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素彩,黄晓安,孙海燕,陈武进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福建 福州 350001)
随着肿瘤细胞学及肿瘤免疫治疗取得阶段性进展,肿瘤微环境理论解释了一部分肿瘤发生、转移、复发的问题。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能够纠正肿瘤微环境阴阳偏颇状态,将会是控制肿瘤增殖恶化的有力武器。本文从肿瘤微环境学说出发,寻求肿瘤微环境与中医理论“脾胃后天之本”的相通之处,并由此分析中医药抗肿瘤之治则治法,以期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肿瘤提供新思路。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的生存场所,由肿瘤细胞、细胞外基质、间质细胞(包含血管生成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微血管、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及邻近组织等构成[1]。肿瘤微环境在应激情况下处于慢性炎症、低氧、营养缺乏、酸中毒状态[2],是极为复杂的动态网状体系,在肿瘤的生长、增殖、转移及免疫逃逸中充当重要角色。肿瘤细胞是体细胞逐渐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系统而发生改变的产物,是其对所处内环境的调节,这种调节是多层面、多通道的。肿瘤的发生转移中,肿瘤细胞的突变及细胞所生存环境的变化将会相互作用。由此,我们不妨认为治疗肿瘤可以通过减轻肿瘤内环境的应激状态,再反馈到肿瘤细胞,可能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或自噬。
《灵枢·邪客》中提到:“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揭示了人与天地环境的密切联系,人之主观能动性,顺应所处之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做出相应调整,如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而当外界环境对机体施加持续且不利的刺激时,机体也将产生一系列连锁的病理反应。这些病理的症状和体征称为证候,中医证候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证的本质。呈现某证的机体内必然有引发该证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的异常改变引发了中医各种证候[3]。
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平衡失调将会导致肿瘤发生,基于各种刺激因素的持续存在,阴阳平衡失调的影响由局部扩散到整体[4]。脏腑生理功能失调、紊乱,则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应运而生,这是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5]。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决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肿瘤微环境是中医肿瘤辨证论治的物质基础,主导着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肿瘤微环境的改变促使肿瘤细胞发生诱导分化。中医治疗肿瘤的特征和优势在于可以着眼于调节肿瘤微环境,主观能动地实现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再塑,从而间接达到治疗肿瘤之目的。
李中梓首次在其《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中提到“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人体免疫功能密不可分。《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主运化而生气血,脾之功能健旺则正气充盛,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灵枢·本脏篇》中有“脾坚,则脏安难伤”之说。免疫学研究也证实,中医学中所认为的“脾”类似于人体中最大的淋巴网状内皮系统[6],有着广泛的免疫学意义。此外,脾的防御功能与人体免疫机制亦异曲同工。
缺乏体力活动、喜食肥甘厚腻、劳逸失节等生活状态易致脾虚,脂肪堆积则致肥胖。《仁斋直指方》载:“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清·《石室秘录》中记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脾虚生痰”的本质可能是脂肪细胞的增殖及巨噬细胞的浸润产生脂肪细胞因子,产生一种低度、慢性炎症状态。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释放,可在癌细胞中促进糖酵解[7]。中医辨证脾虚的低度炎症属“无形之痰”,可出现乏力、神疲、便溏、纳呆等气虚症状。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由此可知人之疾患与脾胃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景岳全书》记载:“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肿瘤炎性微环境的本质与祖国医学中脾虚的概念相契合[8]。基因的突变和不稳定性是由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的降低,因而肿瘤在“至虚之处”停留繁衍而郁化“结毒”。肿瘤微环境乃“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促使肿瘤细胞的增殖与恶化[9]。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周仲瑛先生认为,正气亏虚始终存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10]。肿瘤细胞的突变多是发生于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免疫逃逸的情况下,此时肿瘤细胞对肿瘤微环境产生应激反应。临床可见不少肿瘤患者虽经手术等方法除去局部肿瘤,但不可避免复发或转移,究其病因是脾虚状态持续存在,是肿瘤微环境对体细胞的刺激持续作用,倘若不加以改变,那么此状态就是一枚定时炸弹。脾为枢机,肿瘤微环境中信息传递、物质转化有赖于气,气的升降出入是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组分相互交流、转化的基本方式[11]。
