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运河文化课程资源田野调查研究

2019-02-26 10:17喻正莹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运河资源课程

喻正莹

(聊城幼儿师范学校 ,山东临清 252600)

山东省教育厅在《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山东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遵循幼师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近年来,聊城幼儿师范学校在“气质养成教育”的探索实践中,推陈出新,倡导和培养独立、知性、平和、关怀、美丽的新时代女性,开设传统文化、运河文化、科学素养、礼仪、形体、艺术欣赏等校本课程,培养女生的气质和修养。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在原有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着力弘扬正道文化,以尊重、理解、赏识、激励为核心标志,以为每个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有效促进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培养每个学生的成功心态。聊城幼儿师范学校地处鲁冀两省交界处,座落于古运河畔,涛涛运河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身边的大运河逐渐没落,失去了往昔的繁华,但这些无法掩饰它曾经的辉煌,无法掩饰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随着临清“运河申遗”成功和保护运河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校传承运河文化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同时,幼师生与运河朝夕相处,其家长特别是部分老人对运河掌故比较熟悉,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聊幼人,聊幼人越来越清楚地感悟到,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努力构建校园文化,是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最理想的选择。

基于上述几点认识,我们课题组成员将研究目标定位于厘清运河文化在区域课程资源的不同类型及其基本内容,探讨其在当地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为运河区域开发利用区域课程资源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开展围绕“寻运河踪迹、品文化风情”为主要内容的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活动,推动了书香校园的建设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开拓、融合”为精神内核的运河文化,是正道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①,它不仅为正道文化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实践路径,同时,也充实和拓展了气质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使正道文化更具有了古典、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

一、运河文化及运河文化课程资源

运河文化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是在中华文明的肥沃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脱胎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受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并贯穿自南而北分布的几个文化区,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文化带[1]。

姜师立认为大运河文化是大运河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运河城市的兴起、文学艺术的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所形成的多元一体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思想领域的合成[2]。李泉在《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中》提到中国运河文化是区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运河人长期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的总和,它具有地域跨度大、时间积累长、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运河文化随历史的变迁,内涵也不相同,新旧演进,呈现一种动态变化的现象[2]。运河文化蕴含两个层面,本体文化是第一个层面,包括物质、非物质以及制度文化三种,其中运河文化遗产是物质的文化;第二个层面指在运河流域由运河影响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既包含哲学、史学、文学等上层文化,也包含民间文学、风俗等市井文化[3]。苗枫林更进一步指出,运河文化的精髓是沟通、融会、统一,与分割、排异、封闭相对,从而把运河文化上升到哲学层次。较多的学者认为运河文化不同于以农业文化为基础的黄河、长江文化,它集中体现了商业文化,我国在明朝运河文化鼎盛时期,商业文化也得到迅速发展[4]。

综上所述,从时间维度上说,运河文化体现了文化历程,包含了历史上运河在特定区域建设过程中有关制度、物质和精神三个层次的文化总和;从空间维度上说,运河文化归属于区域文化,是与当地的区域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文化,包含了区域文化的运河特色和运河文化的区域特色两个层面;运河文化不同于具有封闭特征的长城文化,是一个有序开放的系统。运河文化的精髓是“开放、交流、和谐、融通”,万里长城和京杭运河所造就的中国文化,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内部的融通和外部的隔绝”[5]。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按空间分布和支配权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6];课程资源根据功能特点,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由于划分标准多样性,定义也就不同。有的学者将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统称为课程资源;季永峥认为“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是课程资源。”[7]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词语。它涵盖了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所有的要素,如,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生活和社会经历、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等等,具有教育性、多样性和具体性的特征。

运河文化课程作为区域文化课程的一种,旨在对运河流域的文化课程资源进行研究和传承,突出其传承性、区域性、开放性、融合性的特征。为此,课题组立足运河流域,深入人们生活,对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归类,选择适合的、有益的、能促进幼师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部分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运河文化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二、运河文化课程资源研究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运河文化”是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内,由运河两岸劳动者创造的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京津冀鲁苏浙等地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及现代地方文化体系。

自黄河改道及1912年津浦铁路开通以来,特别是山东黄河以北的京杭运河,水运日渐衰落、终被废弃等因素影响下,曾经辉煌璀璨的运河文化呈现出单一、雷同的文化特征,幼师生对于运河文化认知、传承与发展也存在缺失、漠视现象。本研究力图通过运河文化资源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探索更适合学前教学的新途径。更好、更深层次地将运河文化资源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地融合,促进课程实施质量的提高,促进学前教育特色化、个性化发展,使各地运河文化资源能够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幼儿心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适应流域内幼儿园教学活动需要、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科教学,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更深层次上促进家乡文化与经济建设。

