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二十五年来的学前教育研究进展
——以《学前教育研究》杂志发文的可视化分析为依据

2019-02-26 10:17孙刚成左晶晶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发文幼儿园儿童

孙刚成,左晶晶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本文选择CNKI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检索源,以《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作为来源期刊;文献检索的时间段不限;检索出从1994-2018年共5422条文献记录,经过笔者逐条筛选,去除访谈、简介、会议通知等非学术文献内容,剩余文献4806条,然后以“Refworks”为输出格式,以download_***.txt为文件名,下载并导出数据。最后,采用Cite space软件,并辅之以CNKI自带的可视化分析功能,把下载好的文献题录按要求输入,选择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进行学前教育的研究热点与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一、学前教育研究背景

由学前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图1)并结合庞丽娟[1]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的划分,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1994—1995年:改革管理体制,依法治教,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由图1显示,这一时期我国学前教育研究中主要有“幼儿园”、“幼儿教育”、“幼儿教师”、“儿童观”、“幼儿发展”、“教育实验”、“幼儿教育改革”、“农村教育”等高频关键词,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泛化概念性质的表层研究阶段; 1996—2000年:社会变革,学前教育事业艰难曲折发展,根据图1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研究中主要有:“幼儿园管理”、“大班幼儿”、“幼儿园教育活动”、“幼儿园语言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社会性发展”、“主体性”、“游戏活动”、“素质教育”、“托儿所”等高频关键词,相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来看,研究的专业性有了一定改善;2001—2005年:深化改革,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一定发展,如图1显示,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研究中主要有:“创造力”、“交往能力”、“学前儿童”、“中班幼儿”、“早期教育”、“陈鹤琴”、“同伴交往”、“教学法”、“儿童早期”、“保教质量”等高频关键词,研究的专业化倾向进一步加强;2006—2010年:完善体制机制,学前教育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如图2所示,2006至2010年期间,我国学前教育的发文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由635篇猛增至2342篇,翻了近4倍。同时。根据图1显示,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研究中主要有:“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儿童发展”、“科学教育”、“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师专业成长”、“课程开发”等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研究受到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影响,致使学前教育研究的成果也重点转向了课程与教学领域;2011年至今: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成就与展望,如图2所示,在2011-2018年的3个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期间,我国学前教育的发文量经过2012年小幅度下滑之后整体呈现稳步发展的趋势。同时,根据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研究中出现了“学习品质”、“情绪表达”、“户外游戏”、“幼儿园社会教育”、“语言教育”、“混龄教育”、“亲社会行为”、“教养方式”、“早期干预”、“游戏环境”等专业化程度很高的高频关键词,标志着学前教育研究专业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是,仍需进一步加强。综上,我国学前教育在发展上经历了持续快速——艰难曲折——得到一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成就与展望五个阶段,在专业性上经历了表层研究阶段——专业性有了一定改善——专业化倾向进一步加强——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四个阶段。

图1 学前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图2 1994-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发文量统计折线图

二、学前教育研究数量和质量

(一)《学前教育研究》主要发文机构分布

根据CNKI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对1994-2018年期间《学前教育研究》上署名机构进行的统计,笔者从中选取发文量排名在前20的机构进行重点分析。由表1可知,发文量较高的20所机构皆是师范大学或传统的师范教育高校,说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主力。其中,发文数量100篇以上的机构主要有南师大、北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大学、湖南师大和长沙师范高专,发文数占样本总数的27.5%;发文数量在70-100篇之间的机构主要有:东北师大、华中师大、华南师大和浙江师大,发文数占样本总数的6.4%;剩余发文量在30-70篇之间的机构共有10个,发文数占样本总数的8.9%,20家机构合计发文量占样本总数的42.8%。作为全国师范类重点院校以及学前教育研究的主力机构,南师大、北师大以及华东师大关于学前教育的发文量位列前三,分别为326篇、314篇以及194篇。

通过对样本及机构发文情况的分析,笔者了解到南京师范大学主要从教育理念、幼教实训体系、学会工作、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建设学前教育学科。南师大关于学前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对儿童教育的理论、政策、以及实践等的探索与总结上对儿童成长以及学前教育发展提出建议与启示;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自1952年建立以来,在几代学人的努力下历经66载共同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变革。其主要集中于对政策解读、对学前教育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明确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以及通过发现与总结国外在该领域发展上先进的经验与实践来启示我国的学前教育。北师大的学前教育不但在基础研究上具有优势作用,而且在政策解读、指导幼教实践方面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虽在发展史上晚于前者,但是,经过整个专业领域师生的共同努力后,该校学前教育专业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教科研水平在国内外皆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尤以该校在现代社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代社会学前儿童发展和现代社会学前教育、环境教育上的研究优势显著。同时,华东师大的发文主要集中在解读并分析国际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的法律、政策以及特点,研究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价值观,以及研究农村幼儿的教育发展等。综上, 南师大、北师大、以及华东师大是学前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及东北师范大学是学前教育研究的主力机构,其余高校为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机构。

