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林,侯雅运,钱慧华,徐浩
淮安市中医院麻醉科,江苏 淮安 223000
前臂手术多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传统的麻醉方式为盲探方式,依赖操作人员经验及对解剖位置的精准定位,临床客观客观性较低。随着临床超声技术发展,经超声引导开展麻醉诱导技术不断成熟,于可视情况下进行麻醉穿刺,可显著降低盲探的损伤,最大程度提高麻醉质量,符合外科发展需求。
1.1 一般资料 课题收集观察患者均为尺桡骨骨折肥胖患者28例,课题开展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7月,将28例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均分2组,早期组14例,实施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男9例,女5例,年龄22岁-79岁,中位年龄(48.62±1.25)岁,晚期组14例,实施超声引导下腋路四点法臂丛神经麻醉,男8例,女6例,年龄19岁-75岁,中位年龄(47.63±1.18)岁;就2组患者入组时一般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细化分析(P>0.05)。纳入标准:(1)收集的28例患者均为尺桡骨折患者,体质量均>30kg/m2,经ASA分级呈Ⅰ级及Ⅱ级;(2)就本研究上报伦理委员会,经审核批准后开展;(3)患者对课题开展知情。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排除麻醉不耐受情况;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于麻醉前采用10mL/kg的乳酸钠林格氏夜静脉输注,采用面罩吸氧方式,指导患者麻醉体位,将患者肘关节屈曲,将麻醉肢与患者躯干呈90°,将手背放置于操作台上;早期组实施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以施术者主观感受进行穿刺;晚期组辅助超声技术开展腋路四点法臂丛神经麻醉,设置超声频次为5-10MHz,对臂丛神经组织进行扫描,常规消毒后采用利多卡因外涂,观察神经横断面与动脉走行,辅助超声反馈技术进行麻醉穿刺,经超生图像进行穿刺深度及进针角度,待无回血之后进行注射药物,阻滞顺序为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每个神经使用药物10mL;两组患者均采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诱导;为了确保客观比对性,两组麻醉操作均由同一施术者完成。
1.3 评价标准 依据麻醉学科指南中对麻醉阻滞效果进行评估;统计比对两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本对研究数据进行客观分析,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1 不同麻醉干预下阻滞效果分析 晚期组麻醉阻滞优良率显著高于早期组,提示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不同麻醉干预下阻滞效果分析[n/%]
2.2 两组麻醉效果比对 晚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早期组,麻醉阻滞维持时间长于早期组,提示差异均衡(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效果比对(Mean±SD)
肥胖患者皮质较厚,解剖学定位难度较大,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经盲探行麻醉诱导麻醉质量存在差异,尤其针对肥胖患者,其麻醉质量不高。超声引导下进行麻醉穿刺,可清晰反馈周围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等横断面,同样可清晰反馈筋膜层内的肌皮神经,简化了麻醉阻滞流程,麻醉精准性更高[1]。超声引导下腋路四点法臂丛神经麻醉操作时间短,麻醉起效时间快,可有效延长神经阻滞维持时间[2]。本研究数据可知,超声引导下腋路四点法臂丛神经麻醉临床应用价值更高,主要基于超声引导下进行定位更加精准,临床操作安全性更高,可显著降低麻醉毒性反应。
综上,超声引导下腋路四点法臂丛神经麻醉应用价值高,适用于肥胖患者尺桡骨骨折患者,适用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