在大量实地、现场等田野式调查的基础上,厘清运河文化在区域课程资源的不同类型及其基本内容,探讨其在当地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为运河区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供参考。这一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特色化、个性化发展

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学前教育的实际,特别是运河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使学前教育立足民间文化、立足地方特色、立足教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激发出学校校长、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才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之路。

图1 研究路径图解

(二)有利于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

厘清不同幼师学校所在区域课程资源的内容,挖掘其教育内涵和教育价值,探讨相应的利用模式,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激发幼师生文化意识的主体自觉,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质量的全面提高[8]。

(三)有利于家乡建设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发利用区域课程资源,可促使学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社区文化会聚点;可以激发幼师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朴实情怀,成长为家乡建设薪火相传的有生力量。

三、运河文化课程资源研究的路径

一是明确课程资源的分类维度,建立指导调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运河文化课程资源的理论模型。

二是实地调查、记录运河流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运河文化课程资源的具体内容构成。

三是分析、探讨学前教育专业运河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途径。

四、运河文化课程资源运用的实践探索

(一)运河文化课程资源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研究以运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运河人的生产、生活”构成空间横轴;与“传统”、“现实”构成的时间纵轴相结合,主要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传统人文(历史人物、古建文化、曲艺文化、民俗文化)、当代生活(经济发展)三个维度7个方面明确课程资源的分类维度,建立了指导调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运河文化课程资源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运河文化资源的再梳理。引导幼师生先后深入运河流域各学校,运用观察、访谈、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现、挖掘、整理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运河文化教育内容,将运河流域13个城市的运河文化资源分为寻古迹、述名人、赏名俗、听小曲、品美食五个模块,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感受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充分挖掘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民间艺术形式,更好地在学前专业创意教学工作中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二)运河文化课程实施的方式与途径

聊城幼儿师范自2015年起尝试从运河文化特色校本教材开发、学科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四个层面探讨不同类别运河文化资源的应用途径和具体应用方式,以期指导运河流域运河文化课程的重建。

1.运河文化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

山东的运河文化中齐鲁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基因,而齐鲁文化中儒家文化又是一大特色。作为具有特殊历史使命的师范类学校,适应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切合自己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已是各学校的一大使命。为了让学生沐浴于传统文化的春风里,培养学生的教师气质,我校先后编写了《经典诵读》、《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浸润、发展》、《运河风情》等校本教材。结合聊城市运河文化资源的调查情况,探索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契合点,选择适合学前教育特点的运河文化教学资源,结合技能课我校在手工、绘画、生物角等专业选修课中融入运河文化元素,在教学及学生作品创作等方面,加大运河流域人文地理、自然材料、社会风俗等内容的渗入,开设了《手工》、《幼儿简笔画》等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开展了具有运河流域乡土特色的泥工、纸工、综合材料、雕版工艺的学习。

图2 运河文化课程资源内容模型

图3 聊城运河文化课程资源资源中赏民俗模块

2.课程中运河文化元素的渗透

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学科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中渗透了运河文化资源。以期让运河文化润泽学生的心灵,渗入学生灵魂。

在语文课程中我们设置了儒家文化欣赏,并组织儒家文化精髓的探讨“儒家文化之我见”的作文写作大赛;在美术课程中我们插入了剪纸、东昌萌芦的印画、木板年画的制作、印花土布的制作等,使美术课程真正具备乡土气息;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我们加入了运河流域儿歌欣赏;在游戏设计课上我们选入大量的本土游戏让学生参与制作;在舞蹈课程中我们把运河流域的戏曲和伞棒舞、渔灯秧歌相结合,让学生体味民间舞蹈的美感[9]。

3.运河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

我们成立了运河文化名师工作室,通过组建千里运河文化社团,开展各种运河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把运河文化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探究运河文化为主题[9],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运河文化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通过小组或个人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走进大运河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对运河的民间文化、运河的饮食文化、运河的建筑文化、运河的仓储文化、运河的环保文化、运河的宗教文化、运河的桥文化、运河文化的诗词鉴赏以及运河与民俗民风的关系等进行深度研究,感受运河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积淀。研究后学生通过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活动日记、制作摄影集、绘画册,创编情景剧等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运河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以此增进学生知运河、爱运河、爱祖国、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4.校园运河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分为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二个层面。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我们以运河文化为主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布置我们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长廊。运河名城进班级,班内设运河名城宣传栏;其次,在精神文化方面,知识润泽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年龄,求知如饥似渴,我们通过举办运河文化艺术节、儒家文化诵读比赛、中华诗词比赛、运河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大量领略运河文化并进一步运用运河文化的同时,内化为他们的精神文化。

[注释]

① 正道文化:儒家主张建设具有教化功能、满足健康精神生活需要、能够安顿身心性命的正道文化。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思无邪”。

猜你喜欢
运河资源课程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国运河志》简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如泰运河谣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