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雷 陈艳云 袁扬
摘要:[目的/意义]寻找识别高价值学术图书的评价方法。[方法/过程]从理论、方法和实践3个角度系统梳理现有的学术图书质量评价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呆/结论]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是图书评价的精细化,其核心在于揭示学术图书的特色知识贡献与价值。本研究发现,虽然现有的图书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但普遍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不同程度地忽视或回避了图书价值揭示问题。未来,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图书标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有望为解决学术图书质量评价研究中的难题带来启发。
关键词:学术图书;质量评价;内容评价;价值揭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1.020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9)01-0161-08
学术图书是指内容涉及某学科或某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专业学习、研究具有价值的图书。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载体,学术图书是学者系列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其篇幅长、知识相对完整,对推动文化繁荣、实现科技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科研投入、学术竞争、数字出版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学术图书的出版周期大大缩短,数量迅速增加。但海量出版的图书加重了科研人员的择书负担,使其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鉴别、理解、吸收真正有价值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术思想交流和知识创新都极为不利。为此,一些学者和机构开始尝试探索学术图书质量评价问题,寻找鉴别高质量专业图书并揭示其特色知识贡献的方法。笔者利用CNKI和WoS数据库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检索和分析,发现现有的学术图书评价方法,如被引次数、馆藏量、Altmetrics等,较少涉及具体内容,不能充分揭示图书的价值内涵。因此,本文尝试从理论、方法和实践3个角度入手,系统总结现有的学术图书质量评价工作,深入探讨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探索直面知识贡献的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1学术图书质量评价现状
1.1图书质量评价理论
1)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指由同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本专业的学术成果实施“内行”评价,在图书出版、评奖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易受个人及社会因素影响,其有效性一直备受质疑。Gimenez-Toledo E等认为,由同行进行个性化阅读并给出反馈意见是评价学术图书的最好方法,但若综合考虑成本、时间等因素该方法并不实用。此外,随着图书数量的迅猛增长,评价成本大增,难以满足大规模评价学术图书质量的需求。
2)引文分析。与同行评议的局限性相比,引文分析具有证据客观、评价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1955年,美国Garfield博士发表了《引文索引用于科学》一文,开创了从引文角度量化评估文献学术影响力的理论与方法。引文分析理论不仅可用于评价期刊论文,对于评价图书也同样适用。例如,苏新宁利用引文分析法筛选出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最有影响力的TOP5本图书。但是,随着引文分析在图书评价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其不足之处也逐步显现:它仅能从宏观层面对图书的外在特征进行评价,难以深入揭示图书的知识贡献与价值。
3)其它理论。国内学者在同行评议和引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评价、学术授信评价等理论。全评价理论由叶继元提出,他认为有组织的学术评价体系至少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制度6大要素组成,学术评价可扩展到形式、内容、效用3个维度,可根据评价场景加以选择、组合和应用,以避免过分形式化、数量化、行政化等弊端。学术授信评价理论是由周春雷提出的一种开放环境下相互监督的、以学术声誉为导向的学术评价理念,它强调评价者的资质和可信度,尝试从学术社区角度整理评价对象的相互授信情况,用评价对象在高影响力群体中的影响力模拟其社区声誉,以期借助内行的学术鉴赏力及引荐、推荐、评论等信息标记行为发现有价值信息并引导评价对象追求卓越。随后,周春雷等将学术授信思想与h指数计算方法两者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能够衡量图书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图书Z指数。
