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儿养护原则与方法探究

2019-02-25 19:37:25赵凯维张玉辉刘寨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古人脾胃小儿

赵凯维,申 力,张玉辉,刘寨华,杜 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小儿养护,关乎人类繁衍,育儿之法一直是历代医家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远在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出现了儿医,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闻秦人爱小儿而为小儿医。”古人对小儿体质、生理特点、疾病诊断等也有不少阐述,如《黄帝内经》记载:“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古人观察到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动态变化,提出了很多护养学说,小儿养护理论与方法经历代代发展,逐渐充实丰富,指导着临床实践。现对古代文献中小儿养护原则与代表方法阐述如下。

1 小儿护养原则

1.1 乳哺有节,饥饱调匀

《灵枢·逆顺肥瘦》言:“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1]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不加谨节,终会损伤脾胃,正所谓“乳多终损胃,食壅即伤脾”。脾胃损伤,消化腐熟失司,成积成滞。

《育婴家秘》有言:“小儿在腹中,赖血以养之,及其生也,赖乳以养之。乳,积血所化也。未及一岁之后,不可便以肉果啖之,胃薄脾脆,不能消化也。”[2]朱丹溪认为:“人生十六岁以前,气血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惟阴常不足……小儿气血俱盛,食物易消,故食无时。然肠胃尚脆而薄,若稠黏干硬,酸咸辣甜,一切鱼肉瓜果酒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只如生栗、干柿、熟菜、白粥,非惟不能纵其口,且可养其德。盖生栗味咸,柿干性凉,可以养阴之助。然栗大补,柿大涩,俱为难化,亦宜少与。

妇人无知,惟务姑息,畏其啼哭,无所不与,积成痼疾,虽悔何及,所以富贵骄养,有子多疾。”[3]

何谓有节,陈氏云:“小儿宜吃七分饱。”不过小儿无知,见物则爱,岂能节之。节之者,实则“父母也”。若父母不知,纵其所欲,则“如甜腻粑饼、瓜果生冷之类,无不与之,任其无度,以致生疾”,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1.2 寒燠有度,衣不过暖

新生儿皮肤柔嫩,表面的角质层较薄,穿衣不可太过温暖,否则会伤孩子的皮肤肌肉,最后导致皮肤病、新生儿黄疸等。

古人云:“衾厚非为益,衣单正所宜”“儿新生,不可令衣过浓热,令儿伤皮肤肌肉,血脉发杂疮及黄”“凡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虽然这里说的是新生儿,但适用于多年龄段孩子,穿衣太过温暖,会让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出汗的状态,导致皮肤毛孔疏松张开,这时更容易感受风寒侵袭而患感冒、荨麻疹等。

《诸病源候论·养儿候》对新生儿如何穿衣也有记载:“皆当以故絮衣之,莫用新棉也。”[4]新生儿穿衣服最好穿旧衣服,不要用新棉做的衣服。因小儿皮肤娇嫩,新衣服往往容易发硬,可能产生导致皮肤过敏的成分。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旧衣服在穿之前需洗净、消毒。

1.3 护养有时,频见风日

古人认为天暖无风之日,婴儿适度户外活动有利于血壮气刚、肌体硬密、堪耐风寒、不易致疾。若不见风日,则肌肤脆软,易得损伤。

《医学入门·乳子法》有“初生三五月,宜绷缚令卧,勿竖头抱出”[5]的记载。故《原幼心法》云:“凡婴孩在襁褓中,及能笑语、行动之时,俱宜常见天日,并受地气,则婴孩气血坚壮,易养成人,如高山之树木坚实也。惟大暑、大寒、暴风、烈日、霜雪之时,则当保护回避。”这就是古人所说“无风频见日,寒暑顺天时”也。

1.4 教养有法,看莫纵驰

古人很早就有关于“优教”方面的记载。如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指出“鞠养者,教之道也”,并对优教的内容和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小儿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语也。能食则教以恭敬,如亵慢之习勿作也。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宗族乡党之人,则教以亲疏尊卑长幼之分,勿使谍媪。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宾客教拜揖迎送,勿使退避也。衣服器用五谷六畜之类,遇物则教之,使知也。或教以数目,或教以方隅,或教以岁月时日之类,如此则不但无疾,面知亦早也。”[6]这些内容和方法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可行性。

