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楠, 廖慧云, 胡雯, 唐宏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一般包括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异常心理的诊断、评估及心理干预,是将基础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异常心理的诊断、评估及治疗等临床心理工作实践的重要课程[1-4]。部分院校还针对该专业开设了实践教学,如进入精神专科医院心理科、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大中专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等完成课程实践教学或实习,了解心理评估的操作程序、焦虑、抑郁等常见的异常心理临床表现,各类经典心理治疗手段[5-7],这对培养具有医学特色,能够考取心理治疗资格、未来从事临床心理服务的心理卫生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教学多集中于课程实践教学、实习,缺乏在校期间相应的实验、实训教学。实训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方式[8],缺乏足够的心理诊断、评估、咨询与治疗等实训,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学习、过渡,而直接在高年级采用见习的方式完成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临床心理基本技术的掌握。同时,《临床心理学》的专业实践教学多安排在全部课程结束后的第七学期,而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临床课程多在第五、六学期完成教学,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割裂,而在开设上述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又缺乏足够的课时安排课间见习。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设一定的实训教学,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与技能,又能够得到相应的实践训练,对未来的临床心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除心理测量与评估开设量表使用的实验课外,极少开设与临床心理学科相关的实验教学,在异常心理的诊断、心理干预教学过程中又缺乏客观的教学用实验仪器,开展实验教学较为困难。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依照《临床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结合本校教学经验,初步探索《临床心理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1 模糊化的案例讨论 虽然在变态心理学等异常心理诊断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也涉及案例讨论,但这些案例往往比较短小且诊断信息较为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诊断的指向性也较为明确。但临床心理工作对象的症状往往较为模糊,临床表现又较为复杂,明确的诊断特征并非临床心理工作的特点。因此,可以考虑在变态心理学等涉及异常心理问题诊断的课程中增加8学时左右的案例分析课,所提供案例应为在临床实践中缺乏诊断线索的实际案例,如伴有精神病症状的躯体疾病、不典型的焦虑障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发作等涉及多种诊断的异常心理,在呈现案例时应将症状按幕的形式逐步展示,用以加强学生对临床心理工作特点的认识。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讨论,如将一个班级分成5~7组,针对每幕的情况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并由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指导教师根据其讨论情况给予平时成绩。这种模糊化的案例设计能够较为真实的呈现临床心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异常心理诊断的特点,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实习和临床心理工作;同时,讨论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沟通、合作和表达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益。
1.2 标准化病人的运用 模糊化案例讨论虽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异常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但在模拟诊断过程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缺乏能够进行模拟诊断的实验设备或软件的情况下,聘请、培训标准化病人完成实训。标准化病人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又称模拟病人[9]。标准化病人可以模拟临床常见的异常心理在接受心理诊断、评估与治疗时的临床表现,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无自知力、抑郁发作患者的情绪压抑语调低沉、焦虑障碍来访者的忧心忡忡、各类人格障碍来访者对心理问题的不认同、强迫症等神经症性障碍来访者的担忧等,学生通过接诊、访谈标准化病人了解心理科来访者的基本特征、问诊方式、对异常心理症状的判断等,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适应临床心理工作的访谈与诊断。
1.3 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方式 在缺乏足够的标准化病人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学生扮演异常心理求助者,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完成教学。如拍摄模拟实际的异常心理诊疗情景视频,由小组学生共同参与剧本的撰写,实训指导教师审核,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来访者、家属、心理咨询师、临床精神科医师等角色。通过剧本编写、角色扮演,提升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理解。教学研究已表明,情景模拟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能力训练为导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10]。在临床心理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的方式完成实训,既能够提升学生对异常心理临床表现的理解,也能够提升他们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心理障碍求助者担心他人贴“精神病”标签、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对亲人的精神问题的无奈等临床心理工作常见伦理问题的认识,提升其人文素质、进一步理解尊重、积极关注、保密原则等临床心理工作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心理诊断实践技能,为未来临床实践和临床心理工作做好准备。