综上所述.现有图书评价理论主要由论文评价理论迁移而来,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图书的特性,且在评价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的通常是某些指标的简单组合,而少数新型评价理念虽可对图书质量评价研究提供某种启发,但其初衷并非评价图书,其实用性有待实践检验。因此,学术界仍需深入探讨学术图书质量评价问题。
1.2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方法
1.2.1形式层面评价
形式评价是对学术图书在学术交流、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客观数据进行统计、整合及利用,从学术图书的外在特征衡量图书的价值、质量与影响力。形式层面评价方法分类如表1所示。
1)文献计量学
①获奖情况。是一种根据权威第三方的评价结果来衡量学术图书质量的方法,数据可信度较高,便于统计利用。吕先竟通过研究四川省社科获奖图书的获奖等级与图书被引次数的关联程度,发现二者高度正相关,获奖等级越高其质量及影响力也就越高。周春雷等研究了河南省社会科学不同等级获奖成果的影响力差异,发现从被引次数等学术标准看,一等奖成果和二等奖成果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些获奖成果的类型除期刊论文外也不乏图书,该文建议图书评奖时不能一味考虑形式上的厚重与否,偏爱资料整理型图书,而应更多考虑图书的内容。Dekker E等通過分析美国、法国、荷兰3个国家的图书奖项,发现图书奖项是具有独特性的高质量信号,在图书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②基金资助情况。它与获奖情况相似,也是一种利用权威第三方的评选结果来衡量学术图书质量的方法。由于其评审过程、审查机制公正严谨,所评项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通过统计图书获得基金资助的情况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图书的质量。
③引用情况。这是衡量图书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主要反映图书的受欢迎程度。例如,杨思洛等在研究图书情报领域图书的影响力时主要考察图书的被引用情况,雷顺利也根据引用情况研究了教育类学术图书的影响力。随后,部分学者尝试深入挖掘图书被引信息以从更多维度反映图书的影响力。例如,周春雷等提出的图书Z指数可反映图书在高影响力群体中的学术地位,即通过分析某图书在一定时段内获得的学者引用情况(即专家学术授信情况)来评价其在不同地位专业群体中的学术声誉。
④传统使用情况。传统使用情况反映了图书的重复利用率及受关注程度,相关指标包括:馆藏量、图书销量、借阅量、译作语种数量、再版次数等。其中,馆藏量是较为重要的图书质量衡量指标,可反映图书的教育、文化及社会价值。何明星利用WorldCat书目数据库研究了中华书局图书在世界各国的馆藏分布情况,并探讨了中华书局版图书的国际影响力。White H D等提出图书馆引用指数(Libcitation),并利用WorldCat比较了历史、哲学、政治学等学科图书的图书馆引用指数差异,认为该指标可衡量图书的文化效益。
此外,作者的学术地位、出版社的权威程度等也可应用于学术图书质量评价研究。陆怡洲通过对1995-2005年我国出版的C大类(即社会科学总论)学术图书进行引文分析,发现可以将图书责任者和出版者作为区分图书质量的重要考量因素。
2)Altmetrics
Mtmetrics是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在国内通常被译为“替代计量学”、“补充计量学”或“选择性计量学”等。ThelwallM等通过整合F1000、Mendeley、Twitter及Fa-cebook等指标,发现许多评价期刊论文的网络指标对于图书评价也同样适用。目前,Altmetrics已开始应用于学术图书的评价研究中,相关指标包括:社交媒体正面提及次数、评论数,即学术图书在社交媒体中受到正面好评的提及次数及评论数,如新浪微博、科学网、亚马逊网站等对学术图书的评论、分享、发布或推荐的次数;电子文库传播情况,即百度文库、Google Scholar等提供的数字图书资源传播情况,如下载量、浏览量等。例如,林晓华以Springer电子书为例构建了基于Altmet-rics工具的电子书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发现Alt-metrics可有效衡量电子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对学术图书的采购、评价、使用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李明等按照阅前查询、阅读意向、阅读使用、评价反馈4个层次构建了学术图书的Altmetrics指标体系。
1.2.2内容层面评价
图书的价值在于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故评价图书质量的关键在于评价内容,但由于学术图书具有篇幅长、内容丰富等特点,评价主体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深入理解图书的内容,并与相关成果进行深入比较后方能找到合适的评价标准,从而较为准确地判断图书的价值。内容层面评价方法分类如表2所示。
1)引用内容分析法
①引用位置、篇幅。通过研究施引文献引用学术图书文章的所在位置及篇幅,可间接反映图书的重要章节或核心内容。宋京京等选取基础医学领域的100种图书构建引文数据库,采用PageR-ank算法评价这些图书以发掘重要章节。
②引用内容。又称引文内容,该方法可揭示引用内容的研究主题及其演化特征,反映多种方向的知识在引用过程中的继承与扩散效应。祝清松等以碳纳米管纤维研究領域的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基于引文内容分析的主题识别方法比标题、摘要更能有效揭示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
