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卜长莉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吉林长春,130022)
残疾人生理上、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就业、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残疾人的生存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而贫困残疾人作为残疾人群体中的一部分,在康复过程中,除了面临一般残疾人所遇到的各种不便,还遭受贫困带来的困扰。作为贫困残疾人的主要居住、活动场所,社区的环境以及社区提供的服务对于贫困残疾人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1]。近年来,随着我国贫困残疾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贫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和发展,提高对贫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长春市的H社区作为调研地点,该社区是长春市最大的贫困人员聚居社区,贫困残疾人员众多且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笔者通过对该社区实地调查所获一手问卷访谈资料的分析,探究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具体路径,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社区康复起源于国外,因此在国外的发展时间长且发展水平高,国外居民对于社区康复的认识也更丰富,对于社区康复的信任度也较高。然而社区康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国内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也较低,社区康复的普及率较低。国内居民对于社区康复认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居民社区康复意识较弱
在调查H社区贫困残疾人的过程中,L先生表示自己因病致残后,除了接受医院正常的治疗外,自己一般只待在家中,很少出门。由于家庭情况窘迫,无法选择更好的康复方式,也不了解其他康复方式,只希望自己的病情不继续恶化,维持现状即可。
图1 社区居民对社区康复的了解程度
社区康复的理念传入我国时间较短,其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基本上大部分居民都不了解社区康复的内容及作用,对社区康复的方式存在着怀疑。同时,由于经济情况的限制,贫困残疾人家庭并不会考虑怎样使其更好地获得康复,因为这并不是该家庭的主要矛盾。所以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也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家庭康复模式,较少选择社区康复的方式,社区康复的发展与推广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对于较少接触“康复”这一概念的普通居民,对于社区康复的了解则更少,甚至未形成“残疾人社区康复”这一概念,不利于社区康复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2.居民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存在误区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康复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该社区康复氛围的形成以及康复工作的开展。以下是与H社区低保残疾人Z先生进行访谈的案例。
Z先生59岁,由车祸造成了二级肢体残疾,一直无固定工作,且无稳定收入来源,长期在家很少外出,以下摘录自对Z先生的访谈。
访员:您之前知道什么叫社区康复吗?
Z:社区康复就是在社区里面恢复身体,我现在就在这个社区里面住,应该算是社区康复。
访员:那您平时享受到了哪些社区康复服务?
Z:我平常一般都在家待着很少出门,天气好的时候,偶尔去社区办公楼一楼,那里有一些器械,我去活动活动。还有娱乐室,我偶尔去那里打打牌,除了这些好像也没什么其他的服务项目了。
由于我国对于社区康复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宣传力度较小,目前社区居民、康复工作者、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等对社区康复的了解较为局限,与国际上对社区康复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在进行系统的社区康复前,他们对社区康复的理解停留在仅通过单一的医疗途径来实现贫困残疾人生理功能康复,而不了解社区康复要帮助贫困残疾人实现多方面的综合性康复,促使贫困残疾人顺利融入社区与社会生活。
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贫困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经济等原因,通常将自己封闭起来,排斥或者尽可能地减少社会交往。下面是对X女士的部分访问摘录。
X女士39岁,听力障碍,佩戴助听器后与人交流基本无障碍,离异后与五岁的儿子居住在一起,因为还要照顾孩子,所以仅靠平常在小区附近打零工和低保补贴生活,经济状况十分拮据。
访员:您平常会与左邻右舍串门来往吗?
X:平常不会的,我还要上班,还要照顾孩子,我们这个社区也都是一些低保、残疾人,左邻右舍的也不怎么来往,我一天没事基本都在屋子里待着,也不怎么出去转悠。
访员:您知道这个社区还有很多跟您类似情况的人吗?
X:听力这方面障碍的我不太清楚,但是这个小区残疾人好像挺多的,之前我去社区签字的时候,听社区那边人说的。住这个小区的条件也都不太好,这边基本上都是政府补贴的廉租房,住的都是些老弱病残的。
访员:那您生活上遇到困难、麻烦,您都是如何处理的?
