多工作的受挫不是由于技术层面的挑战或分歧,更大的问题来自于技术之外。一方面,我们要推动技术标准的更新,因为现在很多技术标准还是10年、20年以前的,相对滞后;另外是推动部门协同,公共空间涉及到的部门非常多,部门不协同的时候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确立从调研与试点迅速推进到政策评估的流程。

可持续城市的十个原则

明确了打造可持续城市的基本步骤,进行可持续城市开发还有若干需要遵守的原则。

首先,划定和实施城市增长边界。城市增长边界旨在实现紧凑发展,保护城市周边的生态、农业、历史与文化资源,缩短通勤距离。紧凑型城市在许多方面是高效的,也是宜居的。人口密度高意味着公共交通可以更高效地运营,通过步行和骑行可以更便捷地到达社区,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的环境足迹。城市增长边界能够防止无序扩张,在发展中优先考虑城市更新和内生式发展,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效能。这一策略能够提高建成环境的价值,并降低住房与交通成本,应该作为各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果城市持续向外扩张,而对具有历史意义的旧城区缺少再投资,往往会导致城市从内部开始衰败。每一座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必须制定和公布一項再开发与城市更新策略。其中可以结合许多因素。对衰退地区进行规划和再开发,实现高密度发展和多重功能,是保持平衡健康的区域经济、强化城市形象的关键。

第二,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公交导向型开发区(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s,TOD)的目标是将更多人口集中在便于使用公共交通的区域,使市民能够步行往返公交车站,满足多数日常需求。在这一区域内,公共交通是人们的首选出行模式,从车站走路或骑行可以轻松到达办公室、家中或其他重要目的地,且沿途有丰富的商品、服务供应,这就会降低驾车出行的吸引力,从而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碳排放。

越靠近大型公交站点公共交通车站的地区,人口密度应该更高。如果多条区域级公交线路在一个地方交汇,那这里最适合发展为区域就业中心,这样就可以辐射更多人,并提高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在全世界,公交导向型开发(TOD)已经成为健康城市增长的一项全球性标准。

第三,混合用途。混合用途是指混合居住、商业和办公等用途,使得区域内的就业与住房相对平衡,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长期影响。虽然这并不能保证所有住在这个区域内的人都能走路或者骑车上班,但可以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缩短通勤时间,减弱定向交通负载。

我们传统社区的街道有很热闹的公共生活,父母带着孩子和家人在街上散步,老人在街上打麻将。这些社区虽然也存在问题,但多样的店铺与服务给社区带来了活力,使这些地区独具魅力。城市应鼓励居住、购物和服务的最优平衡,住房选择应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和年龄群体的需求。商业区内也应该混合居住、购物和服务等功能,这样即使在夜间,整个区域也不会变得空空荡荡,死气沉沉。

第四,发展小街区。小街区让城市的交通网络更加高效。窄街和小路可以组成密集的网络,让交通路线更加分散,有助于优化小汽车交通流,且便于行人出行。相比“小街区、密路网”,为超大街区开发的大型主干路限制了交通流,所有交通都集中到几条主干道上,造成拥堵。过宽的马路也会成为步行的障碍。

而小街区旨在创建更加人性尺度的街道和街区结构。它在可步行范围内混合多种用途的土地,增加“街道生活”的气息。多个小街区可以合并出售给一家大型开发商,但必须保留街区之间的街道网络,保证公共路权。

第五,推行步行与自行车交通。适宜步行的街道和社区是打造美好城市的基础。发展慢行交通能够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促进公共交通发展,促进出行方式的改变。慢行出行需要的土地和能耗远远低于其他交通方式,不会带来污染,且能让居民更加健康地生活。

提升街道环境,打造高密度的步行与自行车道网络是关键。限制道路宽度、街区长度以及建筑与人行道之间的退线,均能起到鼓励步行的效果。慢行网络应该能完整连接便利设施、公园和重要目的地,更多的行人与自行车,也能让街道界面更加活跃,公共空间更加安全。