虽然引用内容分析法能够挖掘出图书的重要章节、核心观点及研究主题,但现有研究所使用的样本均不够大,所得出的引用动机、引用模式有待更多验证。章成志等对39本学术专著的引文内容进行标注,从引文内容位置分布、提及次数及引文内容上下的特征等3个方面分析学术专著的引文行为。Torres-Salinas D等利用BKCI中的图书引文内容,发现图书章节的引文模式呈洛特卡分布,并提出能够观测学科结构、鉴别高影响力出版社的“顺时针日心图”(Heliocentric Clockwise Maps)。
2)图书内容综合评价法
①书评。从知识角度看,书评虽源于图书,但通常并非图书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融入了评论者阅读后的个人感悟,有助于学术交流和知识扩散。根据附加知识贡献大小和传播渠道差异可将书评划分为专业书评和网络大众书评。专业书评,指由具备深厚学识的学者所做出的批评性、研究性书评,如《中国图书评论》以期刊论文形式呈现的书评。网络大众书评,指由身份、地位不一的书籍爱好者在非正式渠道(豆瓣、知乎等网站)上所做的书评。Kousha K等研究了Amazon.cn、Goodreads、Choice网站上的书评,发现这些书评反映的是图书的流行程度或受欢迎程度.可揭示图书的教育、文化价值。同时,随着网络大众书评数量的增加,书评质量难以保障,如何识别可信度较高、专业性较强、价值较高的书评显得尤为重要。
②电商平台导读。电商平台导读综合展示了学术图书的作者、出版社、章节目录、序言、内容简介、名人推荐及销量排行等信息,为读者购书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支持,但其目的在于促进销售,未必完全客观中立。现阶段学术界对图书排行榜研究较多,但对其它方面的信息关注不足。例如,彭陶研究了当当网的图书畅销榜,发现它虽能有效评价图书,但过于注重图书销量,缺乏对图书的文化内容、精神内涵、学术价值的关注。
③阅读推广。阅读推广指社会组织或个人采用相应的途径,以扩展阅读的作用范围、增强阅读的影响力度,使人们更有意愿、条件参与阅读的事业和文化活动。其中专业类书籍、教学类书籍等荐书活动可为读者提供图书简介、序言、同行专家点评等信息。
④媒体宣传。目前,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络对学术图书进行宣传推广的做法日益常见,某些级别的媒体宣传甚至可被视为学术界专业人士对相关图书学术质量的充分肯定和背书,如光明日报、百家讲坛、知名专家学者的微信公众号或科学网博客等。例如,科学计量学著作《新兴研究领域识别计量》曾借助“三思派”微信公众号宣传了刘则渊教授为该书写的序,武夷山博主也在其科学网博客上发布了该序并加了正面评价按语,这种由知名学者联袂推荐的宣传方式对于提升学术专著的口碑很有帮助。鉴于学术图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宣传时应准确把握读者需求,深度解读图书内容,提炼核心知识要点,同时尽可能使用客观、准确的词语以免误导读者。
1.3相关的实践应用
1.3.1图书评奖活动
图书评奖是较早开展的图书质量评价活动,其发展相对成熟,目的在于发现、推介高质量图书。目前,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等是国内较为权威的图书奖项。例如,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组织机构为中国版协,采用同行评议方法,历经初审、复审、终审等环节,从图书的政治导向、文化传承、学术价值、内容原创性、社会效应、装帧印刷等角度衡量图书质量。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通常也有图书遴选环节,一方面依靠相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士和知名社科专家组成的初评小组,采用同行评议方法,按照严格的参评条件推选出参评成果、撰写评审意见;另一方面,考察参选作品被引用、报道、转载等情况,综合考量学术图书的学术与社会评价指标。总的来说,图书评奖活动对承办机构、评选专家、评审程序及标准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基本采用同行评议方法,依托高层次学术群体对图书质量进行鉴别,注重考察评选对象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影响力,力争筛选出能够立足前沿、代表国家或地方学术水准的精品图书。但由于评审过程复杂、评价标准不一等局限,评选结果往往存在种种缺憾,对获奖图书学术贡献的宣传力度也较为有限。
1.3.2数据库平台工具
目前,部分主流引文数据库开始支持图书评价研究。汤森路透推出了图书引文索引数据库(BK-CI),Google推出了Google Books、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同时,也出现了Wikipedia、Mendely、Bookmetrix等支持引文分析、内容分析的其它数据源,这些数据库或平台都为探索新的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方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国内也开始重视中文图书引文数据库及工具的研发,并初具规模。南京大学研发了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BKCI),依托学科专家对图书的内容质量、原创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引文分析、获奖情况、基金资助、图书馆藏等信息综合分析学术图书的质量与影响力,进而遴选出高水平学术专著。中国知网研发了中国图书引证统计分析数据库,以图书被期刊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引用的总频次为指标衡量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其书目数据来自中国版本图书馆。这两个图书引文数据库虽然填补了我国图书引文工具的空白,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难以提供有价值的底层数据。
