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商之道在人和

2019-02-24 06:53王坤霞
醒狮国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丹砂巴国巴人

王坤霞

西南之地,有巴一国。巴族渊源众说纷纭,或来自东夷,或起于渝西川东,或袭汉水而至清江,或迁自洞庭之蛮。虽其源不可考,然从考古及文献资料可知,巴从周之南土远国到秦时归人诸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亦曾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其中,最为人知者,莫过于巴人经商。

据《华阳国志》所载,巴地“东至鱼复,西至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可植五糓,牲具有六畜。物产丰饶,“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亦有当地特产珍品,树有荔支,蔓生植物有辛药,园植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药物类有奇特的巴戟天、花椒;竹木之中珍贵的有桃支、灵寿。丰富多样而独特的自然资源,成为巴人进行商贸活动的物质基础。

《史记,货殖列传》曾云古人生产经营之道:“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巴人更深諸如何将地利之便化为利益之源,渔猎工商,开发得宜。巴地手工业兴盛,且能以地域性特色占据区域市场一隅,有些产业甚至成为重中之重,如矿冶、制茶、酿酒、髹漆等。

丹砂作为一种矿物颜料,被古人广泛应用于日常器物与宗教、墓葬装饰中;朱砂亦是古代制备水银的唯一天然原料,从春秋战国至秦朝一代,炼丹术大盛,朱砂意义非凡;其凝神镇静、杀菌益气之药用,更使之于军事方面殊为重要。从考古与文献资料来看,巴人的先民是最早使用丹砂的民族,可与城背溪文化遗址中的涂朱陶盘联系起来,而《说文解字》中有“丹,巴、越之赤石也”,《名医别录》中亦载“丹砂产于巴州。”巴人开采、使用、贩运丹砂,获利巨丰,甚至有巴寡妇清以之“擅利数世,家亦不訾”并为始皇帝筑台纪念。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桥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巴山峡州所出之茶,历史悠久,皆为上品。“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在与秦国的盟约中,巴国所产清酒甚至与奇珍黄龙玉并称等价。至于髹漆一艺,巴、蜀向来并称美名,不仅皆盛产丹、漆,而青川等漆器的出土亦表明早在战国之时巴蜀髹漆工艺已十分成熟精美,秦汉之际更是行销四海。

巴人不仅善于发掘自我优势,还深谙如何利用周边地区达到共赢目的。以食盐贸易为例,巴人自身并不丰产,因而采取联合邻国之策,为盐产地承运货物,贩卖至周边甚至远方市场,再回购本地所需商品。后来,巴人另辟蹊径,独立开发资源,逐渐成为新的区域盐业中心。

数千年前的巫山之地,偶因白鹿酌泉知味而发现巫溪宁厂盐泉,后巫国以盐兴业。云梦之地的巴人原本以渔业为生,一部分巴人后西迁入巫峡。巴人与巫国联合,为之运盐远销至长江上游地区并深入支流水系。巫国因之更为强盛,巴人也由此强大,征服了当地农牧部族并在巫国支持下建成巴国,初都故陵。然而,久居人下非长远之计,巴人用心探索之下发现巫溪并非唯一的盐产地,江水中也藏有食盐。水中食盐经过熬煮,便可得之。巴人发现羊渠、朐忍、监溪、涂溪等多处盐泉,以木桶隔断淡水,终可自力更生,“巴川资以自给”。上古四川盆地、荆楚地区都是缺盐区,仰赖于外来食盐。嗣后,巴国逐渐独立,接管巫国资源,通商蜀、楚等国,成为该地区食盐贸易垄断者。

古代社会交通不便,物品流通全赖商路。巴人本身善于行船纵舟、水上奔波,溯水西上,可至蜀地;顺流而下,通达荆楚。他们还致力于开发新的商路。巴蜀之地崇山峻岭,道途难于上青天,巴人开辟了绵延数千里的运盐栈道,沿着这些狭险山道背负巫盐出川。此外,巴国本身虽不在“西南丝绸之路”(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的,灵关道是成都-筇崃-芦山-汉源-西昌至祥云、大理,五尺道成都-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二者于大理会合后经南山-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等地)线上,却可经由关系密切的蜀地与之连结,接人西南商路网。

尽管巴国最后也湮灭在历史中,但其勤于劳作,敢于探索,勇义非常的精神流传下来。巴人在并不能算作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下,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地利,精手工,开商路,合四邻,终成就自己的商业之道。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如是也。

编辑/徐展

猜你喜欢
丹砂巴国巴人
英勇善战的巴人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读祖父甘棠诗词旧作有感
贵州丹砂文化的文旅融合开发及可持续发展
英勇善战的巴人
文化哲学视阈下丹砂文化内涵解析
多面丹砂
试论土家民族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