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共30条。(1月2日《三湘都市报》)
这道“减负令”首次明确提出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课堂,书面作业总量、学生睡眠时间,考试次数等均有明确“量表”。例如小学生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1小时,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至少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现象,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天写家庭作业平均2.82小时,时长超全球平均水平近3倍。全国中小学生熬夜前十位中,重庆连续两年位居榜首,津、京、沪紧随其后。晚上睡眠不足,学生白天成了“特困族”。小学生起得早、睡得晚,必须完成家庭作业才能上床,这既是孩子们的痛点,也是义务教育的诟点。
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少,与家庭作业过多有关。但家庭作业减了下来,学生睡眠时间是否就充足了,似乎还不好下定论。因为“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现象,当下还普遍存在。学生前脚走出校门,后脚便进了补习班,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有数据显示,2016年参加中小学课外辅导的学生超过1.37亿人次,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70%的学生参加过课外辅导。
长期以来,为了切实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作出了不懈努力,通过减少作业、提高课堂效率等方式,力求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睡眠时间。我国《义务教育學校管理标准》明确要求,“家校配合,保证小学生每天10小时睡眠时间”。但事实上,睡眠仍然是较低的指数。据2016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四年级学生中,只有54.1%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9小时及以上。
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几乎人尽皆知,对于孩子来说,伤害更大。它不仅会造成精神不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家长对此未必一无所知,之所以超强度“填鸭”,说到底还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事实上,分数竞争所导致的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睡眠不足,已经超出了单个教育机构和家长的解决能力。
显而易见,破解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难题,需要引入科学的绩效观,打破“分数至上”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应当从教育评价机制上深化改革,克服唯分是举,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的作用,从“育分”转为“育人”,引导家长和学生作出符合教育规律的选择。有了科学的评价选拔体系,家长才会克服攀比心理,尊重生活规律和孩子的个性发展,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中小学生减负很难单兵突进,需要教学和招生部门协调联动方能奏效。按照有关要求,各地正在探索实施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同时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普通初中。只有在升学环节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考察的占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不以偏题、怪题、难题论英雄,中小学生的减负梦想才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