以中医病机辨证肿瘤,最重要的是对疾病整体的宏观把控,同时不可忽视建立对局部微环境的认识。中医治疗肿瘤立足于直接控制局部肿瘤组织活跃的恶性活动的同时,及时高效地运用健脾益气法整体调节肿瘤微环境。
运用健脾益气、温阳健脾等治法抵御致病因素的侵袭,调整肿瘤微环境的致突变效应,才有可能阻止肿瘤的进一步发生发展。脾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脾健才能及时发挥机体免疫监视、免疫清除的作用。在脾虚与痰、瘀、毒等病理产物形成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健脾之法以一持万,能够实现脾健则痰不自生,气行则痰随之消;脾健则统血有方,气行则血自通达的效果。
《丹溪心法》记载:“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在肿瘤微环境中,脾虚是导致其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而痰、瘀、癌毒等病理产物皆是由脾虚发展而来,它们既是肿瘤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瘀、癌毒留驻体内,更加耗损机体正气,日久则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加重,痰、瘀、癌毒相互郁结,终使病情更为险要。痰邪是促使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云:“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邪停滞体内却又不是固定不移,其随气血流动而将癌毒招致他处,最终导致肿瘤转移扩散。
运用治痰之法的目的在于从源头上截断痰的产生或消散已生之痰,打破“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肿瘤导致的一系列恶性循环。化痰散结法祛除机体之“痰”,以纠正局部肿瘤微环境的状态,消除因不同代谢产物而导致的炎性微环境,以遏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恶化,维护正常免疫功能。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健脾以调达气机为先,气顺则痰消[12]。正如朱丹溪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健脾、理气、化痰之法抑制肿瘤细胞的慢性炎症状态,调控肿瘤微环境,从而改善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凝血系统亢进,长期处于高凝状态。以中医特色舌诊审查肿瘤患者,可以发现中晚期肿瘤患者在其舌苔、舌质上有一定规律,可反映出体内血瘀的病理改变,如瘀点瘀斑、紫暗舌、舌下脉络迂曲或怒张、舌苔干燥少津等[13]。现代研究认为肿瘤高凝及促血管生成的微环境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14]。中医学认为血瘀证与肿瘤的生长关系密切。《血证论》提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瘕者或聚或散,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表明了瘀血在肿瘤演化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血瘀形成过程中,气虚和气滞尤为重要。脾胃功能受损,气虚无力运血致气虚血瘀,血阻气滞。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此之治法提醒医者不论用补法或泻法,若血脉有凝滞,必先去之,则后续之法的效用可期。运用活血化瘀药能够促血行、散瘀血,纠正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诸多复杂交错的病理状态,摧毁肿瘤细胞突变、生长的生存微环境,致使肿瘤细胞孤立无援,走向“自噬”[15]。在多种治血法中,应善用活血通络药。肿瘤也是一种慢性疾病,部分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16],在调治过程中,仍不能忽视其病势缠绵、久病入络的特点,故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等,松透病根,效力增倍,但仍需注意要慎用莪术、三棱、水蛭、虻虫等破瘀峻猛的药物,以免促进肿瘤复发、转移[17]。
热毒蕴结是肿瘤的重要病机之一。已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炎、解毒、退热以及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等多途径发挥抗癌作用[17]。
清热解毒法在肿瘤治疗中需时时切合病患体质,随证治之,需知清热之法亦有不同。《医宗必读·积聚》曾曰:“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癌症早期患者多表现为“阳胜则热”或 “阴虚内热”[18],此时实热证或虚热证的炎症表现显著,清热象解癌毒刻不容缓;癌症中后期虚实夹杂为多见。万友生在《略论阴火与甘温除热》中云:“血虚发热应从气血关系来辨证,认为脾气虚极必会导致血虚,进一步导致气无所依附而浮于体表,而出现热证,病当属虚寒,治疗上宜温补。”[19]气血亏虚之热,当用温补阳气之治,即“甘温除热”。实则兼夹痰热或血瘀,则应以清热化痰、清热凉血治之,此则需医家辨证得当,施治其时,其效可待。
“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理论体系,使得中医药治疗肿瘤有法可循,是治疗肿瘤的新思路。肿瘤微环境是当前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标,是现今除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外的一个崭新的切入点。运用肿瘤微环境理论阐释及深化“脾为后天之本”的中医理论,发挥中医健脾法纠正肿瘤微环境阴阳偏颇的功效,是中医药现代化脚踏实地的实践过程。现今中医药抗肿瘤仍存在很多模糊点,中医药多靶点、多途径控制肿瘤转移与复发的探索其路漫漫,中医肿瘤的病机理论亟待更为深入和明确的研究和阐释。乘借肿瘤微环境学说的东风,希望中医药抗肿瘤能在客观规范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中医现代化道阻且长,不应当仅仅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
对应肿瘤微环境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将肿瘤微环境与中医理法方药相统一,推衍而出相对应的治法,能行之有效地纠正阴阳偏颇、功能失调的异常微环境,使机体恢复阴阳平和状态。有机地将肿瘤微环境学说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是探求中医药抗肿瘤的有利契机,有望推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