1.5 禁忌有知,慎服药饵

小儿之体质,与成年人不同,小儿之脏腑薄弱,百骸四肢均未长成,患病时寒热虚实急剧变化,用药不慎容易导致脏腑功能损伤。正如古人所云:“盖草木气味不纯,金石之性更较霸烈,原非脾胃嫩脆者所宜。况问切不能真确,焉能知疾病之所在。惟凭望色以追寻病能,细心诊察,始能证明病之地位及程度,用历久的经验,临床以施治。毫疗厘千里,药饵岂易服哉。”[7]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酶系统活力欠佳,用药如不仔细斟酌,精确计算,容易引起中毒反应。

何况小儿的身体易实易虚,正如“言虚者,正气易于虚也;言实者,邪气易于实也。然邪成之实,必乘正气之虚。若不顾正气之虚,惟逐邪成之实,其有不败者几希”[7]。况且粗疏庸愚之辈,不明生理,不知病能,何能辨别虚实寒热,欲其识证无差,用药无误,殆不易得也。药物之治疗,必须细心详察,非用药物不能去病,始可择其不甚猛烈,与气血无大损伤者用之。不然者,惟有不服药,待其体躬的反应,得天然之抵抗,虽无显著之功效,而可以不生遗患也。

2 小儿护养方法

2.1 万密斋育婴四法

2.1.1 预养以培其元 父母双方具有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保证优生的重要条件。所谓“预养”是指借助某种方法将夫妇双方的健康状况在交合之前调整到最佳状态,以此达到提高受孕质量的目的。《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又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天地阴阳之形气寓焉。”其禀赋也,体有刚柔,脉有强弱,气有多寡,血有盛衰,皆一定而不易也。《济阴纲目》曰:“父少母老,产女必羸;母壮父衰,生男必弱。古之良工,首察乎此。补羸女先养血壮脾,补弱男则滋肾节色。气之偏瘁,与之补也。”[8]天之德,地之气,阴阳之至和,相与流通于一体,能顺时数,谨人事,勿动勿伤,则生育之道得矣。万密斋纠前人之弊,提出“预养”的理念,乃大睿智。

2.1.2 胎养以保其真 在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如何促使胎儿正常发育,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逐月养胎法。“妊娠一月,应寝必安静处,无令恐畏,饮食精熟。妊娠二月,应居必静处,慎戒房事……妊娠四月,应静形体,和心态,节饮食,洗浴远避寒暑……”等。

(2)胎教之道。“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9]。耳不听恶声,目不视恶色,口不出恶言,此之谓世传胎教之道。

(3)胎养之道。“调喜怒,节嗜欲,作劳不妄,而气血从之”,则“皆所以保摄妊娠,使诸邪不得干焉”[10]。古人强调所凑有节适,所入有度量,凡所畏忌,悉当戒惧,慎物以为养者,理固然也。苟为不然,一失调养,则“内不足以为守中,外不足以为强身,气形弗充,而疾病因之”。是以“胎养之道”:“风寒暑湿则避之,五味之食则节之,七情之感则绝之,皆也。”若夫勿登高,勿临险,勿独处暗室,勿入庙社,勿恣肥甘之味,勿啖瓜果之物,勿犯禁忌之方,所以调护辅翼者,各有道也。

(4)妊妇有疾,不可妄投药饵。“凡孕妇无疾,不可服药。设有疾,只以和胎为主,其疾以末治之。中病即已,勿过用剂也”[9],就是说,对于妊妇,医者应审度病势之轻重,药性之上下,处以中庸,不必多品。视其病势已衰,药宜便止,则病去于母,而子亦无殒矣。

2.1.3 蓐养以防其变 所谓“蓐养”,大体相当于今之新生儿期护养。现代医学认为胎儿骤然离开母体后必然经受一次巨大的环境变化,良好的护养能使其顺利适应这个变化,否则会因一些意外而导致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或者引起终生残疾。

万密斋立“蓐养以防其变”一法可知他对初生小儿的护养十分重视,他认为小儿初生,乍离母腹,犹如嫩草之芽,幼蚕之苗,肌肤娇嫩,抗病能力弱,对外界环境还需要逐步适应,故特别需要精心护养[11]。之所以提倡“重在保全”“贵在调养”,因为只有在确保母婴安康的前提下,各种护养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万密斋对“浴儿”“断脐”“刮泡”“通便”等多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方法。

2.1.4 鞠养以慎其疾 小儿“血气未充……胃肠脆弱……神气祛弱”,尤其是肺、脾、肾三脏更为娇弱,因此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故需要“鞠养以慎其疾”,以尽量避免小儿染病。

此期亦是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旺盛期,如能按不同年龄段进行良好的感知、言语、思维、技能等训练,无疑对小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万全进一步诠释道:“鞠养者,教之道也。”[11]这段话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此期育儿的要点。