X:小麻烦我一般都自己解决了,也不愿意麻烦什么亲戚朋友的,大一点的麻烦,我一般都会去社区问问看怎么处理,这边社区挺好的,工作人员也都很客气。平常也没什么事,有什么事自己撑撑就过去了。
根据西方社区康复发展的经验,残疾人互助康复网络的形成对于社区康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相同问题、困难、经历的人在一起,通过共同寻找合适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成员间物质、精神、社交等方面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来组建互助网络[3]。贫困残疾人群体因为拥有更加相似的困难与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非同于一般残疾人的更为紧密的互助网络。然而目前在我国,类似这样的互助网络较少,即使存在,也没有全面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我国贫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考虑到贫困残疾人在社区康复中存在的经济困难,社区为其提供了相关的康复药品与康复器械,社区所提供的康复服务也仅限于此。实际上,除此之外,针对贫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内容应当是非常丰富的。由于贫困残疾人存在生理上、心理上异于常人的障碍,这可能给其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冲击,同时较差的经济状况又给其带来了双重打击,所以他们承受的是比一般残疾人更加沉重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并且受自身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的影响,贫困残疾人在社区内不愿与他人交往,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所以他们在社交功能方面大多存在一定的缺陷,自我效能感较低,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的康复进程。现阶段的社区康复无法提供全方位、系统性的康复服务,仅提供单一的基本躯体康复服务,忽略了心理康复对于贫困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意义。
表1 家中残疾人数量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交叉表
这种情况在入户访谈中经常被提及,其中王女士因病导致了残疾,她表示自己本来家庭条件就差,出了车祸后,整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而且因为身体的原因,自己也不愿意出门活动,与周围的邻居、朋友也不怎么来往了,关起门来过日子,天天都在忙家里的事情,心情也郁郁寡欢。鉴于此种情况,在提供社区康复的同时,除了要考虑到贫困残疾人康复过程中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考虑他们精神层面的康复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多层次社区康复服务,使其获得全面的康复。
笔者在与社区的工作人员交谈的过程中得知,社区并未配备专业的残疾人康复人员,现有的人员是由行政人员兼职担任的,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更达不到为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目标。残疾人社区康复发展现状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康复服务提供者总体素质不高,人员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社区康复的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4]。
表2 家中残疾人数量与对社会工作者了解程度的交叉表
贫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需要多学科、不同专业间的相互配合,需要高效、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除了需要医疗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配合更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我国具有社区康复专业知识的人员紧缺,目前承担着指导社区康复的工作人员存在着学历较低、工作方法不得当、缺少专业知识技巧、服务质量较差等问题,并未形成一支专业的社区康复服务队伍[5]。虽然目前我国开始重视社区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暂时还未能填补社区康复人才需求的缺口。此外,虽然部分社区有专门从事负责社区康复的专业人员,但大多是具有医学知识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注重的是残疾人肢体方面的康复,对于贫困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关注甚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贫困残疾人全面康复的进度,不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适应社会。
残疾人在社区康复中,由于有身体缺陷,易产生抵抗社区康复的消极情绪。贫困残疾人还存在经济状况较差、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带来的自我效能感低下的问题,从而影响社区康复的进程。想要贫困残疾人更好地进入康复状态,就要先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地方政策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残疾人申请相应的康复救助或补贴。通过进一步详细了解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与首要需求,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相关救助、补贴申请的政策咨询,协助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有针对性地申领地方救助与补贴,在经济方面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以便使其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康复中。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各方资源为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提供康复药品与器具,通过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或向爱心单位与企业寻求帮助,提供一定的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资金支持。此外可以同地方残疾人康复组织取得联系,利用相关的康复资源定期对贫困残疾人提供免费高效的社区康复服务,尽力解决他们因为经济状况而耽误的康复进程的问题。同时,为贫困残疾人在社区内提供简单的劳动岗位,不但可以使贫困残疾人获得适当的劳动报酬,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能使贫困残疾人增加对自我社会价值的认可度,改善他们消极的人生观和精神状态,为贫困残疾人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康复提供保障。
社区康复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以医疗为基础的康复服务观念,将“残疾”概念中的“人权”和“参与”两个因素作为它的核心内容,提倡赋予残疾人以自主权力,让他们能够有能力为自己做出决策,有能力积极掌控自己的生活[6]。与此同时,社会科学领域赋权理论的产生改变了以往对弱势群体的一些固有看法,认识到弱势群体并不全是由他们自身的原因而陷入困境,所以赋权理论的观点就是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正确认识自我,并帮助增强他们某些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摆脱困境[7]。
社会工作在参与社区康复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帮助贫困残疾人正确地认识自我,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树立正确的康复观,恢复和提高他们的社会能力。从赋权理论的视角来看,社会工作参与到贫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就是侧重于实现更高层次的社区康复,进一步提升贫困残疾人的康复效率。
就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问题来说,目前不仅与社区组织紧密联系,同时还与民政部门和各级残联密切相关。但这些部门和组织在具体的贫困残疾人工作领域存在着职能不清、工作分配不明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工作的进度。社区由于工作本就琐碎繁杂,加上人员与经费配置不足,在完成社区事务的同时难以提供高质量的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民政部与残联由于各部门的工作较为庞杂也难以密切关注基层的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情况并跟进相关的服务。
