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颖,吴华堂
(1.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000;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湖南 长沙 41000)
老年性膝骨关节炎,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骨关节炎等,属于中医“膝痹”“鹤膝风”范畴,易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1]。此疾病的特征是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具有“疼痛-缓解-再疼痛”的特点,使患者不仅需要长时间忍受疾病所带来的疼痛,而且需要强制性减少膝关节的活动时间和范围,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2]。
吴华堂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老年病研究30余年,对于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中医防治有独到的见解。吴教授认为,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瑰宝,是中医防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并坚持将“治未病”理论贯穿于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过程中,作者在跟师过程中受益匪浅,现总结其防治经验如下。
吴教授对历代医家“治未病”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总结延伸,认为未病的概念有五种内涵:①“未生”,即未生疾病;②“未发”,即机体已有疾病趋势,但还未表现出来,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类似;③“未盛”,即疾病已发出,但病情尚未达到顶峰;④“未传”,即疾病已成但未发生传变;⑤“未复”,即病情已经基本控制,但未完全康复,邪去正未复,人体气血尚亏。吴教授还认为“治”未病要有针对性的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治其未生,中心思想是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养生,防患于未然,这是针对健康状态下的养生防病;②治其未发,在疾病迹象显露之前先积极治疗,即治在证先;③治其未盛,选择正确的时机,在疾病病势还未达到顶峰时进行治疗;④治其未传,包括两方面,一是既病防变,指已病应当积极而谨慎地治疗,以防盛、防逆、防变、防传;二是既病之后,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则,积极治疗未病脏腑,以期达到让已病脏腑复原的目的;⑤治其未复,是指病愈后除邪务尽,即瘥后防复,杜绝病根。吴教授将这些理论具体应用于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其经验可总结如下。
吴教授从事老年病研究多年,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认为老年病与“肾脏”有密切关系,根据肾气演变规律,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出现大多处于肾气始衰期,因此吴教授认为肾之渐衰虽然不是膝痹病发生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必定是始动环节,故在疾病的预防上要注意养肾、护肾。但是吴教授并不赞同在未病之时过多地服用药物,更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疾病:①在饮食上做到低盐低脂高钙优质蛋白饮食,多食用黑米、山药、栗子、黑芝麻等养肾食物;②精神上要最大程度保持心情舒畅,情志畅则肝气舒,肝肾同源则相互滋养,恬快虚无,精神内守,则病安从来;③老年人更要注重身体锻炼,以此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吴教授尤其推崇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扇等传统健身项目。总之,就是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规律饮食,以加强机体抗病能力,养生防病。
《素问》有云:“上工救其萌芽,早遏其路”,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未发生,但己有先兆,应当积极治疗,以防疾病发生。吴华堂教授认为老年性膝骨关节炎多与骨密度降低而导致的骨质疏松、年轻时长期进行体力劳动或需要长期站立致膝部常年磨损而导致的膝关节损伤、老年性肥胖致关节负重增加等因素有关,而这些都是本病的“先兆”,应当积极干预和治疗。故需要对肥胖或有肥胖趋势的老年人进行宣教,鼓励在家属帮助下控制体重,减轻膝关节负担;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可规律性应用鲑降钙素注射液或其他补钙制剂,并定期复查骨密度;而有膝关节损伤的患者,可在平时生活中使用手杖等辅助代步工具,降低膝关节使用强度。
治疗任何一类病证,都要找准病因病机,对症下药则事半功倍。吴教授认为老年性膝骨关节炎虽源起驳杂,但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发病特点,多以肝肾亏虚、寒湿痹阻一证最为多见,故每遇是证多喜用独活寄生汤仿方以治疗,现以一则典型病案为例。
章某,女,78岁,2018年12月23日初诊,刻下:右膝关节疼痛,难以屈膝,行走艰难,时有发麻,遇冷受风或劳累后加重,舌淡黯红,苔稍白腻,脉弦细。此为典型“膝痹”之疾,肝主筋膜,司血道;肾主骨,年逾古稀,肝肾亏虚,筋膜、骨骼失养,再加风寒湿乘虚侵袭人体,合而为痹,结合舌脉为肝肾亏虚寒湿痹阻之象,治宜补肝肾、祛风湿为主,辅以补气血、通经络,取“间者并行”之意,处方:独活15 g,黄芪20 g,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各10 g,苍术、威灵仙、淫羊藿、补骨脂各8 g,鸡血藤、地龙各12 g,乳香、没药各5 g,甘草3 g,共15剂。
2018年2月6日二诊。前方服用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可平地行走,活动微欠利,但近期因劳累、天气变化症状又现,但较前轻,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膝痹为病,肝肾亏损,则筋骨不养,不御外邪,故恒以上法治疗,处方稍做调整:独活、桑寄生各20 g,黄芪、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各15 g,威灵仙、怀牛膝各10 g,防风、秦艽各8 g,乳香、没药各5 g,甘草3 g,共10剂。
2019年3月电话回访,患者药毕,可自行平地行走,且膝部疼痛麻木等不适感已1年余未再发。
按:肾藏精以壮骨化髓,肝藏血滋养筋脉,肝肾亏虚则伤筋动骨,耗髓损精,虚则不养,如蚁走双膝,难以缓解,继而发疼痛、麻木,故膝痹病与肝肾亏虚密切相关[3]。而膝痹病在此基础上,更易感受风寒湿邪,风邪携寒邪、湿邪乘虚而入,寒邪寒冷收引,筋络失于温煦,血不荣筋,可发乏力、酸楚等证,湿邪黏滞、趋于下行,痹阻经络,而致气血凝滞,痹阻不通则痛。此外,劳力过度伤其四肢,耗伤肝脾肾气,气血逆乱,痹阻经络,筋脉损伤,逐渐发展为退行性病变。风寒湿合而为痹,“合”有两意:一则风寒湿三者必须兼具;二则外邪与正虚同时相加方能发病,“合者内外相招”之意也。本案仿独活寄生汤组方之意,标本兼治,因而疗效满意。
吴教授尤其注意瘥后防复,认为老年人髓精虚损,易留邪于病灶处而难以祛除,病程延绵,且病愈后容易反复发作。故吴教授根据多年经验,自拟通痹止痛散外敷以护养膝关节,作为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简便易行的方式,现对其组方进行详解:通痹止痛散组方以川牛膝、威灵仙、葛根、玄明粉、白芍、赤芍、桂枝、徐长卿、鹿角霜、炒芥子、马齿苋、醋乳香、醋没药、炒僵蚕、大黄、炒水蛭,按照10∶10∶5∶5∶5∶3∶3∶3∶3∶2∶2∶2∶2∶2∶2∶1的比例,将以上16味药研磨成粉,用酒、醋、麻油等调和成糊状,涂抹于纱布上,每晚睡前外敷于患侧膝关节6 h,在患者自觉膝关节隐痛、麻木或其他不适时直接敷上,一般连敷2天即可缓解。吴教授还受到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启发,将通痹止痛散也做成敷贴,让老年性膝骨关节炎患者可在三伏天直接贴于受损膝关节处,十分方便,并且通痹止痛散敷贴还能很好地预防膝骨关节炎来年的再发。
吴华堂教授根据“治未病”理论防治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吴教授还将“治未病”理念应用于疾病的“养生-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是“治未病”在现代医学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治未病”理论能在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防治中真正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服务,为广大老年人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