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研究综述

2019-02-25 19:37:25张明波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2期
关键词:眼针腹针肌张力

龚 彬,张明波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1 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概述

1.1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后肌张力增高(肌痉挛)是由于锥体系病变引起的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为主的肌肉紧张度增高,触之坚实[1-2],主要表现为患者在被动运动时患侧肢体关节阻力增加,然后突然减小的折刀样改变。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中枢运动抑制系统失衡,造成α和γ运动神经元之间相互抑制和作用的功能失衡,使得α和γ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出现肌肉过度活跃的异常运动模式[3]。西医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方法较多,口服西药容易出现嗜睡、消化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诸多不良反应。患肢局部肌肉阻滞术需要高技术水平,并且所用的注射药物花费较多,治疗效果不稳定[4]。

1.2祖国传统医学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中风后肌张力增高属中医“筋病”“痉证”等范畴。张景岳《景岳全书》云:“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王清任《医林改错》云:“余闻斯议,不揣鄙陋,将男妇小儿半身不遂、瘫腿痿症、抽搐筋挛,得病之源、外现之症、屡验良法、难治易治之形状……”,强调中风后精血亏损和气虚血瘀均可导致肌张力增高。中医传统针刺治疗以调和健侧与患侧肢体的阴阳为主,以脏腑辨证取穴为辅。上肢阳缓而阴急,主要针刺阳经穴位,下肢阴缓而阳急,主要针刺阴经穴位,在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中疗效显著[5]。然而在临床中发现,由于传统针刺治疗直接刺激患肢,容易引起患肢拘急挛缩,在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过程中,有时非但不能缓解症状,反而可能加重病情[6]。而眼针和腹针未刺激患者患肢,能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2 眼针治疗

2.1眼针概述

彭静山提出眼针治疗疾病的理论,根据八卦所对应的8个方位应用于眼睛,将白睛划分为8个区域,进一步细化为上中下三焦和脏腑共十三穴[7]。通过针刺眼周对应区域对全身脏腑经脉起到调节作用。眼针疗法具有取穴少、针刺柔和轻浅、针具小、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快速的特点。

2.2眼针治疗的作用机制

中风后肌张力增高主要表现为单侧上下肢肌肉紧张度增高,所以以上下肢所对应的上焦区、下焦区为主穴,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选取相应穴位。气虚血瘀证加上心区、脾区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风痰阻络证加上肝区、脾区以化痰熄风,祛瘀通络;肝火上炎证加上肝区、肾区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阴虚风动证加上肝区、肾区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痰热腑实证加上胃区、大肠区以化痰通腑泻热[8]。现代医学认为,眼针通过针刺眼周八区十三穴能够促进神经元修复,抑制炎性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9]。

2.3眼针的临床应用

袁勤等[10]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眼针留针联合康复运动对改善患肢痉挛和降低肌张力的疗效优于体针联合康复运动,同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缓解患肢运动障碍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徐汉方等[11]通过临床观察中风后肌张力增高60例,在传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上眼针疗法,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赵志芬等[12]在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过程中,通过眼针联合阴阳经取穴与单独应用阴阳经取穴相对照,发现前者在提高患者躯体控制能力和降低致残率方面疗效更加显著。刘欣[13]研究发现应用眼针结合蜡疗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疗效优于单纯蜡疗,在改善中医证候和降低肌张力方面更为突出。

眼针疗法在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过程中,未刺激到患者肢体,与普通针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眼针,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可以做到针刺和运动康复同时进行,并且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14]。

3 腹针治疗

3.1腹针概述

从1972年薄智云教授通过针刺腹部的气海、关元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良好的疗效后,薄智云教授就开始探索以腹部穴位治疗全身各个部位疾病的可能性,并提出按照八卦理论确立八廓取穴,根据经络分布特点确立循经取穴及依据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确立定位取穴。腹针疗法以“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为理论,通过大腹部存在的神阙经络系统调控全身[15]。

3.2腹针的治疗机制

薄智云教授认为祖国传统医学治疗中风以疏通经络为主,病程久则久病及里损及脏腑,脏腑为本,经络为标,此时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从脏腑入手效果更佳。《素问遗篇·刺法论》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以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故腹针疗法提出了“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的主张,强调“从调理脏腑入手”治疗疾病[16]。薄氏腹针在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中选穴:关元、气海、中脘、下脘深刺,外陵、滑肉门、商曲及气旁为中刺,患侧上下风外点、上下风湿点以及局部肌张力较高的肌肉的全息对应点取浅刺[17]。

3.3腹针的临床应用及优势

祝晓忠[18]、李玉琴等[19]在临床观察中,通过不同量表评分发现单一腹针疗法在降低患肢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比单一传统针刺疗法更加显著。伍丽蓉等[20]在腹针结合督脉铺灸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中,得出该治疗方法在降低患肢肌张力和提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中医传统针刺疗法。徐明等[21]在临床实验中采用腹针联合分期运动疗法和单独使用分期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发现前者能使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显著改善。

传统针刺是否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尚有争议,疼痛刺激可以使肌肉紧张度增高,从而引起偏瘫肢体的回缩反应,使患侧肢体肌痉挛加剧[22]。而腹针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针灸疗法,根据腹部脏腑最集中、经脉分布最多与腹部全息分布的特点,选穴仅限于腹部,操作起来简便,具有安全、无痛、高效等优点[23],所以不存在因疼痛刺激加剧中风后患侧肢体肌痉挛的情况。

4 结语

眼针和腹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兴针法,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较好,特别是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康复疗效明显,克服了传统针刺加重肌张力增高的缺点,弥补了传统针刺无法带针康复的短板。

在针刺过程中两者都具有疼痛刺激小、操作简单、针刺柔和、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快速等特点。与传统针刺相比,在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中,眼针和腹针都有各自优势,并且疗效显著,然而眼针与腹针的联合治疗尚无研究涉及。

刘娟等[24]在临床中应用眼针联合腹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取得显著疗效。中风后肌张力增高与面肌痉挛属于中医“筋病”范畴,并且二者中医病机相似,眼针联合腹针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与其他已知治疗方法相比效果如何,需要临床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从而为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措施。

猜你喜欢
眼针腹针肌张力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眼针运动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寒湿腰痛的临床观察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酸枣仁汤加味联合眼针疗法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陕西中医(2021年12期)2021-01-09 16:20:08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