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荣清
南通中山骨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临床上腰椎椎管狭窄的发病原因为:侧隐窝,腰椎中央椎管以及椎间孔直径逐渐减小等,其中以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的发病频率较高,发病群体多为老年人,此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1,2]。而此疾病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现以收治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效果。
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2017年5月份-2019年5月份收治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1:1的分组方式分成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中各有59例病患,研究组中男女病患的比例是30:29,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84岁,年龄中位数(61.2±4.82)岁,病程在2.15-7.49年之间,平均病程(4.33±0.75)年;对比组中男女病患的比例是21:38,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7岁,年龄中位数(65.5±5.8)岁,病程在3.47-8.06年之间,平均病程(5.93±1.35)年。此次的资料对比取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示,参与研究的患者也是自愿参与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临床资料数据间的比较并没有比较意义,P>0.05,呈现临床同质性。
1.2 治疗方法 对比组中患者实施传统开放手术,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在手术中患者的体位需保持在俯卧位上,首先,找到病变位置,之后切开皮肤→浅筋膜→腰背筋膜,实现最大限度的暴露患病关节的形态与结构;其次对于椎弓根螺钉植入而言,其需遵循从上至下的顺序展开,并借助骨刀和枪钳切除双侧椎板,完成硬膜囊、神经根检验的操作。最后应以中线为固定线,对硬膜与神经根实施牵拉,使得椎间盘得以外露,借助尖刀将纤维环切开、拓展,当实现椎间盘组织切除后,则需将融合器植入,随后以透视仪器的引导为前提,完成撑开、加压椎弓根螺钉的操作。除此之外,患者完成手术之后便实施常规缝合、加压包扎等操作,还要留置引流管。
表1 分析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Mean±SD,分)
研究组中给予患者经皮脊柱内镜技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和保持俯卧位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内容则是依据患者狭窄节段的差异性选择的,若是患者的狭窄节段在L5--S1之上,选择的手术方式为后外侧经由椎间孔入路,借助C臂引导完成穿刺工作,随后需要顺沿导丝的进行工作套管的置入,并利用孔镜系统将其安全放在椎间孔内。如果患者的狭窄节段处于L5至S1之间,首选手术是椎板间入路,主要操作便是把肥厚黄韧带切除掉,在进入椎管内后,使用镜下磨钻对突出的骨赘磨除干净,待做好神经根管减压工作之后,则使用咬骨钳子进行骨赘残渣的清理,然后使用髓核钳将向外突出以及发生病理性改变的髓核组织全部提拿出来,借助射频电极实现止血、粘连松解的处理目的。
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对比没有任何意义,P>0.05;分别治疗以后,组间的VAS评分、ODI指数显著低于手术之前,且研究组的数据明显低于对比组数据,P<0.05,具有临床可比较的意义。
当前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式有两种,一种为保守治疗,其治疗关键点为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常规的药物治疗是不能深层到达病变位置,仅仅是“指标不治本”,治疗效果差强人意;另一种为临床手术治疗,如今属于应用较为普及的方式,然而传统的开放手术在治疗短期有明显效果,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远期治疗效果得不到保障[3]。本文中采用的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属于较为先进的一种手术方式,其能够通过手术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指数,治疗效果明显,具有临床可推广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