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媛
《红楼梦》中柳湘莲向宝玉求证未婚妻门风时说道:“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宝玉听了,当即红了脸。
一个是冷面冷心,一个是情窦暗生,中间隔着对彼此的猜想,稍一动念,隔着就十万八千里远。这一回目,固然彻底是个悲剧。然后悲剧的制造者是谁呢?肯定不是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无可怨尤,还得怪自己。
石狮无言,从古至今,盘桓在一扇扇门前,连通内外,也串接着你我。
每次去故宫,最爱看的就是宫里的一对对狮子。或威严,或乖张,或肃穆,或呆萌。不一而是,但都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安然且知足。
古人或许也和我一样,在春阳与秋夕中一次次来往此门中。静默无言时,透过狮子,与自己对过话。狮子经历过几朝宫闱秘史,也听闻过白头宫女的心事。但它既不做仲裁,也不给安慰。它在那里,所有经过者,呈现出的是自己原本的样子。
闲庭信步者与春愁秋恨者,都从它身边经过。狮子看也不看一眼,径自玩耍着。
我常常觉得,这个宫廷里真正自由的不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帝王,也不是浮浮沉沉的那部分人。而是不去不来的狮子与岁岁枯荣、天地大信的植被和动物们。
宫廷之外,庶民以上,大一些的门庭里也总有一对狮子。我听过一段导游词,是说:武官门口摆狮子,文官门口都是鼓。一时还蛮惊讶的,后来看了些资料,发现并非如此。历史上,真实的区分法,原本比这个细致得多。
时空早就过去了,你来不及纠正导游,更来不及告诉狮子:误会啦。却从此知道,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未必不虚妄。不作假,也不必较真。
狮子并非本土珍兽,大约是2000年前,大月氏国敬献了第一匹狮子人中原。在很长一段时间,它和上古传说中的狻猊被划做了等号。也是因此,漸渐演变出辟邪镇宅的石狮。但石狮,长得其实不大像狮子,像神话里的狻猊吗?却也没有固定的样式。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从石狮子出发》一文里说道:“中国本没有活生生的狮子,所以庙前画里、锣鼓阵中的狮子是走了样的狮子。然而走了样的狮子并不是谎言,因为它是图腾,既是图腾,当然就无所谓走样不走样……。”
各式各样的石狮子,守望的是各式各样的中国庭院生活。
石狮,其实不是狮子的石拓,而是人心的映照。它的写照是宅主的气质、品格、对生活的理解。同样的石狮,在北京,就呈现出大气威严之相;在潮汕,就双目圆瞪戏谑可爱。
上海古漪园,就有一对特别瘦的狮子。摇曳生姿,别具一格。倒也符合上海这座城市的风情。
大部分的狮子,总是雄浑厚重的。屹立在门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在两只大狮子身边,在不起眼的地方,总还是有个小小的绣球或幼狮。总是要留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一点期望的。
许多的时候,你路过一户人家,单单是从门口经过一下子,那对石狮子就会告诉你许多流转在世间的故事。
而无论是拿来骂人,还是用来言志,狮子自己是没有什么可表达的。它只是代人说话。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