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德洙,张升红
丽江市古城区人民医院外一科,云南 丽江 674100
肾囊肿是发病率较高的泌尿系统疾病,高发群体为青壮年,病因是肾脏结构伴有囊肿压迫性病变。患者于病情初期并无症状,随病情发展,囊肿组织会导致血管闭塞或肾功能衰竭,甚至会导致癌变[1]。其发病机制较复杂,无根治性药物。对于囊肿直径超过4cm的患者而言,手术是最佳疗法。本研究主体为52例肾囊肿患者,旨在探究LRCD的手术效果。
1.1 一般资料 主体为2017年9月-2019年8月间来院治疗的52例肾囊肿患者。随机分A组和B组,均26例。A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35-78岁,平均(56.15±2.04)岁;囊肿直径为5-9cm,平均(6.95±0.15)cm。B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33-79岁,平均(56.21±2.03)岁;囊肿直径为5-11cm,平均(7.04±0.14)cm。比较并无差异(P>0.05),允许对比。
1.2 方法 B组行ORCD治疗:行全身麻醉,保持健侧卧位,于腰部垫一软枕。切口位置为第12肋缘偏下,长度为8-10cm,将脂肪囊切开并于肾包膜表面游离囊肿。剪开囊壁并将囊液吸除,距肾实质外缘0.3cm处切除囊壁,用电凝止血,留置引流管并常规缝合切口。A组行LRCD治疗:麻醉、体位与切口位置同B组,长度为2cm,用大弯钳将腰背筋膜与肌层钝性分离,用手指钝性分离腹膜,做出适度间隙,置入气囊,充气500mL左右,保持3-5min。放气并将气囊拔出,于嵴上缘和腋中线1cm部位置入Trocar(10mm),于第12肋缘下置入Trocar(12mm),腋后线处置入Trocar(5mm)。用丝线缝合并固定,冲入二氧化碳气体,压力为12-15mmHg。于三个通道中置入监视镜和其他器械,经腹腔镜引导将腹膜后方脂肪清除,以腰大肌为初始点,切开肾脏附近筋膜,分离输尿管上段并延伸分离,暴露肾盂,至囊肿组织完全显露。钝性分离囊肿,将囊内积液吸除,距肾实质约0.5cm处将囊壁切除,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常规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观察切口感染、肾周血肿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情况。
1.4 分析统计学 经SPSS16.0软件分析数据,指标表达是(Mean±SD),经t值对比与检验,并发症率表达是(%),经χ2值对比与检验,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2.1 对比围术期指标 A组的围术期指标均优于B组(P<0.05),如表1。
2.2 对比并发症率 A组无并发症,B组出现2例肾周血肿,1例切口感染和1例应激性溃疡,并发症率为15.38%(χ2=4.333,P=0.037)。
肾囊肿主要发病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其发病率为21%-35%。且在80岁以上群体中的发病率高达50%[2]。手术是其常规疗法,开放手术对机体损伤较大,且复发率高。LRCD可获得广阔的手术视野,利于囊肿与肾脏等位置的准确判断,可提高手术精准度。此外,其创口小,利于术后康复,对囊肿的清除率高,术后不易复发。但其对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需要术前准确评估囊肿位置、大小与血管分布等情况,以缩短术中的囊肿寻找时间。其次,在创建手术通道时,应有顺序的进行腹腔镜穿刺,首先穿刺髂嵴,在穿刺其他部位,可有效保护腹膜和其他器官。再次,确定肾脏位置后应将肾周筋膜切开,在分离腰大肌,以暴露肾脏。切口位置与肾实质的距离约为5mm,避免肾实质出血[3]。最后,术后应评估肾脏周边有无出血情况,并应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术后反应,保证手术安全。结果中A组的围术期指标均优于B组,并发症(0)低于B组(15.38%)(P<0.05)。说明LRCD可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表1 对比围术期指标(Mean±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