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敏,刘亿淑,唐东昕,徐学义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徐学义教授从医50余载,长期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学验俱丰,尤其擅长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外科杂症。笔者有幸跟随其临床学习,见证了徐学义教授灵活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眩晕、子宫肌瘤、产后恶露不断、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等病症,临床收效较好。现将徐学义教授对血瘀证的认识及遣方用药特点总结如下。
《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气能生血,精气、营气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血为气之母,血液为气的生化基础。气血既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情志失调、饮食失调、劳力过度或六淫侵袭等,均可促使气机失调,气滞、气虚均可导致瘀血产生。
徐学义教授认为致瘀源于寒热虚实。《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寒性收引凝敛,血遇寒则凝滞,脉遇寒则收引,凝滞则血液运行不畅,收引则有碍血行,故而瘀血产生。《金匮要略》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热入营分,耗伤阴液,津液随汗走,营阴大伤,血液黏滞,可致血瘀;火热之邪,灼气燔血,热伤血络,血溢脉外,可致血瘀。气、血、阴、阳虚衰均可致瘀。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行血,致血行不畅或瘀滞,脉道不利,则瘀血内生。阳虚则寒,脉失温煦,血行瘀滞而成瘀,正如《读医随笔》中所说“阳虚必血凝”。阴虚则热,热则血稠,血行涩滞,则见血瘀。内伤饮食情志,气机逆乱,气滞血瘀;跌打损伤,离经之血尚未消散,聚而成瘀。此外,湿热、痰水均可因实致瘀。
祖国医学认为“百病皆瘀”“久病必瘀”,血瘀证可见于内、外、妇、儿科疾病中。对于瘀血的诊断,徐学义教授尤其重视对患者舌质的观察,认为通过直接观察可判断患者体内有瘀血的表现有三:一,患者口唇发绀;二,患者舌质紫暗;三,患者舌下脉络迂曲。三者若见其中之一均为体内有瘀血,甚者则二者或三者并见。
血府逐瘀汤源自《医林改错》,其方以桃仁、红花行滞润燥,活血化瘀止痛,为君药;川芎、赤芍活血行气,散瘀止痛,助君药增其活血化瘀之力;牛膝、桔梗,一升一降,祛瘀通经,牛膝引瘀血下行,破瘀通经,桔梗载药上行,开宣肺气,二者有使胸中无血郁,痰热不上扰之功,为臣药;生地合当归、赤芍清热凉血,养血散瘀,可使祛瘀而不伤正,共为佐药;枳壳、柴胡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亦为佐药;甘草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药。合而用之,共奏活血调气之功,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证可愈。
血府逐瘀汤,其配伍气血并治,活中寓养,升降兼顾,故本方为理气活血代表方、气滞血瘀临床通剂。王清任虽未言明本方主治疾病的病机,但现代医家经以方推证所得结果,认为本方为小柴胡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相合加减所组成,四逆散、小柴胡汤有调畅气机之功,为疏通少阳经气、透达郁阳的主方;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全方组合精妙,既可通一身气机,亦能逐胸胁之瘀血[1-3]。
徐学义教授认为血气不和是血瘀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治疗血瘀证时着重强调需调利气血、调气行瘀。徐学义教授以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并随证加减。因寒热虚实皆可致瘀,故配伍党参、白术、黄芪、太子参、黄精等可补气活血;配伍制香附、枳壳、北柴胡、广木香、川楝子等可理气活血化瘀;配伍玄参、玉竹、麦冬、生地黄、石斛等滋阴活血;配伍白附片、干姜、肉桂、桂枝、细辛等可温阳活血化瘀;配伍板蓝根、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黄柏等可清热活血散瘀;配伍法半夏、苍术、瓜蒌、南星等可祛痰活血化瘀;配伍夏枯草、昆布、鳖甲等可软坚活血;配伍龙眼肉、阿胶、鸡血藤等可补血活血化瘀;配伍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葶苈子等可利水活血;配伍熟大黄、芒硝、番泻叶等可通下活血;配伍防风、羌活、独活、秦艽等可祛风活血[4]。
