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璟琪 王鑫 魏旺拴 郝雅婷
[摘要]“十二五”以来,晋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其发展态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通过旅游业的改革创新、优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其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文章以晋城市旅游产业现状出发,找出限制因素,并探索性地找出了其发展路径,以期为晋城市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全域旅游;晋城市;旅游产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901040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林文旅康养产业融合试点”,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旅游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城乡一体化的深度融合。[1]
1晋城市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晋城人文自然资源交相辉映,文物遗存历史完整、数量丰富,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先天优势。截至2017年年底晋城市现有A级景区20处,其中5A级1处,4A级景区7处;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自然保护区3个、湿地公园1个。此外,晋城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家、名村16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8家、名村44家,中国特色小镇3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3家。晋城市全域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以下要素的推进。
11政府积极推动
全域旅游工程是晋城市“十三五”期间“十大战略工程”之一,政府高标准编制《晋城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保障政策。并且有效地从政府层面主导,引领企业投资,发展文化旅游,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如阳城县首次引进第七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阳城站春、秋两季徒步活动,举办了全国汽摩联盟年会及山地自行车、摩托车比赛。
12旅游品质提升
注重优化旅游环境建设,2017年投资800余万元新改建高标准旅游厕所60座;建设旅游标识牌468块;创建特色旅游乡镇4个;特色旅游村18个;特色乡村旅游客栈41个。大力实施旅游畅通工程,高沁高速顺利通车,阳济、陵新高速加紧推进,晋焦高铁开工建设,晋城机场加快推进等一系列道路运输的基本完善,加快形成晋城市“快进快出”的旅游大通道和“快旅慢游”的旅游新格局。“太行1号国家风景道”正式开工建设,将对晋城市“三山环绕、两河汇聚”的自然山水格局进行有机串联,更是晋城市全域旅游产业的破冰之举。
13投资力度加大
“十二五”时期,晋城市旅游业累计投资约63亿元。煤炭能源类企业转型发展旅游的投资达60亿元。其中,阳城县投资25亿元,打造北留、润城美丽乡村连片区;投资3亿元,建成全长98公里东冶磨滩至董封上河“美丽乡村”连线道路;泽州县投资14亿元对山里泉景区、大阳古镇、栖龙湾景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96亿元开发丹河湿地玉带湖景区等。
2制约晋城市全域旅游发展因素
21旅游资源尚未有效整合
晋城市部分跨行政区划、跨开发主体单位的景区缺乏资源整合,尤其是景区与景区之间、县与县之间等缺乏相互衔接和融合。部分景区之间未形成有效对接且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存在资源整合困难。而且对客源市场的开拓各自为政,没有打好营销“组合拳”,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线路产品。[2]
22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不完善
大多数景区的主要收入来自门票,旅游产品种类较少、层次偏低、创收能力不强。游客在晋城市停留时间短造成“景区热、城区冷”等情况出现旅游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景区内容单调,历史文化内涵不足,产品功能不强,文化内容明显不足,旅游文化、农业、工业等产业融合不足。具体来看:旅游要素中“游”的项目单一,同质化严重,千篇一律建小镇;“购”的旅游产品没有突出晋城铁艺、丝麻、黑陶、核桃工艺等,品牌意识不浓;“娱”的项目匮乏,一哄而上打铁花,文化内涵和互动参与性差。
2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如旅游配送中心、购物中心、文化街区等,没有到位。旅游交通、通信、停车等服务设施也不完善,接待能力不强。在重大节日期间,活动“热”旅游“火”,结束后“冷锅冷炉”未能形成市场运作的连续性。[3]
3晋城市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31整合现有旅游资源
按照全域旅游要求统筹规划,做好旅游规划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规划的统筹衔接、多规合一,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界限,对晋城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设计、有效整合,成立晋城市旅游发展集团,在市级层面实现晋城市域旅游营销系统化、一体化,实现“一个品牌对外、一个公司经营、一张门票通行”。如成立沁河古堡集群,在皇城相府景區的带动下将阳城、沁水两县联合并,把沁水的湘峪、郭壁、窦庄等重点历史文化名村列入皇城相府大景区统一经营管理。[3]
32培育特色产业融合基地
依托市(县、区)的承载力,发挥重点景区的核心引领,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商贸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将旅游与晋城市特色文化结合,深度挖掘沁河古堡、神农炎帝、长平之战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自然景观,建设有晋城特色的历史文化研学区、农耕体验区书画写生基地等。将旅游与康养结合,依托陵川道地中药材基地及天然气候、山水条件,创建国家、省级中医药健康、老年养生基地。充分发挥现有步道的体育健身功能,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4]
33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将旅游咨询和集散、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统筹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将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等重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同时设立旅游服务中心(点),负责提供旅游信息咨询、资源展示等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进通景公路景观化改造,打造“点上出彩、线上美丽”的交通旅游经济带。积极发展大数据龙头文化旅游企业,搭建起统一、共享的智慧旅游开放平台。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将宣传标识、道路标识、景区标识、区间车辆标识、村庄标识、民宿标识实现统一。[5]
4结论
晋城市必须积极适应“全域旅游”大趋势,以全域的理念、全域的视野,坚持区域合作、统筹城乡、融合共享、突出特色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以此来实现晋城市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蓉.安县塔水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4
[2]孙永龙.论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3]姜梦菲,程龙.山西皇城相府旅游交通系统整合研究[J].山西建筑,2006(10):16-17
[4]陈克强.广西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5]徐文娟.中国国家公园的标识建设[J].园林,2017(2):20-23