表1 《学前教育研究》发文量排名前20的机构

注:西南师范大学(发文量58)为西南大学合并更名前的主体部分;长沙师范学院(发文量29)是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改变的校名。

(二)《学前教育研究》高频发文作者统计

通过对论文作者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情况,并且便于对该领域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研究。根据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所统计出的结果,本文从中选取了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文数量大于15篇的署名作者,然后对这18名作者进行重点分析。由表2可知,冯晓霞,发文量37篇,位列榜首;其次为庞丽娟,发文量33篇;杨晓萍、刘焱、皮军功、刘云艳、姜勇、蔡迎旗、叶平枝、虞永平、张燕,发文量分别为29、27、26、25、25、23、23、22、21篇;王小英、周欣、杨丽珠、杨宁、王春燕、丁海东、王海英,发文量分别为19、19、18、17、16、16、15篇。

冯晓霞,作为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其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是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世界幼教事业发展趋势: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等,她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政策解读与改进,以及儿童与同伴交往问题研究等方面;发文量排名第二的为庞丽娟,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对学前领域政策上的研究。其代表性文章主要有:《论学前教育的价值》、《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学前教育立法》等;发文量第三的为杨晓萍,其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儿童家庭教育等方面,代表性文章主要有:《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以及《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等;此外,皮军功具有的代表性文章主要有:《发展民办幼儿教育的宏观理论思考》、《自然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创新幼教实践: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以及《文化适应与创新:幼儿生活教学论纲》等;虞永平主要从事学前教育课程和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其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中的家长参与和家长发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论儿童观》、以及《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等。综上,冯晓霞、庞丽娟、杨晓萍、刘焱、皮军功等18位学者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对学前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有突出贡献。

表2 《学前教育研究》高频作者统计表

三、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与主题分析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图3)和时区视图(图1)可以透视研究主题与热点的演进。通过关键词共现可以了解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而时区视图对高频主题词在时间轴上的定位可以清晰展示该领域在某时间段的研究热点。运行Cite Space,根据研究需要得出图3。结合图1和图3,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对CNKI中《学前教育研究》上的文献进行文本知识挖掘,以此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如图3所示,圆圈大小代表频次多少,即圆圈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反之亦然。同时,图中关键词文字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共词程度的高低,体现的是关键词中心性的强弱,关键词字体越大,表示其共词程度越高,中心性越强,反之亦然。且还能表明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大小。

表3 《学前教育研究》文献关键词频次排序

由表3可知学前教育研究的关键词排序情况,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幼儿园”,为606次,其次为“幼儿教育”、“幼儿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幼儿发展”、“个性心理特征”、“幼儿园课程”、“专业发展”等。这些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不但可以表明它们的中心性地位,而且代表着其共词机率较高,有一定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为使本文的数据研究更加科学化,笔者将“幼儿园”“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早期教育”、“儿童教育”、“教育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没有指向性和分析意义的关键词剔除。结合图1、图3和表3,笔者将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划分为以下九类:

(一)幼儿园教师研究(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专业成长、教师教育)

所谓幼儿园教师,主要是指对三至六岁的学前儿童进行专门教育的专业型人员[2]。幼儿园教师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他们工作的对象是三至六岁的幼儿,他们提供的服务是特殊的,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并且是以科学的教育为准则的一项专门的工作[3]。教师教育作为培养培训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手段,以实践为出发点,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幼教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所反思并在知情意行上有所提升[4],进行道德、审美以及智慧上的“三重”训练[5]。因而,专业化对于幼教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可结合以下三点促进幼教的专业发展,即正确的自我专业认知、为幼教编制专业发展计划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发展方式[6]。除此之外,课改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者把它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契机[7]。同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在幼教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8]。作为学前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人们一般将其理解为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9]。随着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刚入职的新教师,其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更是问题甚多。究其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有:幼儿园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以及关键期;主观因素主要有:幼儿园教师个体的性格、学习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职业规划、自我发展的要求和目标[10]。对此,应该着重从入职教育培训、教师主动寻求自身专业发展、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师范性和职业性相结合、以及从国家政府层面加强规范管理等多渠道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11]。同时,可以借鉴世界各国学前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内容和质量评价体系建构中的先进经验,通过实施更适切的培训提高培训效果[12]。

