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玲,李 嘉,车红霞,张 雄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
面瘫也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贝尔(Bell)麻痹多见,临床以单侧表情肌瘫痪造成的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以口角歪斜(偏向健侧)引起的鼓腮漏气、眼睑闭合不全等表现为主,甚或伴味觉和听觉障碍等其他特发性症状[1-2],一般认为是由于病毒感染、环境和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的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而压迫面神经或导致的面神经炎。治疗药物以激素类、营养神经类与抗病毒等药物联用进行对症治疗[3]。急性期患者约70%~80%可在3个月内恢复,20%~30%的患者会因早期失治、误治等原因延误而发展为后遗症,其中5%的患者后遗症症状严重[4],以早期症状的反复出现,或合并倒错、面肌抽动、痉挛及联带运动等发生为主要表现,治疗难度大。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针刺综合疗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5]。
患者,女,32岁,于2019年6月20日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
主诉:因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6月余,加重1天。
病史:患者6+月前因感受风寒后出现左侧眼睑闭合欠佳,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饮水稍漏水,进食夹食,耳后无明显压痛,耳内及头部未见疱疹,无头晕、头痛及四肢乏力等症,遂就诊于某医院门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行“针刺”治疗4天后,症状未缓解,并出现双脸颊肌肉不自主频繁抽动。后经他人介绍,不断寻求治疗后面肌抽动稍缓解,且出现行走乏力,周身困倦等症,遂入院治疗。刻下症见:面部板滞感明显,面部肌肉不自主频繁抽动,抽动时自感双侧面颊酸痛,双侧眼睑闭合尚可,左侧鼻唇沟变浅,耳后无压痛,口角歪斜不显,进食饮水与正常无明显差别,鼓腮漏气不明显,无味觉、听觉减退,精神、纳食尚可,夜寐欠佳,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查体:颅神经(-),双侧面部肌肉紧张且不自主抽动,抽动时感双侧面颊酸痛,双侧面部痛触觉较正常稍减弱,双侧生理征对称引出,病理征未引出。四肢肌力正常为5级,四肢感觉对称,血运及活动尚可。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面肌痉挛)。
中医诊断:面风;证型:气虚血瘀。
治则:补气活血,祛风通络。
操作方法:①针刺透穴: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25 mm×40 mm规格毫针,行下关透地仓,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颊车的三针透穴法,风池向鼻尖部斜刺,另取0.25 mm×15 mm规格毫针,予合谷、太冲、颧髎直刺,均以平补平泻手法施针,留针30 min,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②穴位埋线:将可吸收羊肠线剪成约5 mm左右长度,置于无菌性穴位埋线针针管内,右手持针快速刺入阳陵泉、足三里、外关,待有针感时边将线推入穴位边退出针体。1周1次(视线吸收情况而定,吸收不佳者2周1次),4次为1个疗程,嘱2天禁浴。③闪罐:每次针刺完后在面部进行闪罐,闪罐方向与面部肌肉走向一致,吸力适中不可过大,直至局部有潮红为度,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1次后患者自觉面部肌肉明显舒缓,酸痛感、板滞感明显减轻,抽动频率减少。2个疗程后患者面肌抽动次数明显减少,酸痛感、板滞感基本消失,精神状态良好,遂出院于门诊继续进行治疗。在第3个疗程时,患者自述因贪凉致使面部肌肉僵硬,有麻木紧绷感,与第2个疗程相比,肌肉抽动频率与未变。治疗时增加面部艾灸,足三里(双侧)、中脘辅以温针灸以温阳散寒,通络止痛,同期足三里穴位埋线未做。4个疗程后患者面部抽动次数消失,酸痛感、板滞感消失,精神状态佳。
面瘫属祖国医学“口噼”、“口眼喎斜”等范畴,其最早记载于《灵枢·经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缓不能收,故僻”。本例患者初起因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面部脉络空虚,风寒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引起口眼歪斜,又因失治、误治迁延病情,邪气久恋,正气耗损,面部筋脉长期失于濡养导致筋脉拘急,归属中医学“筋惕肉瞩”、“瘛疚”等范畴,其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宜补气活血、疏经活络。
本案以局部取穴为主,透刺为下关透地仓,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颊车。下关穴包括了下颌神经、面神经的颧眶支以及面横动、静脉,面神经颧眶支横过颧骨,支配眼轮匝肌下部、颧肌及提上唇肌;地仓穴有颊神经和眶下神经分布,可治疗颊部皮肤、颊黏膜、下睑、鼻背外侧和上唇的病患;颊车穴有耳大神经和咬肌分布,向地仓透穴时,针尖可经过笑肌、颧肌、降口角肌和口轮匝肌等组织结构,可有效改善肌肉紧张程度;太阳穴分布有颧面神经,颞浅动、静脉,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太阳透颊车可与上述透次围合成三角区,同时刺激面神经及其分支神经以及所支配相应面肌,有助于肌肉间的相互协同及拮抗作用。直刺颧髎穴时针尖可经过眶下神经及和面横动、静脉,面横动脉经过腮腺和咬肌,可有效缓解面部肌肉痉挛。风池、合谷、太冲三穴以辨证取穴和远端取穴为主:风池穴为风邪入脑之冲,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穴,又肝胆相表里,故风池穴为祛风要穴,且可平肝熄风,祛风解表,改善面肌痉挛;合谷,亦是山名,穴位在太阴与阳明经结合之处,开则如谷,合则如山,具有疏风解表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止痛之功,又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四总穴歌》概括为“面口合谷收”一语,说明合谷在治疗头面五官疾病中具有突出功效。合谷与太冲相配为“四关”穴,可祛风定痛,《标幽赋》云:“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且两穴均为原穴,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两穴相配能搜风、理痹、行瘀、通经,可从整体调节肌肉挛急、气血瘀滞的情况。
穴位埋线是针刺效果在时间上的一种放大,不仅具有和针刺相同的功效,在时间-疗效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显著提高。阳陵泉为足少阳合穴、下合穴,同为筋会、八会穴之一,可疏利肝胆,舒筋活络,熄风止痉;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全身强壮穴之一,可补虚益气,提高机体免疫机制,改善人体疲劳状态;外关归手少阳经,为本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可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长时间刺激此三穴,针感可循手足少阳、足阳明经经脉循行上传于面部,治疗面部疾患。
闪罐通过反复的拔、起,造成患部组织反复充血状态,对神经和血管产生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减轻水肿,改善局部体液的微循环。
综上所述,针灸综合疗法对本病有显著疗效,可改善患者局部组织血液循环,缓解周围神经的水肿和炎症,促进组织代谢,还双向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手足三阳经经脉循行于面部,其中阳明经多气多血,广泛分布于面部,因此针刺以阳明经脉穴为主以调整局部气血运行,配合远端取穴兼顾了整体性,鼓舞人体正气的同时缓解面部肌纤维收缩,促进面神经血管血供,疗效显著。另外,患者在治疗期间因贪凉而致病情反复,灸法的温热效应可及时改善机体因寒凉引起的局部或整体的不适。提示在临床中要针对病因病机对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及时、适度的调整,同时也要注意操作过程中手法的得当和患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