2.1 心理测量与评估实践教学应重视运用而非测量理论 既往在心理测量与评估课程虽然开展实践教学,但教学内容多为心理测量基本理论,如信效度检验、项目分析,甚至量表的编制,尽管这些内容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有重要意义,但在临床心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应将其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应重视基础知识的运用,尤其是临床运用。因此,我们在心理测量与评估实验教学中,除少数实验课时分配于信、效度检验等教学内容外,重点教学内容放在了常用心理量表的运用上,如90项症状自评量表、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瑞文智力测验等临床心理工作、大中专院校心理咨询中心、新生心理测验等常用问卷。实验内容并不仅限于让学生做问卷,还要重点向学生介绍这些量表的适用范围,尤其是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心理量表,不能滥用心理测验[11]。在上述量表的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使用测量软件,也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发放纸质问卷,由学生完成并计算分数,通过多种途径熟悉临床常用各类心理量表的适用范围、分数计算方法及常模,提升学生选用、解读心理测验的能力。
2.2 结合情景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心理测量与评估课程开设了做量表、解读量表的实验[12],但运用这些量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训尚有不足。因此,在完成心理评估量表基础运用的实验教学后,应进一步加强常用心理量表实际运用能力的实训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考虑整合异常心理诊断中的模糊化案例,要求学生针对案例中的患者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诱发因素,并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合理的心理评估量表,同时针对可能的结果提出进一步的诊疗思路,将异常心理的诊断与心理评估相结合。可以由1组学生扮演异常心理来访者,另1组学生扮演心理咨询师,在不了解“来访者”可能扮演的所患有的异常心理情况下模拟心理诊断与评估的一般流程,选择恰当的评估工具,进一步提升学生将心理测量知识运用于临床心理工作实践的应用能力。
3.1 重视心理干预技术的运用而非方法的选择 目前,能够运用于心理干预的实验仪器不多,部分高校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如通过呈现案例描述文字由学生选择适宜的心理干预方式。但这种选择仅能体现学生对各类心理干预方法的适用范围的理解能力,而不能体现其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心理干预的实训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于“细节”的把控,即不能仅培养学生知晓哪种心理干预方法的适用对象,还要培养学生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具体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实训过程中涉及的案例不仅要提供其一般信息,还需要提供详细的心理干预过程,例如需要详细提供心理干预过程中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对话,针对不合理认知、自动化思维、阻抗、靶行为、精神交互作用等各流派心理干预技术重点关注的内容,应由实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或将呈现出的心理干预实际对话中删除部分要点,由学生讨论后回答如何针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解释或设计后续的心理干预方案。如果考虑角色扮演,则应该详细模拟心理干预的过程,尤其是重点关注部分应有详细的对话,不能过于简单。所设计的案例除焦虑障碍、轻度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外,还应考虑性心理障碍、自杀未遂者等涉及伦理讨论、隐私的异常心理,帮助学生了解特殊心理问题的心理干预特点。尽可能通过详细的操作流程的观摩和参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干预技术的掌握,能够在未来更好的适应临床心理工作。
3.2 重视生物反馈、沙盘等临床常用心理干预仪器的操作 我国目前主要的心理干预技术多为言语沟通,涉及仪器的心理干预技术较少。目前常用的心理干预技术主要为生物反馈、沙盘、音乐治疗椅等心理治疗仪器,或罗夏墨迹等心理评估工具。因此,在校期间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使用对未来也有一定的价值。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中,可以考虑安排2学时课时介绍生物反馈仪的基本原理、心理学理论基础、适用范围、操作流程,因生物反馈耗时较长,很难让每位学生参与,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了解其一般操作程序。而沙盘治疗的操作相对灵活,可以以小组共同参与的方式完成沙盘的学习,由教师介绍沙盘的基本原理、干预的目的等,然后由学生操作并解读沙盘的结果。通过亲自参与进一步了解常用心理干预设备的使用。
3.3 重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训 团体心理辅导目前较受关注,但目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干预训练多为个体,针对团体教学和实训开展较少。限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其教学内容不适合安排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中,建议单独开设30学时左右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内容除少数课时用于理论介绍外全部用于实训教学。此外,因教学规模较大,团体心理辅导学习过程中也存在轻实践的特点[13]。因此,除由指导教师组织该专业学生针对本校在校生的团体辅导外,还应该组织教学资源,如中小学、医院肿瘤科、监狱、企事业单位等,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相应机构进行团体辅导或素质拓展训练,学生作为助手或直接担任指导教师,结合实践提升学生运用团体辅导的能力,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学科而非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局限于心理评估、心理诊断、心理干预的实训,应考虑整合上述教学内容。例如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完成上述课程学习后的第六或第七学期,进一步开设临床心理案例分析课程,课时40~80学时,教学内容以案例讨论为主,案例选择尽可能按照模糊化等特征,结合心理诊断、常见精神病症状的识别与鉴别诊断、心理评估工具的选择与运用、心理干预技术等专业技能及职业伦理、医患沟通等人文素质等临床心理知识,进一步开展案例分析,也可以由某一小组整合多门课程的知识自编案例,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尽可能模拟临床心理实际情况,其他小组观摩、讨论,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临床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色在于培养有医学背景、能够从事临床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才。但遗憾的是,目前多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主要实验教学均为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课程[14],缺少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临床心理课程实训教学。缺乏这部分内容实训教学,并不利于高年级实践教学与临床心理工作的衔接。本文针对目前较难开展的临床心理学实训教学的现状提出初步构想,采用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方式充实情景模拟化教学,帮助学生适应临床心理工作。充分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心理诊断、评估、干预等临床心理训练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运用能力及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