图3 学前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二)幼儿学习与发展研究(幼儿发展、个性心理特征、幼儿学习、学前儿童、儿童观、幼儿生活)

关于儿童观,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能够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心智,且心灵纯净,富有爱心,要给予他们发展与成长一定的空间与时间[13]。虞永平认为:“儿童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它与教育观、教师观是紧密相关的”[14]。对此,还要学者认为儿童就是儿童并非简单的语义重复,儿童的成长是儿童自身“内在自然”的展开,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以及呼吁把儿童看作儿童[15]。除了要对儿童的本质有所认知之外,还要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16]。对此,幼儿生活教学就显得举足轻重,其主要是指通过幼儿园教师对三至六岁的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发生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件进行科学引导,从而让幼儿能够从知识,文化,生活等多方面获得发展[17]。除此之外,让课程回归生活也被研究者认为是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主要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具体实施: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教育内容、以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利用幼儿的生活,随机进行教育、让幼儿参与到课程建构中来[18]。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以上内容之外,还要对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做一个“合理期望”,其本质就是帮助幼儿学习与发展制定目标[19]。最后,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力求反映个性化、适度化以及效能化的特征[20]。

(三)幼儿园课程研究(幼儿园课程、园本课程)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点: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有研究者认为:“园本课程”既指“园本课程的开发”,也指“课程的园本化”。基于此内涵,“园本课程”开发应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人本性与发展性原则、内生性与适宜性原则、多样性与独特性原则、以及民主性与大众性原则[21]。此外,地域文化资源和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22],也被认为是“园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路径。还有研究者提出把一切有利的社区资源转化为幼儿园课程资源,为幼儿园课程服务[23]。对于课程的实施,通常认为有忠实,适应与创新三种取向。对此,教育者应该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课程实施取向,以此帮助幼儿成长与发展[24]。幼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结合综合因素选择课程实施的取向,而且要学会处理好下列四种关系:幼儿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幼儿的实践活动和认知发展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以及面向全体幼儿和注重个体差异的关系[25]。与此同时,对于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目标与现实脱离、教材单调、评价单一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专业团队互相联合,从幼儿课程的实施条件到幼儿课程的开发、评价,甚至于从教师教授课程的专业化水平上进行改善与提升[26]。

(四)幼儿园管理研究(幼儿园管理、教育质量)

在我国幼儿园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存在重效果轻价值的现象。简言之,即关注幼儿园管理的效率问题,注重从技术上解决管理问题,轻视管理过程中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27]。在过去,学者们对于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倾向于微观层面的研究如:根据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措施[28],以及通过总结分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对幼儿园管理提出应对之道[27]。近些年,研究者们逐渐把关注的视角由事实转向了伦理、思想以及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如《伦理: 幼儿园管理的新视角》、《浅谈“以人为本”思想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建立“以人为本”的幼儿园管理模式》等,这些文章的关注点都在“人”的身上,重视“人”在幼儿园管理中的重要性。之所以对幼儿园进行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给幼儿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幼儿教育质量打造一个优秀的平台,这已是共识。对此,在2012年的时候,就有研究者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学前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它的建立不但能够使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专业、规范,而且能够很好地促进社会幼儿教育风气的正向化,既能够为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据,还能让社会公民更好地行使其知情权与监督权[29]。同时,对于在教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重点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过程与结果,基础与发展在质量监控中的关系[30]。

(五)幼儿园教学研究(幼儿园教学、主体性、园本教研)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学者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当十分警惕“有教学就有儿童发展”的错误观念,而是要将师幼互动作为教学的中心[31],而且幼儿与知识之间本是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幼儿园所教授的内容要与生活相关联。同时,主体性作为儿童发展与成长的核心,要求幼儿园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要使其得以充分发挥[32]。对此,幼儿园主要可以通过在活动中变化主题,挖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有利的要素,以及将多种资源优化组合等方式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地与外界互动。从而让儿童在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环境中获得主体的充分发展[33]。对于园本教研,其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在早期的时候,园本教研主要侧重于对策略、理念、特点、以及经验等的研究。到后期,园本教研在价值上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为由重工具性发展,到重人文性发展的变化[34]。同时,园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存在“形式主义”以及功利化等问题,需要从政府和幼儿园两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解决[35]。教研积分制、年级组长负责制、教师分层培养制以及通过开展以案例分析为载体的教研活动等方式都可以起到提升教师的教研理念与教研能力的作用[36]。最后,对于幼儿园的新教师主要可以通过实施文化浸入式、学练结合式、反思提升式的园本教研方式,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37]。