2.2 陈氏养子十法

这十法具体包括: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六勿令忽见一非常之人;七脾胃要温;八儿哭未定勿使饮乳;九勿服轻、朱;十宜少洗浴[12,13]。以下分别解释。

一要背暖。经云:“其背脊三椎,六节两傍,是肺俞二穴。若风伤于肺俞,使人毫毛卓立,皮肤闭塞而为病。其症或咳、或嗽、或喘、或呕哕、或吐逆,及胸满、憎寒、壮热皆肺俞受寒而得也。故曰背宜暖。”中医认为背部腧穴丰富,且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两条重要经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膀胱经贯通全身上下,有多个脏腑的病理反应点。膀胱经中一支沿着肩胛内侧向下循行,督脉旁开1.5寸途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等腧穴,其中肺俞主治肺经及呼吸道疾病。

二要肚暖。肚,脾胃之所。胃为水谷之海,若冷则物不腐化,肠鸣腹痛,呕吐、泄泻等疾生焉。经云:“胃热则消谷善饥,所以能饮食也。”所以,肚宜暖。

三要足暖。足阳明胃经,乃胃经经络之所主也,古人云“寒从下起”,此之谓也。俗语说:“足暖周身热,足冷一身寒。”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故古人云“足宜暖”,强调保持足部温暖的重要性。

四要头凉。头乃六阳之会,诸阳之所凑也。头脑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出,或颅囟肿起,或颅囟开解,或头疮目疾。头宜凉,若戴帽过厚、过热或捂头头部温度高均可导致过热而“髓溢汗出”、卤囟肿起等。

五要心胸凉。古人认为心属“丙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轻则出现“口干舌燥腮红”之证,重则“啼叫惊掣”,故心胸宜凉。

六勿令忽见一非常之人。《育婴家秘》认为小儿神气衰弱,若“忽见非常之物,或未见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禽兽,嬉戏惊吓,或闻人之叫呼,雷霆铳爆之声,未有不惊动者也,皆成客忤惊痫之病”。中医认为心藏神,惊则神伤,肾藏志,恐则志失,大人如此,小儿为甚。因此“凡小儿嬉戏,不可妄指他物,作虫作蛇,小儿啼哭,不可令人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乱,心小胆怯成忤也”。

七脾胃要温。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表里冲和。陈氏认为小儿以阳气为本,固阳护阳为调护核心即为“脾胃要温”。

八儿哭未定勿使饮乳。若小儿啼哭未定,或气息未调,“便令食乳,或寒冷相干,气逆停滞,心胸满闷,气急吐逆,乳食不化”。故不宜啼哭未定而饮乳。

九勿服轻、朱。轻粉味辛、性冷下痰损心气,朱砂味甘、性寒下涎损神气。二味药相合,虽可下痰涎,但其性寒冷,易损心损神。若小儿“胎受壮实,服之软弱也。若小儿胎受怯弱,服之易伤”。因此古人认为新生婴儿依据古法下胎毒,坠痰涎,多致损害,“皆是轻、朱二味之所误也”。

十宜少洗浴。古人云:“大凡小儿冬不可久洗,浴则伤冷;夏不可久浴,浴则伤热。因浴则背冷而发惊,若遇热时,以软绢蘸汤拭之可也。小儿脐带未落时,不可频浴,浴则水入脐中,脐风、撮口皆从此起。”对洗浴方法进行了指导。

3 结语

古代医家有言:“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应重视小儿健康保健和预防。古代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小儿护养保健学理论与方法,从初生儿护理到小儿喂养调护,从趋疾健康到成长教育等,记载详细。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小儿护养原则可从饮食、衣着、户外调摄、习性教养等方面进行概括。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易损,宜“哺乳有节,饥饱调匀”。小儿肌肤柔嫩,衣不过暖,宜“寒燠有度,衣不过暖”。小儿宜适时、适度户外运动,强健体魄,宜“护养有时,频见风日”。小儿优教,应该得法,宜“教养有法,看莫纵驰”。小儿体质,有别成人,用药当慎,宜“禁忌有知,慎服药饵”。万密斋育婴四法,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陈氏养子十法对小儿健康养护亦有重大参考价值。总之,古代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小儿健康养护理论与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

猜你喜欢
古人脾胃小儿
好脾胃 养出来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夜盗小儿(下)
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1-26 06:12:18
好玩的古人
夜盗小儿
幽默大师(2020年10期)2020-11-10 09:07:20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古人怎么洗澡?
小儿涵之三事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46
古人到底姓什么?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