藤枝类药物可走四肢关节,疏通其经络气血,部分药物还可养血荣经,柔而不燥,且具有引经作用。因此,徐学义教授在临证时喜用藤枝类药物,常用藤类药物有鸡血藤、大血藤、夜交藤、忍冬藤、络石藤、海风藤等;常用枝类药物有桂枝、桑寄生。
徐学义教授在临床上喜以虫类药活血化瘀、搜剔邪气。认为虫类药物在病势将倾之时,尤对“痹证”日久,有力挽狂澜之功。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药性大多刚猛,性善窜走周身经络,非一般草木类药物所及。因虫类药物多为有毒之品,徐学义教授强调在运用时需辨证、谨慎使用[5]:寒湿盛者,用乌梢蛇配伍川乌、草乌、桂枝等散寒止痛,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湿热重者,用地龙配伍忍冬藤、桑枝、黄柏等清热燥湿,活血通络;痰浊阻滞者,用僵蚕配伍胆南星、白芥子等熄风止痉,止痛,化痰散结;瘀血痹阻者,用土鳖虫、全虫配伍桃仁、红花破血逐瘀,通络止痛;颈项强直而痛者,用乌梢蛇配鹿衔草、骨碎补祛风通络,活血止痛,强筋骨。
徐学义教授强调治病用药不可一蹴而就,一味追求结果而用猛药,掩盖或者加重病情则得不偿失。因此,徐学义教授提出了活血化瘀“金字塔型”等级用药。其等级顺序由低到高为桃仁、红花→三七粉→茜草、泽兰→姜黄、蜂房→水蛭、土鳖→藏红花。
桃仁、红花为等级中最低级的活血化瘀药物。因此,在徐学义教授临证使用血府逐瘀汤时常用其他等级如蜂房、姜黄代替桃仁、红花,仅若瘀血症状轻微甚至并无瘀血而考虑活血、防瘀血之时,方才用桃仁、红花,且需酌情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药物,如丝瓜络、路路通等。三七粉为二级活血化瘀之品,三七粉的使用最为频繁,因其便于携带且有一定的功效,故三七粉的服用几乎贯穿瘀血证的整个治疗过程及预后。徐学义教授建议,60岁以上的患者应尽可能服用三七粉,不仅可以预防瘀血的产生,亦可避免瘀血进一步加重。且三七粉有“血管清道夫”之称,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茜草、泽兰则是三级活血化瘀药物,其多在瘀血直接观察可得三征象中舌质淡紫,未见口唇发绀,及未见舌下脉络迂曲或不明显时选用,适当配伍丝瓜络、路路通、三七粉、蜂房等药物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姜黄、蜂房为四级活血化瘀选用之品,其活血化瘀,走而不守,用于血瘀阻络或络脉阻滞,表现为舌质淡紫,舌下脉络有迂曲,伴有四肢或肢末麻木,常配伍丝瓜络、路路通、鸡血藤、大血藤、伸筋草等增其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水蛭、土鳖虫为五级活血化瘀之品,虫类药物,血肉有情之品,用于络脉阻滞,出现小静脉常曲张,舌下脉络迂曲,伴有周身针刺样疼痛,及气滞血瘀证中舌质紫暗,口唇发绀,舌下脉络迂曲时,酌情配伍鸡血藤、大血藤、蜂房、丝瓜络、川芎、黄芪等助其行气、活血化瘀之能。藏红花为徐学义教授活血化瘀法之王牌药物,尤其在治疗女性月经病之闭经时选择更为严谨,用药方式也需额外嘱咐患者,如若共4剂药时,只需0.5 g藏红花,前两剂煎药不需要藏红花,此时服尽2剂药物若经仍未至,第三剂药物放入包煎的藏红花,此剂所用藏红花仍需用于第四剂,以此达到充分利用珍贵药材及谨慎用药的目的。
病案一:刘某,女,60岁,因“脑中疼痛,双上肢麻木半年”就诊,平素情志抑郁,刻下见脑中隐痛,双上肢麻木伴关节疼痛,偶有心悸,精神欠佳,纳可,眠差,舌质紫,舌下静脉怒张,脉弦细。患者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辨证属气滞血瘀证,治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处方:生山楂20 g、隔山消10 g、荷叶10 g、草决明30 g、桔梗10 g、川牛膝20 g、当归10 g、川芎10 g、生地黄15 g、茜草10 g、泽兰10 g、蜂房10 g、丝瓜络 10 g、路路通10 g、银杏叶10 g。6剂,每日1剂,水煎3次,每次150~200 mL,煎3次后汇集所煎药汁,分3次餐后半小时服用(煎服法以下皆同)。
二诊时脑中疼痛症状缓解,但患者睡眠仍无改善,故上剂药去掉生地黄、茜草、泽兰,加入珍珠母20 g、首乌藤15 g、合欢皮20 g、百合20 g,6剂。
