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2019-02-26 10:32杨培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8期
关键词:鞍区垂体腺瘤

杨培红,骆 丽,刘 杨

(大连市友谊医院影像科 辽宁 大连 116001)

垂体微腺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直径10mm以下,是临床常见的鞍区肿瘤,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血中有关激素水平的异常可做出初步诊断。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首选影像诊断手段[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年龄28~47岁,均为女性。临床表现头痛、出现泌乳、月经不调等内分泌症状。头痛复视5例,3例甲状腺功能减低,血液化验泌乳素增高13例、均大于30ng/ml。

1.2 设备、扫描序列及参数

1.2.1 设备机型 Skyra3.0T静音磁共振,具备Tim全景矩阵技术和DOT平台,70cm的检查孔径。扫描安全无辐射、高舒适度,更高质量、更为细腻的临床图像。高扫描速度,可进行大范围全身检查,多种特殊磁共振成像技术。

1.2.2 平扫序列 T2_tse_sag_320_2mm、T1_sag_thin、T2_tse_cor_320_2mm、T1_cor_thin、T2_tra_2mm、T1_tra_2mm。

1.2.3 增强序列 T1_COR_2mm_dynamic、T1_FS_COR_+C、T1_FS_SAG_+C、T1_FS_TRA_+C。

1.2.4 参数 T2:TR=3000ms、TE=97ms、FOV=160mm、FOVphase=100%、Slicethickness=2mm、Averages=3、Phaseoversampling=30%;T1:TR=450ms、TE=9.5ms、FOV=160mm、FOVphase=100%、Slicethickness=2mm、Averages=2、Phaseoversampling=70%。

1.3 方法

垂体平扫后行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冠状位四期动态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用药计量0.1mmol/kg,注射速度2.5ml/s,7层2mm层厚包括全垂体,TR450mm、TE8.8mm、FOVphase100%、FOV180mm、Averages2。然后行矢、冠、轴垂体常规增强扫描。

1.4 结果

平扫直接显示病灶5例,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6例在T1及T2均为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呈低信号,边界清楚,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

2 讨论

垂体微腺瘤是鞍区常见病变,且多发生在女性。MRI的诊断依据是肿瘤组织和正常垂体组织之间的信号对比,其直接征象是T1WI小结节灶呈不规则低信号,T2WI高信号。间接征象是鞍隔向上不对称膨隆,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等。使用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主要因为垂体微腺瘤的强化模式与血供有关,垂体由垂体门静脉系统供血,因此微腺瘤强化速度迟于正常垂体,增强扫描早期与正常垂体组织比较呈现相对低信号[2],使得病灶显示更为清晰。总之MRI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可靠方法[3]。对于临床有明显内分泌症状而MRI平扫未发现异常者应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往往可以使平扫不能发现的垂体微腺瘤得以显示。因此,除常规MRI平扫外,动态增强扫描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以进一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必要时延迟扫描作为补充。

猜你喜欢
鞍区垂体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MR检查方法及其表现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垂体腺瘤MRI技术的研究进展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