贫困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为了实现贫困残疾人高质量的社区康复,就要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社会工作者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和方法,成为连接贫困残疾人与社会各方力量的纽带,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协调残疾人相关部门的工作,及时了解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情况,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为贫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注入新的活力。
从根本上提高贫困残疾人康复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个人、家庭、社区层面参与到贫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中去。
提高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效率的基础是社会工作者与贫困残疾人建立的良好专业关系。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不同于一般残疾人的特殊康复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其所拥有的社区康复资源进行评估与整合,明确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的最终目标。在社会工作者参与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之前,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残疾人并未完全了解自身的康复需求和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在当时该需求并非其最需要解决的,因此该类需求被残疾人自身或其亲属忽视了[8]。因此,在社会工作参与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就应该与贫困残疾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理解与尊重,拉近彼此的距离,减轻贫困残疾人放弃对社会工作者参与康复服务的排斥心理,更好地向社会工作者表明自己社区康复的真正需求,也便于社会工作者了解其心理康复的状态,帮助贫困残疾人及其亲属树立正确的社区康复观念。此外,面对贫困残疾人的不合理认知,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理性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的个案工作方法提供专业辅导,帮助他们改善不良情绪,走出封闭的自我,树立合理的康复信念,为以后社会工作高效地参与贫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服务夯实基础。
对于在社区中进行康复的贫困残疾人来说,家庭资源是对他们最直接的支持和帮助,但一个贫困家庭对于家庭内的残疾人的康复帮助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将社区内同样有需要康复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联结起来,形成康复互助网络,不仅可以使自己家庭内的残疾人获得更多的康复资源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使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获得一种归属感,得到更多情感方面的支持,拓展康复等方面的交流内容,促进康复服务结束后的贫困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区、融入社会,这对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的意义重大。然而,我国目前社区内贫困残疾人家庭间的互助组织较少,所以,社会工作就需要用小组的方式为这种互助网络的形成、发展等提供推动力和技术指导[9]。但在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并不担任领导者的角色,而是作为一名“局外人”。因此社会工作者还要帮助互助组织中的家庭发现和确定组织内的领导人员,推动该康复互助网络的建立,进而促进互助网络内贫困残疾人积极参与社区康复。
1.宣传社区康复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社区康复观
在我国,普通居民对于社区康复的具体内容了解较少且认识具有局限性,忽视了社区康复给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社区内的贫困残疾人忽略了自己功能康复的需要,从而影响了社区康复工作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康复工作的进行。因此在这个层面上,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国际残疾人日和全国助残日等相关特殊节日,扩大残疾人社区康复宣传的范围,通过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贫困残疾人及社区内居民甚至更多的社会人士全方位地宣传社区康复的内容、意义和作用,增强社区居民以及贫困残疾人自身对于社区康复的认识,促进贫困残疾人形成正确的社区康复观。此外,在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秉持专业的理念与价值观,正确引导贫困残疾人进行社区康复的同时,获得其家属及社区居民的认可与支持。
2.加强社区康复工作人员及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在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过程中,社区康复人员及志愿者的作用,尤其是专业的社区康复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社区一般无专业的社区康复工作者或者由非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兼职,存在着康复工作分工职责不明、具体工作内容不清、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等问题。由此来看,发掘并培养社区康复方面的专业人员的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各医疗康复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借助相关部门丰富的康复经验与技术,为负责社区康复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支持,不断提升社区康复人员的服务质量,不断更新服务理念与技术,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康复工作人员及志愿者队伍。除此之外,可以开展面向贫困残疾人家属及社区志愿者的专业康复培训活动,包括心理康复与躯体康复,便于他们更好地帮助贫困残疾人进行社区康复活动。在开展服务的各个环节由专业的康复机构来进行评估与指导,不断完善社区康复的服务内容,更好地协助贫困残疾人进行社区康复,最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康复体系。
总之,贫困残疾人群体属于残疾人群体中特殊的一类人群,他们在康复过程中既承担着与一般残疾人相同的困难与障碍,同时还存在经济困难、心理负担重等棘手的问题,因此他们的康复过程也更加艰难、复杂,这就更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然而在贫困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过程中,只靠政府或社区提供的器械和药物来维持康复状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其更好地融入社区、适应社会。社会工作除了可以更好地帮助贫困残疾人链接社区康复资源,实现社会功能的恢复,还可以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因贫困产生的心理问题,满足其多层次的康复需求。因此,社会工作参与我国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进而提升我国贫困残疾人综合性社区康复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H社区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调查分析,探究了社会工作参与的途径与策略。社会工作者从个人、家庭、社区等层面对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进行介入,能更好地解决我国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此外,在服务过程中及服务结束后,社会工作者要对参与社区康复的贫困残疾人的心理状态及康复水平进行及时评估,充分了解其社区康复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中的不足之处,以提升社会工作参与贫困残疾人社区康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