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平,罗林根,杨志波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万载县人民医院,江西 宜春 336100;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痤疮,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皇帝内经》中曾描述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对痤”[1]。痤疮作为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损容性疾病,以面部出现粉刺、丘疹、结节、脓疱等为临床特征,本病虽无明显自觉症状,却损害患者身心健康。西医认为其发病主要与雄激素增加、炎症反应、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毛囊皮脂腺开口角化异常相关[2],常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但育龄期女性服用维A酸类药物有致畸风险,同时可能会出现血脂增高、口干等副作用[3]。导师杨志波教授从事皮肤临床工作30余年,精研中医经典,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拓展发挥,在治疗痤疮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现将其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阳热内盛,肺经复感风邪,内外合邪,肺经风热之邪熏蒸,蕴阻肌肤而发;或因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化热,结于胃肠,湿热之邪不能清利,中失于清化,反泛滥于头面胸背而发病;或因素体脾虚,脾不健运则湿蕴中焦,日久酿湿成痰,痰久化热,痰热互结,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痰瘀互结,发于肌肤所致;或因肾阴不足,肝失疏泄,冲任不调,而血海不能按时充盈,胞胎失却任脉主司,致女子月事紊乱,气血逆乱而发病。
杨志波教授根据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将其分为4种证型:肺经风热证、痰热瘀滞证、冲任不调证、肺胃热盛证。
患者丘疹多色红,或痒或痛,伴有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肺。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皮损以结节、脓肿、瘢痕、囊肿为主,缠绵不愈,伴纳呆便溏,舌红或暗红或有瘀点,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治法:活血化痰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常伴有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经前烦躁易怒,五心烦热、乳房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法:调理冲任、补益肝肾。方选二至丸加减。
患者症见颜面、胸背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散结。方选枇杷清肺饮合茵陈蒿汤加减。
随证加减:杨志波教授临证时注重舌脉,舌尖偏红者,属心火亢盛,可加灯心草、莲子心清心火;舌苔白泥有齿痕者,证属脾虚,加薏苡仁、山药、白扁豆等健脾利湿;脉弦者,证属肝郁,加合欢皮、柴胡等疏肝解郁;口干者,可加石斛、沙参滋养肺胃。
杨志波教授认为,疾病与自然界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基于“药象理论”和“天人合一”理论提出“以花治华”“以皮治皮”的理论[4]。华,本意为“美丽而有光彩的”,在此将其引申为美丽的容颜,使用花类药物治疗面部疾病可获良效。花朵生长于植物顶端,且多数花类植物其性清扬宣散透泄,质地轻清,善升浮。而面部位于人体上部,故杨志波教授认为花类药力可直达面部肌肤。如清热解毒多使用野菊花、金银花、密蒙花;活血化瘀调经多使用凌霄花、月季花;清热凉血多使用鸡冠花、栀子花;疏肝解郁多使用玫瑰花;养心安神助眠多使用百合花、合欢花;养颜润肤多使用人参花、桃花等。同时皮类药物也常在杨志波教授的遣方用药中出现。夜寐差者加用合欢皮解郁宁心安神,湿盛者加茯苓皮、冬瓜皮清热利湿,血热者加牡丹皮清热凉血。
痤疮论治不喜奇险峻猛之方药。善于平治出奇,以中和为贵,强调轻重得当、君臣考究、配伍制化,权衡用药利弊。分清主次先后,贵在平治。方中极少使用药性猛烈之药物,多选用温和之品,且中病即止。
杨志波教授重视中医“治未病”思想,其优势在探病求本[5]。皮病其本在于阴阳平秘、脏腑协调、气血充盈、经络通畅,有赖后天之本脾胃的调养充实。疑难顽疾日久之皮肤病,虽病情万变,然不离固护脾胃之本。每每痤疮患者处方用药中可见山药、白术、茯苓等贯穿治疗始终,乃取其固本健脾之意。
杨志波教授常在内服中药基础上,根据患者皮损情况,予以不同外治法。皮损以白头粉刺为主的先予粉刺针挑治,再予超分子水杨酸;皮损以粉刺、脓疱为主,可予火针分批治疗;皮损以囊肿、瘢痕为主,予二氧化碳激光或光子治疗。以上不同外治方法分别从促角质分离、促进真皮弹性纤维重塑等方面发挥作用[6-8]。
辛某,女,18岁,2018年11月8日初诊。主诉:前额、双颊部起丘疹、粉刺半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前额及双颊部起丘疹、粉刺、脓疱,未予重视及治疗,后皮损逐渐增多,每于食用辛辣制品后爆发,于当地医院治疗后(用药不详)疗效不佳,故而就诊。现症:前额、双颊部散在丘疹、白头粉刺、脓疱,皮疹色红,轻微痒痛,口渴喜饮,小便稍黄,大便秘结,3~4天/次,舌红,苔黄厚,脉滑数。专科检查:前额、面颊部散在分布丘疹、粉刺、脓疱,皮色稍红,部分有触痛,可见散在色素沉着。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肺胃热盛证),治法:清热利湿散结,给予患者枇杷清肺饮合茵陈蒿汤加减,具体方药:桑白皮10 g、枇杷叶10 g、夏枯草15 g、桑叶3 g、栀子10 g、茵陈6 g、白花蛇舌草15 g、薏苡仁30 g、丹参10 g、赤芍10 g、野菊花15 g、金银花15 g、黄芩10 g、茯苓10 g、陈皮6 g、丹皮6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饭后温服,配合我院自制药痤疮擦剂外涂患处,每日1~2次。兼以石膏倒模,每周2次。嘱患者:忌食榴莲、芒果、羊肉、狗肉等发物,蛋糕、巧克力、糖果等甜食,火锅、烧烤等肥甘厚味制品;避免熬夜,按时休息,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使用化妆品,使用温和的医用护肤品日常保湿即可。
2018年11月25日复诊。患者颜面部未见明显新发皮疹,原有皮疹部分消退,无明显痒痛,舌脉基本同前。上方去黄芩、金银花、栀子等清热之品,加白术15 g、山药20 g益胃健脾。10剂后,未见新发皮损,原有皮损基本消退。随访4个月,未复发。
按:杨志波教授认为,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过食油腻,湿热内生,郁而化热,故而大肠积热积湿,肺与大肠相表里,湿热熏蒸于上,肺胃热盛,发于面部为丘疹、粉刺,湿热困阻中焦,脾失健运,脾不运化水湿而生痰,痰热博结,气血不畅而为瘀,痰瘀热结,发于肌肤。方中桑白皮、枇杷叶、桑叶清肺热,夏枯草、栀子清热散结,丹皮、丹参、赤芍活血凉血,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黄芩、陈皮燥湿健脾,野菊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整个治疗过程肺脾兼顾,内外同调,标本兼治,处方严谨。
痤疮作为一种发病率高的损容性疾病,影响患者生活、工作、交流等各个方面。杨志波教授治疗痤疮经验丰富,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强调辨证论治、阴阳平和、固本健脾、内外同调,在抓主症的同时,根据舌苔脉象及临床表现灵活加减用药,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