三诊时患者无头痛、心悸,双上肢麻木明显减轻,睡眠改善,舌淡紫,苔薄,脉细。虽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需续服药稳固善后,故上方加入伸筋草10 g、葛根30 g,10剂。并每日冲服三七粉1.5 g(分2次服用)。1个月后电话随访,服药后自觉症状消失,并未再发。
按:患者以头痛、双上肢麻木为主症,因平素情志抑郁,舌质紫,舌下静脉怒张,脉弦,故诊为气滞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中当归、川芎、蜂房、泽兰、茜草活血祛瘀,祛通经脉;草决明、隔山消、银杏叶、荷叶、山楂降脂降压;生地以防血燥;桔梗、牛膝一升一降,调畅行气,行气并助活血;二诊时加入珍珠母、合欢皮、夜交藤、百合镇心安神解郁;三诊时加入伸筋草、葛根祛风除湿、舒筋活血。且徐学义教授喜用三七粉,取其止血不留瘀,活血却不破血,且活血之中兼有补益之功效。
病案二:邓某某,女,62岁,因“反复头昏、乏力3年余,加重半年”于2018年3月28日就诊。3年前开始出现头昏,乏力,进行性加重,曾行颈椎片示颈3-6骨质增生。曾接受过推拿治疗,稍缓解,且间断自服丹参片,半年前复发,遂就诊。自觉头昏,神疲乏力,手指麻木,颈肩部压痛明显,遇劳累则易发,舌淡苔白,脉细,血压正常。四诊合参,此属眩晕(气虚夹气滞血瘀);西医诊断:颈椎病。治宜益气行滞、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柴胡10 g、桔梗10 g、升麻10 g、丹参20 g、制何首乌15 g、黄芪30 g、葛根20 g、鸡血藤15 g、银杏叶15 g、槐花15 g、莲子心10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3次,每次150~200 mL,分3次餐后半小时服用。服用7剂后,头昏明显减轻,精神明显好转,饭量增加。再投10剂,诸症消失,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患者以“头晕”为主症,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四诊合参,定为气虚夹气滞血瘀所致。患者年老,气血亏虚,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发为眩晕;劳则耗气,故遇劳累则易发;神疲乏力为气虚之象;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血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故手指麻木,颈肩部压痛明显,遇劳累则易发;舌淡苔白,脉细均为气虚之象。徐学义教授治以益气行滞、活血化瘀,投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槐花、莲心。银杏叶味苦、甘、涩,平,药理研究表明,银杏叶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使血管扩张,以增加血流量,且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活化、促进血液循环及脑代谢的作用[5]。葛根味甘、辛,性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具有使脑血管扩张、改善脑部循环之效[6]。槐花性味苦、微寒,徐学义教授认为槐花能入肝经血分,泄血分实热而凉血止血,又能清肝热、熄肝风。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槐花中含有芦丁、维生素A、槐花二醇等物质,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力,改善毛细血管功能,可防止毛细血管因脆性过大、渗透性过高引起糖尿病、脑出血、高血压;银杏叶与槐花合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管脆性的功效,又避免了苦寒药物的沉降伤中;莲心所含甲基莲心碱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作用[7]。因此,徐学义教授喜将上述三药连用,以软化微小动脉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徐学义教授认为内外妇儿杂病均有血瘀证,血气不和是血瘀形成进而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寒热虚实皆可致瘀。徐学义教授以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并善用藤枝、虫类药物;强调治病用药不可一蹴而就,提出了活血化瘀“金字塔型”等级用药,临床收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