2学术图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存在问题
2.1.1缺乏有公信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知识评价活动,不同评价主体通常会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价体系。由于所采用指标的差异,有时难以保障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易引发学术争议。此外,学术界在理论研究中多沿用适用于期刊论文的评价理论,忽视了图书的特性,导致现有图书质量评价方法通常缺乏深厚的理论根基。目前,引文分析、同行评议拥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指导,是评价实践应用中较为常用的方法,而Altmetrics、引用内容评价等新兴方法尚未成熟,存在评价指标零散、评价效果不佳、评价工具及技术匮乏等问题。
2.1.2缺乏权威的信息整合工具或平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计其数的图书衍生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一些高价值信息被淹没于“信息海洋”之中,不能为评价研究所利用。目前,国内研发的图书数据库功能较为单一,仅能提供图书基本信息,难以滿足学术图书质量评价对多源数据资源的需求。此外,不同数据源之间还存在数据格式、质量差异,给数据整合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2.1.3图书内容揭示深度有限,极少涉及知识贡献层面
面对当前过于倚重量化评价的学术环境,现有评价方法仅实现了对高价值图书的挖掘与推荐,却无法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学术图书的特色贡献与有价值的知识。例如,被引次数、馆藏量等方法虽能衡量学术图书的影响力及受关注程度,却无法揭示图书的价值内涵及知识贡献,而书评、引用内容分析等方法虽能够评价图书内容质量,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评价效果及质量有限,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加强对学术图书价值、内涵的揭示研究是当前学术图书质量评价研究的关键。虽然部分学者已意识到内容评价的重要性,尝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揭示图书内容,但极少涉及知识贡献层面。袁辉曾倡议采用“结构化书评”深入揭示图书的内容,提高图书馆用户撰写书评的水平和质量,但这与点评知识贡献的期望相比仍任重道远。
2.2对策
2.2.1将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等技术引入学术图书质量评价研究
形式评价是评价学术图书质量的主要方法,能够以客观数据间接反映学术图书的质量,而内容评价能够针对图书的内容进行直接评判,但由于语言、成本、时间、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相对缓慢。若能引入语义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可为突破语言障碍、深层次挖掘评价信息提供极大便利。Zuccala A等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将学术性书评与引用结合起来作为质量指标,对图书的影响力进行全面评估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Zhou Q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在线图书评论的多粒度挖掘方法,该方法旨在通过挖掘在线图书评论来评估学术图书的影响。但是,这一研究方向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方法还远未成熟。
2.2.2建立综合性图书数据库平台
目前,学术界较为关注图书引文数据库建设工作,但学术图书作为知识交流的载体,其价值体现方式是复杂而多样的,只从引文角度分析难以全面反映学术图书的价值及影响力。若能够建立综合馆藏、读者评论、获奖情况等方面信息的数据库,则可以对学者、机构提升自身及研究成果的声誉、显示度以及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还可跟踪图书出版后的传播情况,并衡量图书在学术界和学术史中的地位。例如,Bookmetrix平台可从被引量、关注量、阅读量、下载量和评论数等角度衡量图书的影响力,为构建综合性图书数据库提供了有益参考。
2.2.3加强图书标注研究,深度揭示图书的知识贡献及价值
图书标注研究非常重视用户发出的图书标注信息,将其应用于学术图书质量评价工作,以挖掘学术图书的特色优势、贡献与价值。林鑫等以社会化标签为基础数据源,提出了基于活跃度指数的图书特色挖掘模型,发现该策略能够有效揭示图书特色。在数字化环境下,作者、出版社等主体若能主动对图书内容进行知识标记将对竞争学术优先权、提高图书影响力产生积极作用。值得强调的是,需注意标注主体的专业性、标注词语的规范性与标注内容的可信度。
3小结
本文从理论、方法和实践3个角度对学术图书质量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有文献计量学、Ahmetrics、引用内容分析和图书内容综合分析法,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对图书内容和价值的揭示深度较为有限,今后应加强对内容层面图书质量评价理论、方法、工具的研究,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图书标注等技术突破语言障碍、深入揭示图书价值,促进知识交流、扩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