(六)城乡幼儿教育研究(教育公平、农村学前教育)

城乡幼儿教育主要是对教育公平和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其中,教育公平主要表现为教育权利和机会上的平等。于学前教育而言,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幼儿在教育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与此同时,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流程的起点,保证这一阶段的教育公平,对于整个社会和每一个家庭而言意义非凡。而农村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代表,这里落后的经济,闭塞的文化,保守的思想决定了适龄幼儿能够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少之又少,保证农村儿童能够享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我国以及整个社会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教育公平的难点与关键所在[38]。长此以往,因为经济文化等各方因素的限制,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甚多:如:教学条件简陋,安全隐患较大,教学设施匮乏,课程制定随性,师资素质不高,学校恶性竞争等,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并限制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拦路虎与绊脚石。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对象[39]。对此,政府可以通过行政调控的作用,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以及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普及农村学前教育。与此同时,各方力量不但要在硬件设施上对农村学前教育建设进行完善,还要从文化建设,师资配置等“软件”层面上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以此促使农村学前儿童享有教育在权利和机会上的平等[40]。

(七)学前教育专业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研究重点主要有:1)对不同层次院校专业课程的研究;2)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与价值观的研究;3)对人才培养与目标方向的研究;4)对学前教育课程实践的研究。在课程研究方面,高师学前教育对于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课程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需要在课程“顺应”与课程“引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41]。相比之下,中职院校在课程上存在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不能吻合、课程结构不够完善、课程资源较为匮乏,理论与实际脱轨等问题[42]。在认同感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研究人员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各所学校的培养方向、教学传统、师资构成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学前教育的认同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43]。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专科生在价值观上的重视程度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专科生在职业价值观中较为重视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物质生活与贡献。究其原因,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与学生户籍地、父母的职业、学历以及家庭收入密切相关[44]。在人才培养与方向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纲要指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学与心理学上的知识,还需要充分了解自然科学与工具性的内容,要具有教育上的智慧、艺术以及方法技巧[45]。但是,在实际的学前教育培养目标方面,我国该领域目前存在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相似的现象,反映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定位不准,层次不清,去向不明等问题[46]。在专业实践方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要求。这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技能兼备[47]。如:全程实践教学培养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与实践智慧、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等[48]。

(八)学前家庭教育研究

所谓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家庭范围内的家庭成员、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影响的一种过程。家庭教育作为人类产生最早的教育形态,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相关研究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多数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如:父母或者长辈思想迂腐陈旧、家庭氛围冷漠、家长与孩子不平等、家庭教育内容缺乏、以及父母长辈教育方式不当等[49]。尤其是对于作为特殊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无疑是一至关重要而又十分薄弱的环节[50]。家庭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儿童正确地过渡到社会化[51],使儿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52],而且从长远意义上而言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53]。对此,要想解决家庭教育中固有的顽疾,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对家庭教育的发展进行规划,并联合各方力量,利用各种方式让全体社会成员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九)早期阅读研究

早期阅读作为幼儿了解书面语言的开端,能够帮助他们在阅读能力上获得提高,培养他们在儿童早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可以促使幼儿在学业和心智上都获得良好的发展[54]。以美国为首的国外学前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就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把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出发点,其中一项就是要提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美国政府针对学前儿童的阅读能力,实施了“早期阅读计划优先”计划,其作为美国学前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儿童的阅读水平和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55]。我国在早期阅读方面主要提出了全阅读的教育理念。所谓“全阅读”顾名思义是指在儿童早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儿童阅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它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阅读环境全息性。它是指在儿童早期阅读过程中,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全息化的环境,不仅仅让儿童只从课本上阅读信息,而是创造条件让儿童可以多渠道,多方法地接受信息;2)阅读方式多样化。这就要求在儿童的早期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儿童多渠道阅读,如:儿童单独阅读,个体与集体共同阅读等;3)阅读对象的全面化。在儿童早期阅读过程中不能过分地限制儿童阅读的对象,应鼓励儿童全面阅读,寻找其兴趣点。且保证阅读对象的多元化,即除知识以外,还包括社会、生活与交往等元素[56];4)阅读材料多元化。对于能够作为儿童早期阅读的材料,家长和学校应该加以选择,把各种有意义、有价值的能够在身心上促进儿童发展与成长的动静态的文字、图形和符号等都作为早期阅读的选择材料[57]。除此以外,学前教育的教育者还要学会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专业知识,如使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理论,在儿童早期阅读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复述、精加工、组织以及认知等教学策略[58]。

猜你喜欢
发文幼儿园儿童
我爱幼儿园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