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昌利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畜牧兽医管理局,安徽宣城 243000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随着国力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得到了飞跃,由之前一家一户的饲养方式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的养殖模式。然而,畜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的就是对于动物疫病的防控,这是关乎养殖经济效益以及人民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口蹄疫是一种病发迅速、传染性强的动物传染病,对我国养猪业产生巨大的影响[1]。
猪口蹄疫是养殖场的常见疾病之一,一旦发生,发病迅速。任何传染病的发生,都必须满足3个因素,即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口蹄疫病毒是其传染源;口蹄疫病毒常存在于发病动物的肌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潜伏期和发病期的动物都有,因此对于发病动物一定要高度警惕。病毒一般会随着动物的乳汁、尿液、唾液、粪便、精液和呼出的空气等一起排放于外部环境,其它猪在接触这些传染源时,就有可能感染猪口蹄疫。在运输患病动物的过程中,或屠宰后的残留物没有清理干净,也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播[2]。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需要做好防控措施。
口蹄疫的潜伏期为2~7 d,只发生在偶蹄类动物中,其潜伏期最长不到1周,便会出现临床症状。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各种黏膜和蹄部出现水泡和严重溃疡,主要部位为舌、口、黏膜、蹄和鼻内窥镜。严重的高烧、高热是口蹄疫发病时的主要症状之一,一般测量体温可以在40℃以上。病猪的蹄部会形成很多水泡,这种水泡有些已经破裂(一般2~3 d破裂),有些已经自愈,形成痂。一般患病动物自行抵抗口蹄疫后可以痊愈,但是痊愈后,患过病的动物仍然携带口蹄疫病毒,有些半年后还可以检测到口蹄疫病毒的存在。口蹄疫病毒对成年猪的致死率不高,但是常给患病动物造成严重的身体机能伤害,一般患病动物跛行,无法正常行走,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口蹄疫病毒可引起仔猪心肌炎,死亡率高。
患口蹄疫的病猪,身体十分瘦弱,而且蹄部会出现大量的水泡,这些水泡会破裂形成溃烂的伤口,也会造成其他细菌的感染;剖检可见内脏器官,特别是胃肠黏膜也有出血,有些发生溃烂;猪口蹄疫对于仔猪的伤害巨大,致死率很高,仔猪的心脏常有出血点,而且发生纤维变性,形成白色和淡黄色的条纹,就像老虎的斑纹一样,这就是口蹄疫的特征性症状“虎斑心”。
对于病猪的蹄部需要谨慎处理,多用3%臭药水处理,然后涂抹一些抗菌消炎药。病猪的口腔可用0.1%高锰酸钾、食醋、或者干净的清水进行一定次数的冲洗;对于糜烂的创面,可以用1%~2%明矾处理,或者使用冰硼散[3]。由于口蹄疫病猪心脏常有病变,因此可以配合强心剂来治疗。
任何动物疾病,都是“防大于治”。在生猪的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的滋生。猪口蹄疫的防治措施中,免疫接种工作是重中之重,必须做好对养猪场所有猪只的接种工作,且注意使用国家规定的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避免免疫失败[4]。接种后,检测免疫后的抗体水平,70%以下的需进行二次免疫接种。在饲养过程中还需要及时观察是否有发病猪,如若发现,应立即隔离处理并进行治疗。一旦发现猪感染口蹄疫病毒,饲养员应减少与受感染猪的直接接触,并立即隔离受感染猪。此外,应隔离并观察新生猪不少于21 d;同时,养猪场应每隔几天彻底消毒1次。当然,不同地区的养猪场应结合当地口蹄疫病毒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消毒方法。口蹄疫病毒毒性大,即使治愈,动物也能长期携带病毒,危害周围环境和动物[5]。
做好免疫和扑杀工作也十分重要。由于口蹄疫(FMD)在冬季和春季频繁发生,每年必须注射口蹄疫疫苗1次,以防止口蹄疫的进一步传播。疫情严重的,除及时扑杀病猪和同一批猪外,还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和动物防疫部门划定并封锁疫区,避免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隐患。对患病猪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