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明,韩 峰,贾树民,张永欣
(武警河北总队医院放射科 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多发性硬化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的脱髓鞘疾病,病变了导致神经系统白质受到损伤,高发于20~40岁阶段患者,女性患者人数略多于男性,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为完全明确,且多数无明显诱因,典型特征为病灶广泛散播,并伴随神经系统损伤症状[1]。为验证核磁共振检验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多发性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确诊多发性硬化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该20例患者中包括男8例,女12例,年龄22~54岁,均数(31.8±6.2)岁。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验以及临床资料分析确诊。
所有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检验方案,在检验的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使用头颅线圈完成对患者头部的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进行扫描。检查许掠包括自旋回波(SE)T1W1、FST2WS、FLAIR。视野为230mm,矩阵为256×256,信号采集平均4次,层厚控制为8mm,间隔控制为2mm。该20例患者中有13例进行GD-DTPA增强扫描,治疗后之后均进行MRI复查。
该20例患者中病灶多发18例,且表现为对称性分布,多位于患者的脑室周白质或半卵圆中心,导致皮质下白质区受累计1例,导致大脑皮质与灰质核团受累计算1例,导致胼胝体受累计2例。脑内单发病灶2例,位置包括脑干1例,胼胝体1例。
病灶的大小存在显著差异,最小直径为3mm,最大直径为2cm。大脑半球的病灶形态以原形、椭圆形为主,部分病灶表现为片状、条带状,侧脑室附近与半卵圆中心位置病变以椭圆形和条带状为主,11例,患者的病灶长轴和侧脑室壁表现为垂直关系。小脑位置的病灶形态表现为斑片状,脑干病灶形态为斑点或者小圆状,胼胝体病变形态表现为团状。
T1W1为中等信号或者稍低信号,T2W1为以高信号为主。
在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增强剂后,通过增强扫描发现多数病灶强化,伴随垂直脱髓鞘征表现,仅有少数病灶未见强化。
多发性硬化属于临床之中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结合其病灶位置的差异,可将本病归为脑型、视神经脊髓型以及脊髓型三种类型,脑型发生率最高。本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缓解、复发经常交替出现,且病情会随之进展。在核磁共振在临床中应用之前,本病的检出率并不理想,病灶难以被发现,而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当前对多发性硬化的认知不断提升,尤其在核磁共振应用于本病的检验中后,本病的检出率有了显著提升[2]。研究指出,CT对多发性硬化的检出率约为25~45%,而核磁共振的检出率约为85%~100%[3]。在采用核磁共振进行多发性硬化的检验时,早期患者即可检出斑块,敏感度高于CT,属于当前检验多发性硬化的最佳手段。多发性硬化的病因至今仍然为完全明确,普遍认为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联系,且其易感性和环境以及遗传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4]。本病临床表现与脱髓鞘数量、大小、分布情况存在密切的联系,典型症状包括运动、感觉以及视力障碍,或可伴随脑干以及小脑功能的损伤。就对多发性硬化的核磁共振检验来看,病灶多于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半球也可发生,普遍为脑室旁白质、半卵圆孔中心等出现的大小不同且呈分散性的原形或类圆形病灶,其斑块具有一定的特征,横轴位表现为原形,而冠状则表现为条索状,与侧脑室存在垂直的关系,即垂直脱髓鞘征,而该表现与病灶位于静脉附近、合并脑萎缩、脑室对称性不大等多种因素存在密切的联系[5]。在增强扫描上,新鲜病灶可伴随强化表现,而陈旧病灶多无强化,早期病灶位置伴随大量的吞噬细胞,容易造成血脑屏障的损伤,进而在对比剂作用于该位置之后,将产生环状或者结节状的强化表现,而小病灶以结节性强化为主,而团状病灶则普遍表现为环状强化,非活动性病灶通常未见强化表现,而则也是使用核磁共振判定本病好转、进展或转归的依据。
综上所述,对于多发性硬化,采用MRI检验效果理想,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在病灶位置、数量、大小以及形态的显示上更为清晰,且能够实现对小脑、脑干、脊髓内的脱髓鞘病灶进行有效检出,检出率以及灵敏度均高于计算机断层扫描,且采用该检验方式也可观察到其垂直脱髓鞘征,是临床中多发性硬化的首选检验方法,由此可认为核磁共振检验能够为多发性硬化的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可当成是检验多发性硬化的首选影像学检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