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美艳,刘汉玉
1.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2.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儿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慢性胃炎临床发生率高,脾胃虚寒型是慢性胃炎患者临床发病最常见证型之一,发病呈现低龄趋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本研究分析了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黄芪建中汤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明显,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1.1 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中医科、消化科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辩证属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其中治疗组年龄22-64岁,平均(43.21±2.21)岁,男35例,女20例,病程最短5月,最长21年,平均(7.62±1.21)年;对照组年龄22-69岁,平均(45.78±3.76)岁,男34例,女21例,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19年,平均病程(8.31±1.39)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统计学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选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3]中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表现出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同时症见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喜温喜按,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中医辩证属脾胃虚寒证患者。并经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查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知情同意本次研究,配合治疗。排除标准:除外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等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黄芪9g,大枣9g,生姜9g,桂枝9g,白芍18g,炙甘草6g,饴糖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治疗2周。
治疗组给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在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穴位敷贴药物成分:采用吴茱萸10g、丁香10g、生芥子10g、白胡椒5g、白芷15g、细辛15g、肉桂6g研磨为粉末,混合姜汁调为泥状,选择中脘、天枢、神阙、气海、关元穴,每次贴敷8小时,每天1次,治疗2周。
1.3 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总疗效进行比较。临床效果判定标准具体如下:(1)显效:临床主要、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消失或明显减轻。(2)有效:临床主要、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复查胃黏膜急、慢性炎症基本消失或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3)无效:症状、内镜、病理均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表明,无论是治疗组患者还是对照组患者,经以上2种方法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两组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临床显效39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8%。对照组临床显效32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73%。治疗组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说明内服外敷治疗优于单纯内服治疗。
表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Mean±SD)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病情十分重要。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通过经络和药物的双重机制起作用,经药物贴敷刺激,可发挥疏通经络和调节脾胃、强身健体的作用,并通过经络和神经的传导和反射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改善胃肠道功能。黄芪建中汤有温补脾胃,健脾益胃和生血益气之功,其中甘草和大枣补益脾胃,桂枝温阳化气,白芍养血补血;生姜滋养脾胃。诸药合用可健脾益胃和补血止痛。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