第六,释放公共空间。城市空间的活力可以转化为经济上的活力,这是一个普遍原则。丹麦的扬·盖尔大师说过:城市首先应该考虑人,其次是空间,最后是建筑。如果顺序反过来是行不通的。好的公共空间汇聚不同的人群,为城市带来活力,并提高周边地产的价值。

一个城市需要不同尺度的公共空间,包括小型的、私密的社区花园以及适合集会的大型公共场所,能够服务音乐会、节日庆典和大型活动。公园、广场、绿道等公共空间应均匀地分布,且相互连通,让包括老人、儿童在内的所有人都能轻松到达,便捷地使用。

第七,公共交通应成为城市的第一选择。建设拥有较高运力、高速度的公共交通走廊网络,设置公交专用道,可确保公共交通服务更加高效通畅。普通公交、电车、快速公交、轻轨、地铁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换乘,也会提升人们的体验。除了基础设施,一卡通、时刻表等服务,也是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公共交通车站设置于住宅区、工作单位和服务店步行可达范围内,也能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如果可以通过骑行、步行直接到达车站,有方便、安全的自行车停放设施,将“最后一公里”做好,就可以组合自行车与公共交通通勤出行。

第八,小汽车控制。即便城市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落实了以上原则,如果不对小汽车的持有和使用加以限制,城市仍会面对严重的拥堵问题。很多国外城市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采取各种形式的小汽车限制措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两手抓,才能缓解道路交通的拥堵难题。

在空间上,可以将城市分为不同类别的机动车使用控制区域。如将公交可达性最高、距离地铁站点或快速公交站点最近,且土地利用强度和混合程度高、道路网容量饱和度高的区域设为一类控制区,提出更低的停车配建标准和更高的停车收费原则。

第九,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目的是在建筑的使用寿命周期内,扩大积极影响,减少负面影响,最大程度节约电、水、材料等资源,减少污染。为推广绿色建筑,保证绿色建筑性能,各国第三方认证机构制定了多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亚洲常用的是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BREEAM)和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中国有自己的三星评价体系,政府还为星级建筑提供补贴。

中国住宅与商业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以上,这个数字仍在持续上升。因此建筑行业必须以可持续、高效率的方式使用能源,才有能力回应未来的能源需求。

第十,使用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能源系统、水管理系统与垃圾管理系统迫切需要更新,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资源回收再利用、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效率等手段,减少能源消耗、用水量和垃圾数量。

实践证明,上网电价补贴机制可以鼓励、部署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地热发电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都会得到支持。水管理则可与“海绵城市”结合,通过生态的方式,让城市就地消纳和利用降雨,像海绵一样对不同气候具有适应性。

可持续城市,是可触及的愿景

发展可持续的宜居城市,需要将以上原则在规划过程,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社区基础设施搭建等步骤,以及组织形式和管理政策等过程中逐步落实。可持续城市,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愿景,准确地将这一愿景传达给政治家、管理者、开发商、居民,让大家能够真正理解,同样是成功的关键。

建设充满安全、活力、健康和可持续的城市已成为全世界共同而紧迫的目标。城市的竞争力和城市的品牌已不再是一个徽标、一句口号,或一栋新的摩天大楼就能决定,它取决于城市公共环境造就的生活品质及体验——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以及公共交通等。

美国的波特兰市位列《大众科学》杂志评选的50个绿色城市之首,它拥有多元化的“20分钟绿色街区”,以自行车和公交为主导的交通体系,在明确的城市发展边界内进行高密度开发,利用绿色设计创造了经济效益,是可持续城市的典范。

以纽约、伦敦、墨尔本、哥本哈根、首尔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城市逐步认识到在街道中增加对行人、自行车和城市生活的关注对达成以上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并发起了一轮重建街道的浪潮。典型案例包括美國纽约百老汇大道改造、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改造、法国巴黎公共自行车系统、丹麦哥本哈根自行车绿道网建设、韩国首尔清溪川改造等等。

让我们共同期待,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中,让人居环境更加和谐而美好。

猜你喜欢
公共交通步行街道
魔方小区
热闹的街道
城市轨道站点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街道生活
在未来,我们不需要路
二次规划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